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万历首辅申时行一生的两件错事,看明朝是如何亡于他手中

对明清的历史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明亡于万历,清亡于乾隆(也有说亡于康熙的)”,乾隆后期,清朝开始迅速衰落,之后农民起义,列强入侵,直至覆灭,可以说乾隆后期是清朝的转折点,他确实需要为清朝的灭亡负责。再来看明朝这边,要说明朝亡于万历,主要原因就是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严重损坏了帝国的根基,对后世朝政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那么,这些责任都需要万历一个人承担吗?

细说万历首辅申时行一生的两件错事,看明朝是如何亡于他手中

申时行

其实要对明朝灭亡负重要责任的,是一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人,这个人就是首辅申时行。在万历一朝,我们说到首辅,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张居正了。但张居正之后的首辅是谁大家可能就说不上来了,就是申时行。与张居正风风火火的行事风格不同,申时行平淡如水,淡到历史似乎都把他遗忘了,但他在万历一朝做的两件事,却深深地影响了明朝的国运。

第一,对万历皇帝立储一事未做到首辅应尽的责任

申时行是一个看似忠厚实则非常圆滑的人,处事风格就是谁都不得罪。在张居正死后,本来要接替他首辅职位的张四维回家丁忧去了,申时行这时候就顶替张四维代任首辅一职,丁忧之后张四维又病重卧床不起,申时行的首辅之位就算坐实了,他接任首辅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皇长子的人选问题。

按嫡长子制度来说,长子朱常洛理应被封为太子,万历皇帝偏偏想要废长立幼,将三子朱常洵封为太子,这就让朝中大臣们觉得不合礼法,要求皇帝一定要立朱常洛为太子,就这样臣僚与皇帝开始了长期的对峙。在皇帝与臣僚们长达七年的对峙中,首辅申时行即没有行使自己应尽的责任,规劝皇帝尽快作出决定,也没有起到带头作用,联合百官向皇帝施压。他喜欢这样大家相安无事的状态,其实殊不知这种拖延会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细说万历首辅申时行一生的两件错事,看明朝是如何亡于他手中

到了皇长子七岁的年纪,这本该是太子出阁讲学,开始学习的时候,但因为万历一直没有册封朱常洛为太子,这让臣僚们非常不安。在这关键时期,大家都把目光投在了首辅申时行身上,纷纷向他施压,要求他运用自己首辅的声望,促使万历皇帝册封朱常洛为太子。

申时行也应了百官的要求,用辞职的方式向皇帝施压,他辞职的理由是无法给百官一个合理的交代。在内阁大学士联名向皇帝呈请,要求皇帝尽快立朱常洛为太子后,这使皇帝龙颜大怒,申时行为了不得罪皇帝,他又说内阁的联名虽然有自己的名字,但这并非自己的本意,他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为啥会出现在联名当中。

细说万历首辅申时行一生的两件错事,看明朝是如何亡于他手中

就是这样的两面派,让万历立储一事一拖再拖,最后的结果就是申时行被迫辞职退休,万历也心灰意冷,用长期怠政的方法来消极抵抗。如果申时行能有前任张居正一半的魄力,也不至于让万历皇帝在立储一事上如此拖延,位置越高,责任越大,但是身居高位的申时行却遇事就躲,有问题能拖就拖,毫无责任可言,万历最终的消极怠工,首辅申时行要负主要责任。

第二、纵容努尔哈赤势力壮大

申时行的为官风格除了两面派以外,还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对待蒙古的边患问题上,申时行就一向提倡避免冲突,只要有和平解决的机会,绝不动用武力。若是放到现如今,他说不定真能得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在对待努尔哈赤的崛起时,他依然采取了这种不愿多生是非的态度。

细说万历首辅申时行一生的两件错事,看明朝是如何亡于他手中

在1587年,,辽东巡抚就注意到女真部落的一个建州酋长在不断开拓疆土,吞并了周边的很多小部落,实力在不断壮大。为了不养虎为患,他决定派兵征讨这个建州酋长。但这次出兵却失利了,并没有成功。他将失利的原因归结为参政不听自己的指挥,擅自将征讨变为安抚,才导致最终的失败。于是他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朝廷,希望朝廷能罢免这位参政的职务。

这件事在首辅申时行眼中,完全是一件小事情,他认为大家不必为了一个小小的建州酋长闹事而大动干戈,于是他又发挥自己和事佬的风格,出面调停了这个“小矛盾”,不追究任何人的责任,大家各安其职就行了。但申时行殊不知这是一次平定努尔哈赤的绝好时机,他也绝对想不到努尔哈赤会在自己去世的两年后,建立了一个叫“大金”(史称后金)的政权。当时的努尔哈赤实力还很弱,如果明朝认真对待,必定会轻松将其拿下。但就因为申时行大事小,小事化的风格,让明朝后来出现了一个最大的劲敌。

细说万历首辅申时行一生的两件错事,看明朝是如何亡于他手中

总评

申时行继任首辅的那些年里,批评者给他的评价就是政绩如同一张白纸,虽然形容为白纸可能有些夸张,但他相比于前任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改革来看,他的确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来。张居正的执政风格是要去解决问题,而申时行他不在乎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在努力防止坏事的发生。那如何防止坏事的发生呢?还是那句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作为皇帝的最高顾问,他没能制定出一个让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解决立储问题,最后以辞职的方式将问题甩给了其他人,如果是张居正任首辅的话,这个问题绝对不会闹到君臣双方相互对峙的局面,申时行作为百官的代表和皇帝的发言人,他竟选择了逃避问题的做法,文官们的相互指责,皇帝的消极怠工,他是要负重大责任的。他也没能解决努尔哈赤作乱的问题,用不闻不问的方式任其发展。最终这两件未解决的问题,将明朝拖入了深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