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疫情之下,這裡的鄉村發展依舊如火如荼

3月4日,細雨濛濛。武隆區政協主席潘曉成率領調研組,踏著泥濘走進火爐、滄溝等鄉鎮部分貧困村,就疫情防控與春耕春播情況與村民們進行了一場精彩對話。


沒有損失,還能增收?

滄溝鄉青槓村。

“喻付英,今年不出去打工了?”

“主席,暫時不出去。廣東的工廠還沒有復工,去了要隔離14天,等疫情結束了再說。”

“今年的損失咋辦?”

“走!我領你去看看,你就曉得我有沒得損失。”

跟著喻付英,一行人來到尖峰嶺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蔬菜種植場,村民們正忙碌著種植蔬菜。一打聽,原來該合作社與農戶簽訂了合同,種植的蔬菜每畝保底4000元,而且周邊農戶在合作社打工還有收入。“主席,就近務工有收入、流轉土地有收入、自己種菜有收入。雖然疫情不能外出,但實際上我們收入並沒有減少。”喻付英說。

這樣的場景在火爐鎮夢衝塘村再現。

據村支書冉華平介紹,村幹部從大年初二開始一邊防控疫情,一邊做農戶工作,流轉土地規模種植特色林果,利用天然水源搞特色養殖。目前,村裡已建成夢衝塘柑橘園950畝,種植紅桔、“沃柑”“耙耙柑”“愛園38號”;建成夢衝塘生態漁業園1000餘畝。

“柑橘園有多少貧困戶參與?”

“共覆蓋農戶301戶1021人,其中貧困戶42戶124人。按照畝產量3000斤計算,參照2019年的價格,每斤8元,畝產值2.4萬元。”

“農戶與專業合作社的股份構成比例多少?”

“農戶佔股50%,村集體佔股10%,業主佔股40%。”

“你們計算過沒有,這樣的規模種植能不能彌補疫情防控帶來的損失?”

“沒有損失,還能增收。原因在於流轉的土地多數是撂荒地,水果成熟後村民有固定收入,打工還有短收入,能夠保證脫貧質量。”


易地搬遷,實現啥夢?

火爐鎮向前村南泥坎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現場。

“這個安置點是怎麼規劃的?”

“規劃建設便民服務中心1棟,建築面積760.98平方米;公共廁所1棟,建築面積68.44平方米;農村居民住房23棟,建築面積5486.98平方米;硬質鋪裝1500平方米;綠化面積1306平方米;停車位16個70平方米,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計劃搬遷安置30戶120人,其中貧困戶16戶68人。修建4棟貧困戶安置房,共20套住房,門面9間。”

“貧困戶搬遷來後,收入來源是什麼?”

“結合‘三變’改革、鄉村旅遊示範點、民營經濟雙創園建設,我們積極打造‘桃花小鎮·吃在火爐’農旅結合新型產業示範點,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老鄉,你是不是貧困戶?”

“我原來是,2016年脫貧了。”

“這個搬遷點你有房子沒得?”

“有,只要自願報名的都有,我還享受了貧困戶每人補助1.5萬元的政策。以前我想到街邊邊修房子,沒有宅基地不得行。黨的扶貧政策好,易地搬遷讓我實現了夢想。”當地一脫貧戶感慨地說。


荒山荒地,也能“生錢”?

火爐鎮“吶溪原香”鄉村旅遊項目建設現場。

“這是去年我們與區鄉村旅遊公司共同策劃的鄉村旅遊項目。保峰村、巖峰村以4000畝山地入股,佔股56%;公司投資450萬元,佔股36%;村集體佔股8%。項目實施範圍森林覆蓋率73%,被譽為‘天然氧吧’,是打造鄉村旅遊示範點的最佳場所。”火爐鎮黨委書記謝宇翔向大家介紹。

“項目實施範圍涵蓋多少農戶?其中脫貧戶多少?”

“項目受益農戶204戶736人,其中脫貧戶49戶131人。目前已經完成景區觀光步道、崖壁棧道建設、叢林穿越等遊玩項目建設,正在實施管網等基礎設施、景觀綠化、玻璃水滑道安裝等,力爭今年6月底開園迎客。據初步保守測算,每年人均增收780元。”

“老鄉,你是貧困戶嗎?”潘曉成現場隨機問一民工。

“我已經脫貧了。”

“你家主要收入是產業還是外出務工?”

“產業+務工。今年疫情影響,我們出不去,政府動員我們就在這裡務工,既可以照顧家庭,還可以找錢。”

“今年的疫情對你們的收入有多大影響?”

“沒有影響。這些荒山荒地以前擺在那裡不‘生錢’,現在開發了,不找錢的地也變‘金山’了。”

(通訊員 劉 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