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希特勒在德國可以打敗整個西方,卻最後被蘇聯消滅?

金剛大錘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樓主的這個問題就是個問題,德國被蘇聯消滅?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知道,德國在實行巴巴羅薩計劃之後,蘇聯就被德國以摧枯拉朽之勢,以很短的時間將戰線推到了斯大林城下,不要看什麼蘇聯神劇,事實上那一場戰爭打的極為的殘酷,而且當時的蘇聯是實實在在的戰五渣,但是隨著戰爭的白熱化,蘇聯全民皆兵,再加上有德國如此強大的敵人作為訓導,蘇軍的戰鬥力從戰五渣迅速提升。

不過那時候的德國更有辦法,利用蘇聯境內的民族、信仰矛盾,建立起來幾個位於蘇聯西部的偽政權,麾下更有100多萬的蘇奸偽軍,用來聯合對抗蘇聯。

然而此時德國遇到了二戰史上很大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因為蘇聯的戰五渣,自己的戰線推進的太快以及後方蘇聯游擊隊的騷擾,後勤補給遲遲跟不上來,再加上蘇聯冬季提前的來領,德軍的非戰鬥減員非常的嚴重。從然這樣,蘇聯也沒有把德軍怎麼樣,本來德軍的目的就是佔領蘇聯西南方向的油田的,既然目的達到了,還打什麼斯大林格勒,所以德軍做戰略撤退,卻激起了蘇軍的士氣,這好,此時的德軍若不是有蘇聯偽軍的話,估計敗的會更快,本來德軍在1944年6月之前基本上穩住了陣腳,保住油田就行,但是很不巧,美英法等國的軍隊突然襲擊,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盟軍整整288萬,面對強大的壓力,德軍開始戰略收縮,你越是退縮,我越是興奮,蘇軍覺的德軍再次被自己打敗,士氣再次爆棚,可以這麼說,若不是盟軍的話,蘇軍與德軍之間的較量誰輸誰贏未嘗可知。面對東西夾擊,盟軍竟然被德軍擊敗多次,但是好漢終究還是架不住人多,最終德國被擊敗。


北派說書人


希特勒是被蘇聯消滅的?這嚴重違反史實!就憑蘇聯國力和戰爭早期的狼狽,希特勒就能被它消滅,那就是天方夜譚!如果沒有歐洲和最後美國的支持與直接參戰,蘇聯弄不好真就被希特勒滅了。即使滅不了,那喪失蘇聯歐洲部分的國土也未必不可能。希特勒是被二戰中世界和平力量打敗的!其中蘇聯的貢獻無可替代,也是抹殺不了的。其中,中國在亞洲牽制了日本,使它無力向蘇聯的進攻,打破了軸心國日本負責牽制,分散蘇聯力量的陰謀。使蘇聯敢於將軍力投向歐洲與希特勒的正面作戰。正是這樣最後壓垮了希特勒。而美國向蘇聯提供了足夠的軍事援助,蘇聯獲得了戰爭資源保障。歐洲方面直接與希特勒交戰,消滅希特勒有限的軍事力量。美國又將大批生力軍直接投向歐洲戰場。正是在這種同盟國協作中,希特勒終走向失敗。


簡直簡直




英國什麼時候被開除出了“西方世界”?

而蘇聯又是在什麼時候“單挑”德國了?

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時,德國90%海軍、40%的空軍和陸軍超過40個師被英國牽制在德國所謂“大西洋壁壘”。而為了應對蘇德戰爭期間,英國開闢第二戰場幫助蘇聯減輕壓力,德國還在本土保持了一支六萬人,訓練精良的傘兵部隊作為機動力量。

與此同時,德國還在非洲戰場與英國進行作戰,二戰時期納粹德國著名將領隆美爾此時正是德國非洲軍軍長。

可以說,在蘇德戰爭爆發時,德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陸軍被牽制在西線,其中還包括90%的海軍和40%空軍。

如果英國真的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被德國征服,那麼德國投入蘇德戰場的力量可要比歷史上多得多。

再來說,蘇聯是“單挑”德國嗎?

顯然不是啊,蘇聯得到了英美兩國的大力支持,僅英國就支援了蘇聯1420輛瓦倫丁坦克,其中首批300輛瓦倫丁坦克直接投入了莫斯科保衛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俄羅斯石油》雜誌2012年第5期刊登了一篇名為《蘇聯空軍燃料問題》的文章,作者是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



(《俄羅斯石油》雜誌年第5期,《蘇聯空軍燃料問題》)

他在文章中指出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聯空軍40%的高辛烷值航空燃料是英美援助的,而即使在蘇聯自己生產的高辛烷值航空燃料裡也有2/3是直接用英美援助的高辛烷值航空燃料成分或乙基液勾兌生產。

甚至作者指出,蘇德戰爭期間,蘇聯新銳戰機雅克-1, 雅克-3, 米格-3, 拉格-3, 伊爾-2, 伊爾-4, 別-2, Ер-2, 蘇-2所需航空燃料Б-78,蘇聯自己生產能力只能滿足4%

也就是說根據該文,假如英美不支援蘇聯高辛烷值航空燃料或者原料,那麼蘇聯96%的新銳戰鬥機作戰壽命會急劇縮短,而急劇縮短的戰機壽命又會反過來增加蘇聯戰時工業體系的負擔。

另外,根據前蘇聯1942年6月13日國防委員會頒佈的《關於確保紅軍無線電通信設備的生產之措施和生產計劃》一文顯示,前蘇聯自己在戰前研發生產的坦克車載電臺71 -ТК是一個極其複雜,不穩定的無線電臺,經常性的發生故障,而且極難修好。

因此,在蘇德戰爭期間,前蘇聯坦克裝備的是9P系列電臺,而9p系列電臺根據《關於確保紅軍無線電通信設備的生產之措施和生產計劃》公文顯示,不但是全套英國技術,而且元器件完全來自英美支援。

截止1945年1月,英美一共向蘇聯援助了一千萬根電子管。

當然,我並不是說蘇聯完全依靠英美援助打贏了蘇德戰爭,我只是想說明沒有英美的援助,蘇聯很難單獨打贏蘇德戰爭的。


(英國援助蘇聯的瓦倫丁坦克)

正如我之前一個回答所說的那樣,1943年以前,德國所有工業指標和工業數據都超過蘇聯,而且是超過很多那種。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已經普吉了六年制義務教育,一戰前德軍文盲率已經不足0.05%,而前蘇聯一直到1935年才開始嘗試普吉四年制義務教育。

蘇聯獲得蘇德戰爭的勝利,並不僅僅是蘇聯一個國家的功勞,英美兩國很好的擔負起了蘇聯軍需後勤主管的角色,蘇聯戰勝德國,不僅僅是蘇聯的勝利,更主要的是同盟國集體對軸心國集體的勝利。

我個人意見,如果真是蘇德“單挑”,蘇聯絕不是德國的對手,當然這種假設沒有意義,斯大林也不會帶著蘇聯和納粹“單挑”,英美也不會坐看納粹真打垮蘇聯。


蘭臺


為什麼希特勒在德國可以打敗整個西方,卻最後被蘇聯消滅?

這個標題對希特勒過於誇大,不要說“整個西方”,就是整個歐洲,希特勒都沒有完全征服,更不要說美洲這些國家了。

這張圖是鼎盛時期德國的控制範圍,除了歐洲部分地區,還有北非的一點土地。

瞭解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德國在二戰初期確實像猛虎下山一般,1小時拿下丹麥、1天征服荷蘭、盧森堡、18天攻佔比利時、27天佔領波蘭、1個月搞定法國、2個月擺平挪威,把英國打成了殘廢,德國在歐洲戰場創造了神話。

然後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11天)、希臘(56天)、烏克蘭、白俄羅斯、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幾十個國家也沒有逃脫魔掌。

戰爭到了這個時期,希特勒已經是自信心爆棚,不可一世,認為沒有自己搞不定的國家,1941年6月22日,190個師550萬人突然襲擊蘇聯,希特勒大放狂言,三個月內消滅蘇聯,戰爭開始前10天,德軍突入蘇聯600公里,蘇軍一路崩潰,德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蘇聯隨即開始了衛國戰爭,最終,德國死亡485萬人,一敗塗地。

兩年半征服大半個歐洲,憑的是什麼?

首先是蓄謀已久。無論是經濟上還是軍事上,德國都一直在做戰爭的準備,並根據各國情況制訂了周密的進攻計劃;二是英法大國的綏靖政策,一直想把德國這股禍水引向蘇聯,所以對德國進攻波蘭等國坐視不管;三是戰略思想領先歐洲各國。歐洲各國還沉浸在一戰勝利的興奮中,依舊沿襲一戰的戰略戰術,而德國出現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爾等一批機械化戰的理論家和實踐者;四是領先的科技水平,眾所周知,當時的德國在坦克、飛機、潛艇和戰艦方面全面領先歐洲,蘇聯和美國在戰爭末期搶裝備、搶人才,才有了以後的導彈、航空和核武器。

希特勒正是看準了當時的國際形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歐洲國家逐個擊破,最終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拿下了大半個歐洲。

四年沒有攻下蘇聯,德國敗在哪裡?

從1941年6月的大舉進攻到1945年5月的全線投降,德國扔下近500萬具屍體後,最終選擇了向蘇聯投降,希特勒至死都搞不懂,為什麼會敗得這麼慘?

第一,德國並非敗給蘇聯,而是敗給盟國。蘇德戰爭表面看是德國PK蘇聯,其實是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和整個盟軍的對抗,蘇德戰爭是一場蘇聯出人、美國出錢出武器、英國出礦出資源的戰爭。

美國援助蘇聯112億美元,1.4萬架飛機、7千輛坦克、42萬輛汽車。英美對德國進行狂轟亂炸,70%的工業被摧毀,另外還牽制了德國40%的陸軍、60%的空軍、全部的海軍,如果德國不是陷入兩線戰爭,而是全力進攻蘇聯,希特勒三個月消滅蘇聯還真不是吹牛,1942年的冬天,蘇聯可能都抗不過去。

第二,蘇聯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恐怖的動員能力。蘇聯兩個五年計劃發揮了重要作用,1928年到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把工業產值從48%提升到70%,成為一個工業大國。雖然美國進行了援助,但這些援助都是莫斯科會戰之後到達的,在此之前,一直都是蘇聯一家在硬扛。以坦克為例,1941年,蘇聯只生產了6千輛坦克,1942年就達到了2.47萬輛。蘇聯的集權體制在兵員徵集上發揮了極大的優勢,1941年,蘇聯損失400萬軍隊,斯大林通過鐵腕手段,將16歲以下兒童和50歲以上老人驅趕到戰場上,戰爭結束前,達到了恐怖的1200萬,整個戰爭期間,蘇軍竟然損失了2600萬,也就是說,蘇軍的動員人數達到4000萬,這是希特勒完全想不到的。後方的工廠也是超負荷生產,老人、孩子、婦女,只要是有點勞動能力的都進入各式各樣的兵工廠。再加上能喝酒善打仗,男人女人個個悍不畏死。

第三,蘇聯廣闊的戰略縱深。泥濘的道路讓德國的機械化軍隊無法發揮特長,無邊無際的戰線讓德軍不得不分散兵力。由於大清洗造成蘇軍指揮官損失殆盡,而頂替上的多是無能之輩,才讓蘇聯在戰爭前期吃盡苦頭,德軍的機械化閃電戰優勢發揮明顯,德軍的勢如破如也徹底把蘇聯打醒了,開始檢討自己的問題,最終浴火重生,按照大縱深理論改造軍隊,組建機械化軍隊,用密集火力打擊,步坦協同進攻,突破防禦陣地,將德軍拖入消耗戰,閃電戰的優勢再也難以發揮出來了。

第四,蘇聯的極寒天氣和糟糕地形。戰爭拖到冬季,毫無準備的德軍開始四處籌集過冬棉衣,由於蘇聯的泥濘道路,後發捐助和生產的棉衣堆積在車站倉庫,空軍缺乏大型投送能力,根本運不到前線,溫度降到零下40度,德軍凍傷凍死者數十萬,戰鬥力嚴重下降,而蘇聯則將所有的村民和物資向後方轉移,讓德軍無法原地補充物資。由於坦克履帶防滑尖鐵運不到前線,坦克在冰上無法行走,大炮瞄準鏡也用不成,坦克發動前需要在發動機下燒火烤一陣,機關槍也打不響,天氣在拯救莫斯科。

第五,希特勒的戰略失誤。由於過於自信,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抵抗能力,更沒想到美國會插手,在沒有做好充分的情況下就進攻蘇聯,以至於導致三線作戰,壓力倍增,而1942年的德國還在執行悠閒的八小時工作制,有些軍人依然休假,全世界都在神經緊繃,德國還沒有使出全力,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失誤,再加上盟友不得力,意大利是個巨嬰,等著德軍照顧,日本私心太重,不肯從後方進攻蘇聯,所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蘇德戰爭德軍必敗的結局。


葛大小姐


德國就是蘇聯打敗的,看看德國士兵的死傷基本在東線就啥也明白了。如果沒有蘇聯,憑英美?對付東線打殘了回到西線休整的德軍都夠嗆。二戰中,德國是被美英蘇三國打敗,不是被蘇聯一國打敗。如果美英不在諾曼底登陸,德國可以全力進攻蘇聯,蘇聯必敗無疑。諾曼底登陸,牽制了德國一半兵力,蘇聯戰場壓力大減,德國陷入兩面作戰。反之,如果沒有蘇聯戰場,德國全力對付英美,諾曼曼登陸也不會成功。

德國入侵蘇聯後。部署在法國的兵力是很少的,直到1944年初,盟國的意圖已經很明確了,希特勒才不斷的加強西線兵力。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又5個旅,約佔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指揮的58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需要特別指出,部署在西線的都是二流甚至是三流的部隊,只有極少數才是從東線撤下來修整的部隊,比如第352步兵師,正是這個新調來的精銳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一戰的德國如果說是被揍的鼻青臉腫,那英法算什麼?凡爾賽條約本來就不是英法從戰場上掙來的,這也是德國人二戰那麼容易被希特勒和容克們綁在戰車的原因之一。英德空軍五五開,英國海軍的確當時最強,但德國也不弱,主要是被堵在出海口,衝出來要付出巨大代價,希特勒本身也對自家海軍無感,海軍科技樹也點偏了,有錢都情願造潛艇去破壞協約運輸線。

主要是德軍上下還以為蘇軍還是一戰時的俄軍那麼好打。日本不是犯了下樣的毛病。再加上蘇聯在芬蘭確實沒打了,還有大清洗的影響。就像抗戰一樣,日本戰前沒人會認為他們會輸。等戰爭打起來才發現和預計的不一樣。一戰的俄軍確實表現太差。

二戰對蘇聯猶如一戰對法國一樣,死了整整一代人,經濟也遭受重創。同時期的美國吃了兩次世界戰爭的紅利,本土沒有受到任何損失,反倒吸收了大批外國知識分子和科學技術。這才使得他們有錢投資西歐國家促使其經濟復甦,二戰後美國沒有提供資金支持前,西歐國家還是百廢待興的二戰狀況。蘇聯在二戰後經濟狀況極其糟糕,軍事實力是得益於戰爭才發展到瞭如此地步,而後為了冷戰更是將大批資金用於軍事競賽中,留給俄羅斯的老本讓他們吃到了現在。但在政治上,蘇聯往後的幾任領導就完全是在比爛。也間接導致經濟和社會結構的不完善。但即使如此,冷戰中的多數時間也是蘇聯國力強於美國。西歐經濟本來就強於東歐,就像西德原是重工業集中區而東德是農業區一樣,在這樣的基礎上,如何憑空造出一套完整的工商業進行進出口貿易。

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本就在表現上有本質不同。西歐的經濟在於消費能力強,而這種消費是建立在通貨膨脹上的。頻繁的透支消費能讓你看到一時的經濟繁華,但你也要看到泡沫炸裂的那一刻經濟有多麼不堪一擊。法國人確實出了不少力,但是一來動員程度不如捷克,導致了不少產能和設計的浪費;再者你說的問題上恰恰是法國人毫無助益的方面,最簡單的例子,看看法國戰後的坦克設計,真正“法國”的都呵呵了,而且德國人在裝甲設計領域路線還是很堅定的,哪怕豹式也是t34的皮,三號的瓤子;法國真正有用的除了火炮車輛以及零部件和後勤攻擊之外主要是航空工業,一方面又竇爾頓520和布洛克150/2/5/7系列,另一方面有大批勤務飛機,其中前者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可以提供大批二線乃至近乎一線的戰鬥機而不佔用德國的飛機和發動機產能,可惜德國人沒有利用好

德國輸給蘇聯,多少有點運氣差的原因。如果希特勒能早一點出兵蘇聯,就不會有那麼多德國戰士在冬天被凍死在西伯利亞。而且,當年希特勒的在蘇聯戰場上的指揮也是有問題的。當時沒有直撲斯大林格勒,導致戰鬥拖延日久,一直到冬天。假如沒有這些偶然的錯誤,再來一次的話鹿死誰手真就不好說了。


歷史深度揭秘


蘇德大戰是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為慘烈的戰爭,希特勒挾西歐大勝之威,閃擊蘇聯。猝不及防之下,蘇聯大批的有生力量被殲滅,國土大面積的淪喪。

可是不可一世的德軍,最終還是敗在了蘇軍的手上,甚至連老家柏林都被插上了蘇聯的鐮刀斧頭旗,為什麼能夠橫推西歐的德國軍隊,會被蘇聯消滅呢?

首先在於,蘇聯有著龐大的體量,有足夠迴旋的國土面積

蘇聯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國土從東到西,橫跨好幾個時區,這是德國以往征服的國家所不能比擬的。

法國雖然號稱歐陸第一陸軍強國,但是國土面積狹小,邊境線被德軍迅速突破之後,德軍就能直指腹心,

對於法軍來說根本就沒有容錯的空間與時間。每一戰都是決定法國生死的決戰,根本不可能像蘇聯那樣從容不迫的在後方整訓軍隊,源源不斷的開往前線支援前線戰事。

蘇聯人口眾多

其次,蘇聯人口眾多,在蘇聯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1.8億人口,人口總數超過德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為蘇軍提供了大量的兵員。

在蘇聯獨有的動員體制之下,蘇聯人在整個蘇德戰爭中動員了1800多萬大軍,幾乎做到了十丁抽一,有了如此龐大的軍隊,蘇軍才有同德軍扳手腕的勇氣與底氣。

第三、蘇聯有強大的工業和豐富的資源

打仗光有兵是不行的,還得有足夠多足夠先進的武器。這個東西蘇聯人也不缺,蘇聯建立之後,在蘇共的領導下,迅速工業化,從西方列強中最落後的國家,逆襲成為工業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尤其是蘇聯的重工業,非常的強大。

正是因為有這些強大的工業基礎,在戰爭突然來臨的時候,蘇聯人能夠將這些民用企業,迅速轉變成軍工企業,從而有力地支援前線的作戰。

自然資源豐富

再者蘇聯廣袤的國土之上,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資源,尤其擁有大量讓德國人眼饞的石油。要知道事實,直至今日俄羅斯仍然是世界上主要的資源出口國這保障了蘇聯人戰爭的續航力,不必像德國人那樣精打細算。

當然蘇軍的英勇也是不能忽略的,蘇聯人用自己的生命擋住了德國人滾滾向前的戰爭車輪,在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在任何一個有德國侵略者的地方浴血奮戰。

尤其是斯大林格勒,為了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蘇軍付出了過百萬的傷亡,才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整個蘇德戰場的戰局。

天氣原因

當然,蘇聯還有一位隱藏的將軍,那就是冬將軍,當年就是這位冬將軍阻止了法皇拿破崙。如今,蘇聯又依靠這位戰無不勝的將軍阻止了希特勒。蘇聯惡劣的天氣讓沒有準備的敵軍吃盡了苦頭,極大的影響了戰鬥力,而蘇軍早已經習慣成自然,絲毫不受影響,這可能就是所謂的主場之利吧!

最後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蘇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美國,英國等盟國也在積極調兵遣將,開闢第二戰場。隨著諾曼底登陸,西線重新開打,有效地減低了蘇聯所面臨的壓力,對最終的反法西斯聯盟大反攻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所以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堅韌不拔的蘇軍打敗瞭如狼似虎的希特勒侵略軍,榮譽屬於蘇聯人民,榮譽屬於英勇無敵的蘇軍。


歷史評說


其實打敗希特勒的並不是蘇聯,而是蘇聯的惡劣的天氣。

有人做過計算,如果當時是夏天,那麼很有可能希特勒所帶領的德國部隊會一舉進攻蘇聯的莫斯科,並取得勝利。

如果是這樣,那麼可以說德意日三國已經完成了基本的合圍行動,那樣的話,可能整個人類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當然了,歷史沒有假設。

首先來回答第1個問題,為什麼希特勒帶領著德國部隊能夠把西方國家都打趴下呢?

從歷史的層面來分析,德國,法國,意大利這三個國家,他們在很早很早之前是一體的。

只是因為後來不斷的運動和鬥爭,使得三個國家分裂。

在這其中德國發展工業相對來說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尤其是在希特勒童年時期,整個德國處於整個世界的工業發展中心。在後續的時期當中,希特勒上臺之後也是大力發展工業。

可以說當時的德國,他們的工業水平已經處於全世界的領先地位。甚至整個西方國家的工業總和加起來也比不上德國的1/2。

這並非吹牛,大家可以去查閱一下當年整個西方國家的工業發展史以及工業發展水平。

可以說是工業的發達,讓整個德國屬於一種先進的技術水平地位。也是因為工業的發達為希特勒提供了能夠滿足他的野心的所有戰爭行動。

其次來說,西方國家大多數都是面積並不怎麼大的小國。因為歷史原因,相互之間還有扯皮和推諉的現象存在。

比如當時的美國就已經置身事外,如果不是珍珠港事件發生,那麼美國很有可能繼續沉默下去。

在領先於世界水平的工業支持下,希特勒所帶領的德國在軍事上面也遠遠的超過了其他西方國家。在這方面西方國家都是小國,他們的軍事力量根本不可能和德國抗衡。

因此的希特勒的野心才能夠被支撐得起來。

最後一方面的原因是當時的德國發展迅速,並且戰爭突然打響,整個德國像是一隻餓極了的狼一般,突然撲向了周邊所有的國家,這些國家甚至都沒有做好,任何準備就已經被吞噬了。

二戰時期的德國坦克,那可是出了名的厲害。

基於以上3點原因,希特勒所帶領的德國部隊對西方國家摧枯拉朽的碾壓之勢就此形成。

再來回答第2個問題,為什麼他最終敗在了蘇聯的手底下呢?

這當中的原因有很多拋開了,那些吹噓的成分拋開了,吹噓當時蘇聯政治經濟文化核心的成分,比如吹噓蘇聯當時的社會制,吹噓婦聯當時的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其實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1個是天氣因素。

眾所周知,在德國部隊進攻蘇聯的時候,時間長達一年多。而蘇聯部隊返攻的時候正是冬天。

當時的希特勒也想與蘇聯一決雌雄一較高下,忽略了天氣因素之後,直接開始進攻莫斯科。

然而當時德國部隊所拿到手的冬裝只夠其中的1/10備用。其他人都是穿著短袖上戰場,樹立惡劣的冬天氣候因素之下不敗能有什麼呢?

當時拿破崙的滑鐵盧失敗其實也是天氣因素,但是希特勒似乎並沒有讀過那篇論文相關的書籍,所以也不知道這方面的事兒。

第二方面是蘇聯人實在太多了。

在一對一沒法打贏的情況之下,那就用1對10或者一對100的人海戰術。

縱然你有長槍短炮,那我有100個人來堵住你的窗口,堵住你的炮彈。

可以說,希特勒是活活被蘇聯人給拖死的,在他決定了和蘇聯決一死戰的時候,就註定了他的失敗。

第3個方面的原因是,希特勒所帶領的德國部隊當時戰線拉開的太大了。他已經沒有勝利軍可以上戰場,甚至沒有物資顧及到方方面面。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別人拿著長槍短炮和你打架,而你手中只有一個手拉的斧頭,如何能打得過呢?

所以說希特勒其實正兒八經是被蘇聯政給拖死的。


三度扯歷史


希特勒自己都清楚,蘇聯將是他最強大的對手,所以一直到幾乎佔領了整個西歐之後,他才決定對蘇聯發動戰爭。


希特勒對蘇聯的用兵也是空前的,法國戰役期間,希特勒面對的主要對手是英法聯軍,所經之處有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其力量也非同尋常。

為了應對德國可能帶來的進攻,法國在戰前動員了全國20~45歲男性的1/3人口,總兵力高達500萬;同時,英國在1939年的時候就已經向法國派出了大批部隊協防,到6月份英國的兵員總數已經高達165萬人;荷蘭和比利時的儲備人員也高達105萬。

所以,一旦和法國爆發戰爭,德國將要面對770萬大軍。

為了打敗英法聯軍,德國在法國戰役中一共集中了330萬大軍,雖然已經達到了德國陸軍的3/4,但相對於德國進攻蘇聯的軍隊還是小巫見大巫的。最關鍵的是,這些兵已經夠了,看來希特勒對法國戰役的判斷還是非常準確的!


但希特勒顯然認為蘇聯比法國戰役中的對手們要強大的多,所以在突襲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中調集了多得多的兵力!

當時,德國面對的蘇聯軍隊是537萬人,要少於德軍在法國戰役中所面對的對手。而且,斯大林當時認為希特勒攻打蘇聯之前至少也得在徹底解決掉英國之後,因為只有這樣他才無後顧之憂,不需要在大西洋沿岸佈置重兵了。所以,當德軍向蘇聯境內發動攻擊的時候,斯大林並沒有認為是德國大規模入侵蘇聯的開始。

即使希特勒成功對蘇聯實施了戰略欺騙,但是在這場戰爭中他仍然集中全力。巴巴羅薩計劃中,德國一共動用了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萬門大炮和192艘作戰艦艇,總兵力高達550萬人,大約相當於法國戰役的1.7倍投入。


事實也證明,蘇聯比希特勒在以往遇到的所有對手都更強大!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部署在西部戰區的兵力有268萬,因為毫無準備,在戰爭開始後的前三個月中就損失殆盡!這給了希特勒一個錯覺,蘇聯也不過如此!

沒成想,打起精神的蘇聯在莫斯科城下止住了德軍前進的腳步,並且一步步反推,直到1945年攻佔德國柏林滅亡了納粹德國!

蘇聯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是因為這個國家當時有法國,荷蘭,比利時等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5大優勢:

首先,蘇聯的國土面積極為龐大。

這個國家當時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僅在歐洲部分就多達500萬平方公里,約佔歐洲大陸的一半兒,大約是法國的9倍。

國土縱深讓蘇聯能扛的時間長一點!

第二,蘇聯人口多。

蘇聯不僅國土面積大,人口也不少。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一共大約有1.8億人口,而法國在法國戰役爆發前只有4000萬人口,加上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國也不到1億人。

龐大的人口,讓蘇聯可動員的軍隊也是天文數字。蘇德戰爭中蘇軍累計陣亡916萬人,其中戰鬥陣亡677萬。但是戰爭結束之後,蘇聯仍然有1100萬大軍。


第三,蘇聯的動員能力為世界一流。

整個蘇德戰爭期間總共徵兵1800萬,約佔全國人口的1/10。

而與此同時,蘇聯大後方的工農業生產卻沒有受到影響,並且在西部精華地區幾乎盡失的情況下擔負了戰時生產任務。

戰爭期間,蘇聯一共生產了83.4萬門火炮,1200萬支步槍,10萬輛坦克,15.8萬架飛機和20萬輛汽車。

第四,強大的重工業基礎。

蘇聯建立之初,工業水平和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相比還很落後。

1928年,蘇聯開始迅速工業化。在第1個5年計劃期間,蘇聯將總投資的80%集中在了工業領域。

1925年,當時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326億美元到1938年已經增長到了759億美元,超過了英國的560億美元和法國的390億美元,和德國的770億美元相當,工業產值佔到了世界總額的17.6%!

工業的發展也讓蘇聯的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在此期間,有2300萬農民進入城市,而莫斯科的人口增長了將近60%。

和西歐的幾大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蘇聯的特點是重工業佔GDP的比重極高。例如,第1個5年計劃結束後,消費品領域的增長是87%,但是工業總產值的增長卻達到了118%。

由於當時蘇聯並沒有通過輕工業的擴張來積累資本,而是立即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重工業,所以戰爭能力要比和他GDP相當的國家強大的多。

例如第1個5年計劃期間,蘇聯重點建設了代表國家工業能力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場。工廠建成之後,到1932年4月每天生產的拖拉機就達144臺。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該廠已經生產了4萬輛履帶式拖拉機。

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該廠生產拖拉機的生產線開始民轉軍生產武器裝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t-34坦克。

所以,蘇聯對重工業的重視是他打贏這場戰爭重要的保證。

第五個原因,優秀的蘇聯人。

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蘇聯所面對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數百萬德軍,一開始蘇聯只有節節敗退。

但是,蘇聯並沒有因此亂了手腳。

為了保住武器生產能力,蘇聯在戰爭爆發一週之後就開始了史詩般的工業大搬遷,僅用4個月時間就基本完成了軍事工業的東移。

與此同時,蘇聯人對德國實行了焦土抗戰,把撤不走的工廠,設備,道路,橋樑,礦井統統炸掉,讓德軍無法以戰養戰。

蘇聯人強大的組織能力和應對能力,讓他們在戰爭之初雖然損失慘重卻不至於一敗塗地。

戰爭中,蘇聯人表現了勇敢和堅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面對德軍的攻擊,蘇聯軍民浴血奮戰讓德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943年2月2號蘇軍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有學者估計,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軸心國軍隊傷亡約84萬多人,蘇軍的傷亡超過110萬人。如果當時法國能夠如此堅韌和勇敢,法國戰役也不會僅僅一個多月就結束了!

第六,盟友的配合!

蘇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二戰全面爆發之後,反法西斯同盟最終確立。德國所面對的對手是美英蘇三大強國的圍攻。



在戰爭期間,美英於大西洋和北非和德軍鏖戰,同時對德國佔領區實施了史無前例的大轟炸。在長達4年的時間裡,盟軍對德出動400萬架次飛機,投彈270萬噸,摧毀德國飛機5.5萬架,以至於在戰爭後期德國不得不將70%的空軍部署在西線。

以上六大原因,讓蘇聯擊敗了納粹德國!


歷史風暴


突襲蘇聯,是希特勒犯下的致命錯誤:在德國在沒有徵服英國的情況下,發動對蘇聯的突襲,陷入東西兩面作戰而導致德國敗亡。蘇聯取得擊敗德軍的勝利,是在美英中的支持下取得的。如果中國被日本徵服,日本必然在東北向蘇聯發動進改,與德軍夾擊蘇聯,蘇聯在遠東的幾十個師,無法支援莫斯科保衛戰,和庫爾斯克會戰,必然導致蘇聯敗亡。中國也是在美英等國支援下苦撐,但是中國的貢獻不能被忽略。蘇聯是擊敗德軍的主要力量是事實,但是沒有美英中的支持,蘇聯的敗亡同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蘇德戰場上的勝利,乃二戰的勝利,是同盟國共同奮戰的結果,而美國貢獻最大。它先支持英國守住英倫三島,又派陸,海,空三軍直接參戰,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西特勒無力增兵蘇聯,閃電戰變成持久戰,使蘇聯的戰爭潛力得到充分發揮,造成德軍失敗。在亞洲戰場同樣如此,日本轟炸美國珍珠港,這是日本犯下的致命錯誤。美國參戰後,亞洲戰埸局面發生根本逆轉,美國消滅日本的海空軍,攻佔沖繩,使日本陷入敗亡境地。因此不論是歐洲戰場,還是亞洲戰場美國發揮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


東方鉞


希特勒打敗了整個西方?他是在無法征服英國的情況下才東進和蘇聯開戰的,也就是法國這個悲劇國家被納粹德國擊敗了,其他西方各國在緩過勁來開足馬力發展軍事力量,到了二戰後期軍隊及裝備數量都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一、二戰中美國軍工生產和軍事動員能力

美國二戰前奉行孤立主義,對軍事投入很少,但是其世界第一的經濟實力和恐怖的工業能力,在珍珠港事變後瘋狂爆兵,數量驚人。

美國在整個二戰戰時期間造出了262524架戰機、作為美國主要對手的德國、日本,它們的戰時飛機總產量則僅有140885架和62036架,美國在數量上足足是二者的總和。

而美國在坦克上面也拿出了驚人的成績,輕型坦克、中型坦克、重型坦克各自造出了29680輛、50632輛、2202輛。

與此同時作為陸軍最重要的火力輸出37毫米以上火炮,美國人也毫不“吝嗇”的造出了257390門,這數量僅輸給了蘇聯人的257390門。

美國在整個二戰期間建造的航母共大型艦隊航母27艘,輕型航母11艘、護航航母117艘,總計155艘;驅逐艦598 艘;戰列艦22 艘。

美國的軍隊動員力也相當恐怖在1941年的總兵力為1685403人,到1945年,美軍士兵數量直接增加到1300萬人 ,累計動員的人數更是高達2000萬人。

二、二戰中英國軍工生產和軍事動員能力

英國的軍工生產也很恐怖。

二戰中英國生產了47862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汽車生產方面,英國生產了46萬輛汽車。在火炮方面,英國生產了124877門火炮。

空軍方面,英國則生產了12.6萬架飛機,僅僅四發重型轟炸機就超過兩萬架。到二戰結束時,英國空軍擁有487箇中隊,空軍數量達到108萬人,是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第三大空軍大國。

海軍方面,英國人則生產了41艘航母、6艘戰列艦、102艘巡洋艦、291艘驅逐艦、238艘潛艇在內的890艘各型主戰艦艇。

整個二戰期間英國把自己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提供的軍隊算起來,前後動員了1200萬人,在戰爭結束時整個英國和英聯邦成員國的軍隊超過了550萬人。

三、動員力驚人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二戰中英國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國給英國提供了充足的士兵和物資,其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貢獻突出。

加拿大

二戰中,1200萬人的加拿大動員了100多萬人口參戰,佔到了總人口的10%以上。空軍方面,加拿大培養了數萬名飛行員,全國有60個飛行員培訓基地,有45個加拿大空軍中隊在海外作戰,是英聯邦空軍的中堅力量。二戰結束時,加拿大空軍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四。海軍方面,加拿大軍隊也不弱,1942年加拿大海軍僅有17艘艦艇,但到二戰結束時,英國已經擁有900多艘戰艦,僅僅航母就有5艘,是當時世界第三大海軍強國。加拿大的陸軍雖然比海軍和空軍略有遜色,但實力依然不容小視,加拿大有近百萬軍隊,機械化和裝備水平與英國、美國一個檔次,是當時世界名列前茅的陸軍。加拿大人的戰鬥力更是沒的說,在諾曼底登陸中,加拿大人一戰成名,讓人們對加拿大軍隊刮目相看。

澳大利亞

二戰中澳大利亞的軍工能力比加拿大差一些,但是由於得到了美國的傾力援助,750萬人口的澳大利亞居然前後動員了95萬人,這些澳大利亞軍隊主要活躍在太平洋戰場,至少造成了將近二十萬日軍的死亡。

別的不說西方國家中的主力美國和英聯邦在整個二戰累計動員的軍事人員數量高達3000多萬,武器裝備不計其數。

納粹德國在二戰前瘋狂暴兵爆裝備,所向無敵,一舉擊敗了法國,但是一旦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也開始暴兵爆裝備後,德國便力不從心了,德國實力雖強,也架不住美、英這樣刷兵刷裝備,更何況還有個蘇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