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靶向治療時代來了,中期肺癌該不該做手術?

強強--我們90後-


到目前為止,手術還是可切除肺癌最重要的治療手段。

可以切除,意味著在影響學的檢查上,病灶還相對侷限,還沒有出現遠處的器官轉移,這時的手術能夠一次性拿掉所有可見的癌症病灶,這對於癌症的預期生存有著很大的意義。

在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年代,這些新型的抗腫瘤治療確實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有望把晚期癌症長期控制,但是不管是上述哪種治療,還不能做到一次性打掉所有的腫瘤病灶,還達不到根治效果,即使早期患者也是如此,總會有一部分癌細胞對治療不敏感,或者是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耐藥,所以,腫瘤進展不可避免。

目前,關於手術和靶向治療聯合、手術和免疫治療聯合的臨床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研究證實,對於存在敏感基因突變、存在縱隔淋巴結轉移的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手術聯合術後的靶向治療,能夠使患者得到生存獲益,目前已經寫入了中國的肺癌指南。而手術聯合術後的免疫治療,尚在研究中。

總之,手術的地位目前還不能被取代,尤其是早中期病灶侷限的肺癌患者,手術仍然是最重要的治療手段。


深藍醫生


請參考本賬號在今日頭條上發佈過的一篇文章:《肺癌靶向治療關注熱點》

專家簡介:施偉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博士,擅長肺癌、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個體化靶向和免疫治療,過去十年負責的醫療組收治超過15000人次腫瘤患者,門診逾2萬人次。

肺癌靶向治療就是指使用靶向藥物,大多數都是口服藥物。此類藥物療效優於傳統的化療,副作用還小,因此受到醫生和患者的關注。這種藥物的特點就是不像傳統化療那樣“殺瘤一千,自損八百”,能選擇性目標靶向那些存在於肺癌細胞上的特徵性分子,這些分子或者基因往往被認為是癌因(或稱為驅動基因)。

常規的化療是非選擇性的,通常是通過破壞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的而起作用。靶向藥物由於有針對性,通常會減少傳統上困擾癌症患者治療的副作用,尤其是減少了噁心,嘔吐和白細胞下降等,更重要的是療效通常要優於化療。但是必須明確的是隻有一部分人適合靶向治療,不同藥物適合的人群比例不同,有些靶點的藥物甚至只適合那1%的患者人群,而檢測沒有合適靶向的患者還是需要進行化療,當然在醫生指導下符合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考慮免疫治療。

顧名思義,靶向治療需要先找“靶”。找靶之前需要了解肺癌包括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目前的階段靶向治療成熟應用於在非小細胞肺癌(突出表現在腺癌)。國際上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僅停留在臨床研究階段。

找“靶”的過程包括:第一步需要手術、穿刺或者氣管鏡的方式明確患者的病理,比如非小細胞肺癌;第二步(有時)在病理科進行免疫組化鑑別診斷或者尋找分子靶標比如ALK ;第三步行必要的基因檢測尋找患者腫瘤細胞的分子特徵,比如EGFR基因突變、ALK基因融合等等。隨後患者接受相匹配的靶向治療。

3、肺癌靶向治療為什麼要進行基因檢測?

並非所有的肺癌都是一樣的。傳統病理類型只告訴我們腺癌、鱗癌或者小細胞癌等等。現在有一種方法涉及測試腫瘤組織的DNA 的改變和腫瘤中特定蛋白質的水平。這些測試有時稱為生物標記,分子或基因組測試。醫生將每個肺癌患者都看成是獨特的,力爭基於檢測的結果,給予個體化的治療。

4、有時醫生為何選擇給患者抽血檢測基因?

活檢腫瘤組織經過一系列的診斷用途的病理分析後,剩餘的組織可能不足以檢測基因。此時需要進行另一次活檢或進行血液檢查。液體活檢不如組織活檢準確,但無法取得組織的情況下,血檢還是可以發現一些類型的突變。另外,靶向治療過程中可能會逐漸出現耐藥,一些醫生可能會建議再進行活檢或液體活檢。這使醫生可以獲得有關您的腫瘤的最準確,最及時的信息。

5、肺癌目前有哪些靶向藥物?

第一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適合西方10-15%,亞洲30-45%的NSCLC患者,具體包括有奧西替尼(Tagrisso)、吉非替尼(Iressa)、厄洛替尼(Tarceva)、阿法替尼(Gilotrif)和達科替尼(Vizimpro)等。

第二類: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劑。在約5-8%的NSCLC患者,具體包括有:艾樂替尼(Alecensa)、勞拉替尼(Lorbrena)、Brigatinib(Alunbrig)、色瑞替尼(Zykadia)、克唑替尼(Xalkori)等。

其他還有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貝伐珠單抗、安羅替尼;靶向HER2基因、BRAF基因、ROS1基因、NTRK融合的藥物。

儘管與標準化療藥物相比,靶向治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較少,但它們仍可能具有副作用。比如EGFR通路的抑制劑可能引起痤瘡樣皮疹或其他皮膚變化和腹瀉。抗血管生成的藥物引起部分患者高血壓、蛋白尿等,罕見報道有胃腸道穿孔。也有一些藥物可能引起噁心,嘔吐,不過總體上和化療相比,不良反應發生比例和程度都要好很多。

7、肺癌靶向藥物耐藥後怎麼辦?

腫瘤細胞在和治療藥物的鬥爭中大多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產生耐藥,靶向治療平均而言耐藥時間要長於化療,因人而異的結果中也可見很好的療效,有時可以見到晚期肺癌患者超過5年甚至10年的生存。不同患者的腫瘤可能通過不同的機制獲得耐藥性。因此,重要的是在分子水平上評估每個患者獨特的耐藥機制,以針對每個患者量身定做靶向治療。最好是在必要時進行重複組織活檢以確定治療的基因組進化。但這種方法由於是有創侵入性的,需要很好的患者依從性。有時基因結果還比較複雜,可能與腫瘤內異質性相混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逐漸在嘗試對患者血液採樣以分析循環腫瘤細胞或遊離腫瘤DNA。總而言之,目前正在開發和探索許多抗擊肺癌患者治療抗性的途徑,從而為分子靶向治療的發展帶來了光明的未來。需要患者充分知情的情況下,和醫生共同面對初始藥物耐藥,分析機制,尋找新方法克服耐藥。

專家介紹:

施偉偉 北京301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博士, 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1999年起從事臨床工作,碩士和博士分別就讀於第二軍醫大學和解放軍醫學院(301醫院)。過去十年在病區自己負責的醫療組收治超過15000人次,門診逾2萬人次。

擅長

肺癌、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個體化靶向和免疫治療

擔任職務

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精準醫學和MDT委員會常委,副秘書長;北京市腫瘤防治學會緩和醫學委員會秘書長兼副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結直腸癌分會委員,北京市乳腺病防治學會青年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外科醫師協會MDT委員會青年委員,北京市科委醫療專家庫成員

學術科研

主持院部2兩項課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研究課題10餘項,在國內外核心以及統計源期刊共發表論文20餘篇,發表SCI論文10餘篇,主要涉及肺癌和消化腫瘤的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主編《腫瘤心臟病學》專著。


杏林幫


這個要看病人的實際情況而定吧。現在我的建議是通過調理再去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