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周稱謂時代不同,所指也不同

周平王為避戎寇而由鎬京東遷洛邑,從此在周王朝的統治期內才有了世人熟知的東、西周之稱,但東、西周之稱謂在不同時代,所指大有不同。

一、姬周王朝統治時期分上、下兩段分別成西周、東周

周武王率領諸侯討伐商紂王是在周武王十三年,即“己卯,周武王十有三年,冬一月癸巳,周武王帥師會諸侯伐商”,雙方戰於牧野,“商師潰”,殷紂王於鹿臺自燔而亡,諸侯尊周武王為天子,自此歷史進入周王朝統治時期。

據《綱鑑易知錄卷三·周紀》記載,周武王即位為天子之後,將國都由豐遷至鎬,“謂之宗周,是為西都”,而後“將營成周,居於洛邑,而未果”。

周公平定“三監之亂”之後,又於周成王七年,奉王命“至洛,興工營築”,“謂之王城,是為東都”。

據《戰國策·西周》記載,“河南即郟鄏。武王遷九鼎,周公營以為都,是為王城。洛陽,周公所營下都,以遷頑民,是為成周。”


東、西周稱謂時代不同,所指也不同

周公營洛邑

周王朝建立之初,之所以要營建洛邑,理由如下:

首先,據“占卜之說”顯示,可“傳世三十,歷年七百”。古人遇事有占卜的習慣,凡事占卜一下。當得知,營建洛邑能夠令周延祚七百年,當政者必定不遺餘力為之。

其次,西都宗周偏居西隅,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遇有大事難以及時處理,而居於“天下之中”的洛邑即有明顯的優勢。

再次,據《綱鑑易知錄卷三·周紀》記載,洛邑“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也”,諸侯列國無論是奉貢物,還是朝覲周天子,均比較方便。

至周平王時,周王室營建的東都即派上用場。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犬戎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於驪山之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至此“西周遂亡”。


東、西周稱謂時代不同,所指也不同

周平王即位

周平王為避戎寇而東遷洛邑,歷史便大踏步進入到了周王朝的下半段統治期,即歷史上所稱的東周時期。

由於東周時期的前半段和後半段又有許多的不同之處,所以歷史學家為了研究的方便又將東周進行了歷史分期,劃分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春秋時期、戰國時期。

由於鎬京居西而洛邑居東,所以東遷洛邑之後的姬周王朝被稱為東周,定都鎬京之姬周王朝稱為西周。


東、西周稱謂時代不同,所指也不同

鎬京與洛邑方位圖

二、因內亂將都城由西遷東,而生東、西周

據《戰國策·西周》記載,“平王東遷,定都王城。王子朝之亂,敬王徙都成周”。由此可知,周平王東遷洛邑,實際上定都於王城,後至周敬王時因王子朝之亂,周天子遷居成周。

周天子將國都由王城遷至成周,而成周與王城於周統治區內以方位而言一東、一西,所以有東、西周之稱。


東、西周稱謂時代不同,所指也不同

遷居成周仍是天子

三、戰國之“周”分東、西

據《綱鑑易知錄卷四·周紀》記載,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封弟揭於河南,以續周公之職”,史稱河南桓公,而到了週考王十五年,“西周公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是為東周”。

此處所說“西周公”是河南桓公之孫河南惠公。雖然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至“王赧時東西周分治”,但是週考王十五年,河南惠公封少子班於鞏以奉王,號東周,史稱班為東周惠公。河南惠公去世,西周武公即位,居於王城。

從此以後,雖然周王朝領地尚且為一,但已經是東、西周各有所領,至周顯王二年,韓、趙將週一分為二,致使他們各自為政,從此周顯王成為無領地之天子,寄居他邦,仍居於洛陽,至“王赧徙都西周”。


東、西周稱謂時代不同,所指也不同

雖無領地,天子之威尚存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餎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


東、西周稱謂時代不同,所指也不同

西周君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單心}狐。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

雖然周平王迫於無奈而舉國東遷,但換來的是自此之後周天子便任人擺佈,最後竟然混丟了領地,成為寄居天子。“歷史倪說”不禁感嘆,姬周王朝八百年統治期,東周長達近五百年,平添了兩個東、西周,周王室的存在似乎僅僅是為了增添歷史的故事性。

“歷史倪說”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周本紀》

2、《戰國策·西周》

3、《綱鑑易知錄卷三·周紀》

4、《綱鑑易知錄卷四·周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