话说渭南|车雷村史话

在渭南市乐天大街西段有个城中村,它东与坡池、南白为邻,西连小雷村,南与王真、胡王接壤,北同吴杨、丰荫连畔。它就是车雷村。

村名变迁藏故事

在渭南古县城西北大约4公里处,很久以前就有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就是现在的车雷村。传说早在明代,这里就已经形成村落,那时的村名叫集贤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村民挖土时,曾在老堡子东门外,挖出过一块“集贤寨”立村碑石,佐证了这个传说。据《渭南县志》(86版)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县以下实行乡里制,渭南全县划为四乡六十六里,当时的集贤寨归石泉乡湭西坊里管辖。

相传元末明初,渭北龙背有个南史村,有雷氏俩兄弟从大荔合阳一带迁居此地定居。因村子位于坡上,取名坡子雷家,后因有蔡姓入住,改名蔡雷村。蔡雷村地处渭河边上,河水泛滥时常常淹没村庄和良田。明中期以后,村民纷纷搬离该村躲避水灾。这些搬出去的村民都是同宗同祖,每逢年节祭祖,都要到蔡雷村雷氏祠堂聚会。到了明末清初,雷氏家族中有一人渡过渭河,来到集贤寨为一大户扛长工。他和村民和睦相处,后来也搬到了集贤寨定居,再后来雷氏的其他几个弟兄也先后搬到了集贤寨。雷氏六兄弟搬到集贤寨后,每到春节清明都要远涉渭河去蔡雷村祭祖,天长日久颇不方便。

为改变这一现状,雷氏弟兄计划利用祭祖机会,偷回祖宗神轴自己供奉。这一年大年三十晚上,按惯例在蔡雷村祠堂祭祖结束后,集贤寨雷家兄弟趁人不注意,偷偷把祖宗神轴拿跑了。当他们暗自庆幸正要在上涨渡过河时,蔡雷村人赶来了,于是双方展开了争夺祖宗神轴的拉锯战。双方互不相让,结果神轴被撕成两半。渭河北的蔡雷村扯走了“祖宗爷”,渭河南的集贤村雷家拿到了“祖宗婆”,从此祖宗婆爷分离,爷在渭河之北,婆在渭河之南。据说后来信义雷家每年还有人过河到集贤寨拜祭祖宗婆,东塬上的雷氏和集贤寨雷氏,也有人去渭河北蔡雷拜祭祖宗爷。后来集贤寨就改成了“扯婆雷家”,以此纪念这一家族历史上的大事。

到清乾隆年之后,随着“扯婆雷家”不断壮大,雷氏后人觉得“扯婆雷家”这一村名不雅。在村上文化人指点下,将“扯”改为“车”,省去“婆”字,这才演变成今天的车雷村。车雷村至今没有一户“车”姓,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关于村名的这一传说。

兄弟同榜俩进士

车雷村之所以小有名气,还和清末一榜科举出了两名进士有关。

中国以科举取士的选人制度起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末,历时1300余年。光绪三十年(1904),本是正科的会试和殿试,因适逢慈禧七旬万寿,特改为恩科。当时谁也不会知道,这竟成了中国历史上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最后绝响。

这一年,渭南车雷村大户人家、饱读诗书的雷家亲兄弟俩,一个叫雷延寿,一个叫雷多寿,信心满满地离家赶考。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烧毁的顺天贡院还未修复,考试地点改在开封举行。会试于农历四月初十放榜。农历五月二十一,光绪帝在北京主持的殿试中,共取进士273人,令人称奇的是渭南雷家雷延寿、雷多寿兄弟俩同榜高中,时年雷延寿36岁。这件事在朝廷和文人学士中一时传为佳话。

雷延寿(1869—1928),字曼卿,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雷致中,清咸丰年间即为朝廷最高学府太学学生。光绪十九年(1893),25岁的雷延寿在乡试中考中举人,朝廷按惯例授予他内阁中书,留京供职。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在京应试举人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请求皇帝维新变法的“公车上书”。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候,雷延寿母亲病逝,雷延寿回乡奔丧丁忧。此时慈禧太后镇压了变法人士,雷延寿因丁忧在家躲过一劫。雷延寿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会试,与其弟雷多寿同榜考中进士,分别为第二甲35名和51名。雷延寿被授工部主事,后受朝廷调遣入巡警部。1906年被选派去日本考察警政,回国撰写了《日本警察调查提纲》。1908年,张之洞、袁世凯任军机大臣时,奏请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军机章京,同考者数百人,雷延寿以成绩第一名入选。军机处又称“小内阁”,军机章京虽只是四品官,却是大清的权力核心,直接接受皇帝旨意。清朝270余年间,仅有6位陕西人担任军机章京要职,雷延寿成为其中之一。

光绪三十四年(1908),陕西蒲城知县李体仁仇视革命,捕押刑讯县立高等小学师生,打死打伤师生近百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蒲教血案”,引起陕西学界公愤。陕籍京官义愤填膺,雷延寿、雷多寿等数十人集体签名上奏,要求惩办民贼。刚刚出任军机章京的雷延寿不负众望,很快通过军机处拿到“御批”。迫使陕西巡抚恩寿,不得不将李体仁撤职查办。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渭南会馆”毁于战火,地基被邻居抢占。雷延寿出任军机章京后,多方奔走,索回会馆地基,并自筹资金,不惜负债数千银圆,重建了新的渭南会馆。并在新建的会馆正堂立柱两边,亲撰并书写对联:“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如春蚕丝。”抒发自己宦海沉浮的颇多感受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宣统四年(1912),清帝退位,袁世凯上台,雷延寿出任“中华民国”国务院秘书、总统府秘书,后又出任国务院秘书厅佥事。1927年,北洋政府解散,雷延寿赋闲家中,以教子孙读书为乐。192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故,时年59岁。1932年迁葬于故里车雷村祖茔。

雷延寿喜好历史和金石研究。存世的主要著述有:《日本警察调查提纲》《清谥法考》《清军机大臣年表》《金文类纂》等。

雷延寿的同胞弟弟雷多寿,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他考中进士后,授官庹支部主事,后调任监政院北监厅厅长、财政部佥事。二十世纪初期曾任北洋政府甘肃省财政厅长,在甘肃留有政声。但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出任伪南京政府驻伪满洲国大使,成为人生的一大污点。

人才辈出名流多

车雷是一方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土地,历史上除了雷延寿、雷多寿一榜俩进士外,还有许多杰出人物,革命先烈杨培琪即是其中一位。

杨培琪,原名书娃。在渭北中学上学期间,结识陕西共产党创始人李子洲老师。受其教导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成为进步学生骨干。1926年,杨培琪在渭北中学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后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三原地委候补委员。1926年秋,受党组织委派,杨培琪利用课余时间到三原的冯玉祥部队宣传进步思想,后又到冯玉祥部队孙连仲部任宣传干事。1927年,冯玉祥跟随蒋介石开始清党,杨培琪不得已离开部队返乡,到象山小学任教,后又到华县谷堆小学宣传革命。

1928年“宣化事件”后,渭南城区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杨培琪临危受命担任中共渭南西北区委书记。他重新恢复了罗刘、杨刘、王贺等村的地下党组织,后来被昔日老师出卖,于1928年4月下旬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928年9月9日,杨培琪被国民党宋哲元部枪杀于西安玉祥门外,年仅24岁。1949年后,杨培琪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车雷村还出了一个陕西道教界的知名人士,他就是道教高士雷清治。

雷清治1905年出生于车雷村一户普通农家。1930年,雷清治25岁。就在父母准备为他结婚大典的前一天,雷清治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后来家人才打听到,他在华山脚下玉泉院出家当了道士。

出家后,雷清治不避寒暑,云游四方,传经布道,很快脱颖而出,被老道长指定为华山派玄裔三十一代道长传人。1940年,凭他在陕西道教中的威望,又被请去主持八仙庵道院。1944年,应邀前往周至楼观台道院挂单,不久出任楼观台道院华山派道长。1949年后,雷清治被推举为楼观台道院监院、陕西道教协会会长。

1966年,“文化革命”爆发,楼观台受到严重冲击。为保卫道观财产,雷清治极力劝阻红卫兵,以死抗争,上吊自缢身亡,时年61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道教华山派众弟子,隆重将雷清治遗体从楼观台迁葬华山,奉为师爷,永世敬颂。

车雷还出了一位商界名流,他叫雷志乾。年轻时,雷志乾到兰州店铺当学徒。他工作努力,刻苦钻研,很快脱颖而出,后又自立门户。1949年前,雷志乾在兰州已成为商界名震一方的知名人物。据说兰州当时唯一的一座二层商业大楼,就是雷志乾出资修建的,是兰州市中心最大的商业门店。1949年后,他顺应时局,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公私合营,受到党和人民表彰。他曾任兰州市东岗区百货大楼经理、甘肃省工商联主席、兰州市政协主席、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话说渭南|车雷村史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