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陪讀"只會事倍功半,多數家長都做錯了,正確方式學起來

這樣

最近因為疫情原因,幾乎一夜之間,全國中小學生的開學時間都推遲了,孩子們開始了"在家學習"模式,家長們也扮演起了伴讀小書童的角色。

一位媽媽就向我訴苦:平時寫作業兩三個小時就已經雞飛狗跳。現在全天陪讀,從上課到寫作業,再到朗讀練習。父子倆已經打了一架,現在她也快崩潰了。

這樣

一說起陪孩子讀書,父母們總是一個頭兩個大。新聞也上時不時的出現因為陪娃做作業,氣的被送進醫院的父母。於是出現了一種聲音: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根本不需要陪讀。

事實上,在孩子的小學階段,家長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這個階段孩子正處於學習習慣的建立時期,如果家長能在旁邊予以指導,孩子就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習慣,出現小問題家長也能及時糾正;另一方面,在低年級孩子承擔學習壓力時,心理狀態也是需要父母多關注一下的。

但是如果陪讀的方式不正確,卻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給予的壓力,產生厭學的心理;我們自認為負責任的方法,或許還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那麼,在陪娃讀書的路上,有哪些常見的坑?什麼樣的陪讀方式才是正確的呢?

這樣

陪讀≠陪寫作業

在《如何高效學習》中作者指出:良好的學習方法有良好的學習策略,不過即使學習策略一流,如果你的學習習慣不好,一定也會浪費大量的時間。

在孩子從一個沒有課業壓力的幼兒,到需要承擔學習任務的學生轉變的階段,家長的陪伴,就像是我們學車時教練扮演的角色。既要教會孩子如何學習,又要及時糾正那些影響深遠的不良習慣。所以只是在寫作業時坐在旁邊陪著,是遠遠不夠的。

這樣

閨蜜寧兒平時工作很忙,兒子小錚上二年級的時候,因為成績一直提不上來。班主任私信她,希望家長能在孩子的學業上起到更多的作用,也就是要"陪伴孩子"學習一段時間。

寧兒很委屈,因為自己已經很努力地空出晚上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守在孩子旁邊盯作業了。而且老師佈置的任務也是第一時間完成,為什麼還說自己起到的作用不夠多呢?

這樣

其實,班主任老師說的並不是陪伴的"時間"而是一種"陪讀"的心態。寧兒就像很多家長那樣,只有在寫作業和期末考試的時候,才給孩子提供學習幫助。然而學習也好,陪伴也好,都不是割裂的單一事件。

在"陪孩子學習"的階段,孩子的日常起居,生活習慣,甚至整個家庭氛圍都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爸爸媽媽扮演的角色是:幫助孩子將完成課業這件事兒內化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並且建立起良性習慣,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獨立學習。

這樣

錯誤的"陪讀"方式

如果從最開始,我們就覺得"陪讀"只是讓孩子趕緊完成學校的給的作業、早點打卡,別讓班主任和各科老師總是在群裡@自己。那麼我們能教給孩子的學習方法,就是一種"權宜之計"。長久來看,對孩子的學習是弊大於利的。

1、把自己當成監督者。在粉絲的私信中,經常能看到父母抱怨,孩子做作業時候一會兒摳橡皮,一會兒拍牆,一會兒玩手指,簡直不能再討厭了。我一般會回問一句:"當時你在幹嘛呢?"有的家長會告訴我:我在旁邊看朋友圈啊!有的家長會說:我就在看著他。"

這樣

其實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將自己放在了一個"監督者"的角色,而這個角色是和孩子對立的,也許有的時候孩子惱人的表現還是故意的。小侄子曾經跟我開玩笑說,如果給媽媽一個鞭子,她就是個監工了。而且媽媽一坐在我旁邊,我就緊張。

2、 "直升機"式陪娃。在陪伴孩子學習時,還有一個很常見的問題是"直升機"式陪娃。這就是說,孩子一旦有需求一呼叫,爹媽就會馬上出現提供幫助。比如孩子在閱讀時遇到了不認識的字說:"媽媽,這個字是什麼啊!"我們隨口一答,看似幫助了孩子。但卻抑制了主動學習的能力。雖然教孩子查字典會多費一點時間,但是卻培養起了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狀況既出現在生活上,也出現在學習中。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幫起來很容易,有時候下意識的就提供了幫助。

這樣

3、 訓斥打罵式陪讀。朋友說,每次我看到兒子一道題反覆的錯,寫五個字三個錯,而且一說他,他態度比我還差。我就忍不住發火吼他,有這時間我看看電視不好麼?洗個泡泡浴不香麼?他磨磨蹭蹭還有理了?

如果在寫作業時,將快速做完當做目標,我們就很容易被孩子的種種表現激怒,即便強壓火氣,也會被孩子敏感的捕捉到,回以更臭的脾氣。但如果每次學習都會鬧的不愉快,那麼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學習就會和不良興趣掛鉤。即便日後我們不在逼迫,孩子也不願意主動學習。

這樣

"陪讀"應該怎麼陪

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腦科學家為我們揭示了一個習慣形成的過程:我們大腦中的這個過程是一個由三步組成的迴路,他們分別是暗示、行為和獎賞。

因為陪伴孩子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建立習慣,所以建議爸爸媽媽記住這個"習慣建立"模型,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陪讀"的正確打開方式。因為已經陪我家學習三年,並且現在也開始"陪妹妹",根據大量的陪讀日常經驗,我為大家總結出了"三問兩講"的陪讀策略,下面就為大家來分享。

一問:今天計劃學什麼?

每天兩個孩子開始學習前,我也打開筆記本準備寫作。我先跟他們分享一下,我今天的任務安排,也會問他們:"今天打算學什麼,寫什麼作業?"現在哥哥已經學會列表格跟我溝通。妹妹則口述,我幫她整理。

這樣

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形成一個暗示,聊完這個話題,大家就要進入"工作狀態"啦,集中精神關上耳朵,大家不要再聊天啦;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們養成一種"計劃性"的學習習慣,對需要完成的任務量有個客觀評估。

哥哥被問的時間長了,每次都會自己列好表格,完成一項就劃掉一項。積累點滴的成就感,成為大腦的獎賞,幫助孩子建立習慣迴路。

二問:任務的難點、重點在哪裡?

從孩子一年級開始上學時,不管是做作業,還是預習功課前,我都會抽出三四分鐘和他們聊聊覺得那些作業最難,也讓他們思考一下老師會覺得哪些是重點?比如有次哥哥需要做種作業,包括背誦古詩、看圖寫話和一篇日記。他告訴我最不喜歡背書,於是我就停下手中的事兒,先幫他在理解中背古詩,剩下的任務他自己處理。

這樣

三問:計劃用多少時間?

正常來講,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注意力能完全集中的時間只有20分鐘。加上注意力提升和減退的十幾分鍾,正好是一節課時間。在哥哥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由於對時間認識還比較模糊,所以我們用沙漏來計時。在每一項任務後畫上沙漏規劃完成的時間。一開始是我通過觀察和他一起做規劃,把那些任務分解成30分鐘一次的單個任務,現在他已經學會自己做計劃了。

這樣一來,建立了"時間規劃"習慣的孩子,就會在自己規劃的時間內,高度集中精力,而不會產生"做完作業遙遙無期"的無力感。同時,能自己掌控進度,也讓孩子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

一講:講學習的方法

關於對孩子的學習提供幫助上,我和先生都一直秉持著:"能不幫就不幫,能早幫就不晚幫"的原則。也就是說重點在幫孩子們建立習慣迴路,而不是在具體的行為上提供幫助。

這樣

就拿哥哥最發愁的背古詩這件事來說,我們很少盯著他背詩。卻更願意分享一下我們當時的學習方法。比如把相同的詩詞放在一起聯想,比如去考慮作詩的套路,還會找來紀錄片幫他填充背景知識。

這樣

二講:講課程的重點、難點

除了和孩子溝通,瞭解因為他們自身情況會出現的難點。如果有時間,我也會提前看看他們的課程,學習一下普遍存在的難點和大綱上面重要的知識點。花點時間,提前講解重點和難點。而不是在孩子卡殼的時候去才去針對某道題,某個知識點提供幫助。

隨著年級增長,我會要求哥哥自己也這樣做。要在學習前瞭解為什麼要這樣設置課程,習題訓練又是針對真麼。只有這樣,才能拿到學習的主導權,漸漸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凌晨媽媽來叨叨:

在陪伴孩子學習過程中,我們家長並不是"監工",也不是"教師"的角色。如果說,孩子的學習過程像登山,老師就是給孩子指引方向、規劃行程的嚮導;而父母則像是更有經驗的同伴,引導孩子喜歡這項運動,掌握正確方法。從而在走的更遠、爬得更高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樂趣。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