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搞定“焦慮忙”,學會了你也能從容不迫的度過每一天

考拉最近加入了幾個學習營,包括我在內很多學員都有一種“焦慮忙”的感覺。

什麼是焦慮忙呢?

就是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卻越做越焦慮。做一件事的時候想著另一件事,一整天下來似乎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內心卻沒有得到一刻平和。甚至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想自己一天,內心有一種巨大的空虛感,讓你無法入眠。

尤其是“寶媽”群體,又想提升個人能力,又愧疚自己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孩子,身心疲倦,卻仍然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

當你有這些情緒的時候,其實是陷入了“焦慮忙”的怪圈。

三招搞定“焦慮忙”,學會了你也能從容不迫的度過每一天

如何應對焦慮忙呢?考拉有三個建議。

一、 提前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到待辦清單中,與清單建立信任度

現在很多人都用手賬管理人生,我也參加過兩期手賬課程。

但是很多學員學了手賬知識之後發現仍然無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除了畫一個好看的手賬發到朋友圈點贊之外,手賬似乎沒有對生活起到什麼積極的作用。

其實是因為很多手賬體系都有管理誤區。

  1. 形式大於內容,製作手賬本身成了一件耗時的事情。
  2. to do list中只寫了最重要的三件事,沒法對全天進行跟蹤。
  3. 與手賬體系沒建立好信任度,做了規劃也白做。

前兩條是因,第三條是果。

當寫手帳成了一件既耗費時間又沒法掌控所有的事情時,你自然無法信任手帳。長此以往做規劃就成了一件形式主義。

三招搞定“焦慮忙”,學會了你也能從容不迫的度過每一天

時間管理大師戴維·艾倫在《搞定》這本書裡講過,要事無鉅細的把事情用一個可靠的、非大腦的系統管理起來。這個系統越完善,你就會越信任這個系統,越信任就會想方設法科學的規劃迭代這套系統。

對普通人來說,每天要管理的事情真的沒有那麼多,只是我們的大腦又要做規劃管理,又要處理事情,一直處於超負荷狀態,才會覺得這麼累。

就像你使用手機的時候,不停切換APP,一會手機就會發燙是一個道理。

想要把大腦從不停切換的高壓中解放出來,就要製作一個日常清單,把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寫下來,然後一件一件去完成。

清單式時間管理需要磨合期

需要注意的是,一開始使用清單管理日常的時候,常常會出現計劃寫到清單裡卻沒有完成的情況。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一開始你對自己的時間沒有概念,尤其是做一些你不擅長的事情,這件事情需要耗費多少時間就更沒準了。

時間領域有一條侯世達定律:完成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計劃花費的時間,就算制定計劃的時候考慮到本法則,也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對於時間管理初學者來說,一開始不要讓待辦清單裡的工作把一天都填滿,每天只安排那些有截止日期的事情。不斷去調整每天的待辦安排,一件事規定的時間完成不了,就預留更多的時間,或者降低計劃的難度。

當我們越清楚自己把時間都花在哪裡、效率如何,就越能安排出更合理的日常清單,也就更相信自己的時間管理系統,從而放心的讓大腦解放出來了。

三招搞定“焦慮忙”,學會了你也能從容不迫的度過每一天

二、 製作一個ASAP清單,給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留好時間預算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娛樂寫作培訓營。

娛樂嘛,大家都喜歡看,我也經常追劇,一寫開娛樂話題就停不下來。隨即而來的是,我刷電視劇、刷綜藝更加理直氣壯了。每天能花大半天時間寫劇情分析發到網上。

一週下來,我本來的閱讀寫作計劃全都沒完成。再看看自己寫了些什麼?全是豆瓣評分7.5一下的電視劇、綜藝的不專業的個人評價。

這一週我的日常待辦清單寫得滿滿的,但是回顧起來全是自嗨,沒有一點成長。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迷失在自己的舒適圈裡,迷失在瑣碎的小事中。所以我們需要一個ASAP清單。

什麼是ASAP清單呢?

ASAP是英文“as soon as possible”的縮寫,字面意思的儘快完成清單,其實也就是我們計劃中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清單。

什麼是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呢?

一切能提升我們個人能力的事情,都是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個人成長應該是一件貫穿每個人一生的事,它非常重要,但是沒有一個截止日期。

跟個人成長有關的事情沒有截止日期,彷彿今天做也可以,明天做也可以。結果拖來拖去總也不開始,這樣三五年下來一直在原地打轉。

人一旦長時間不成長就會陷入焦慮,哪怕忙忙碌碌一個月,回想起來自己沒有絲毫進步,也會如熱過上而螞蟻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寫一個ASAP清單來時刻提醒自己,有些事情必須要做。

每次規劃日常待辦清單的時候,看一眼ASAP清單,想想那個學習任務能夠穿插在日常之中,每天哪怕留出半個小時做個人提升,積累一年下來成長也是非常明顯的。


三招搞定“焦慮忙”,學會了你也能從容不迫的度過每一天

三、 適當放下“母親”身份,你的缺席並沒有那麼罪惡

縱觀各種學習社群,寶媽都佔很大比例。媽媽這個身份天然就帶有很多矛盾和焦慮。

我不止一次在學習群裡看到媽媽崩潰著說,她真的堅持不下去了,太累了。

我有一個朋友跟我聊天說,她現在每天都非常焦慮。

她全職在家帶寶寶,但是每天看社會新聞越來越沒底氣,就給自己報了一個寫作班。

每天帶孩子的時間短了,覺得於心有愧,但是看書聽課的時候又總想著孩子,效率特別低。

她跟我說自己的時間真的不夠用,恨不得一天有48個小時。

我問她,會不會有某一個瞬間覺得,如果沒有孩子自己就能有更多時間學習了?

她想了想,小聲說是的。

學習型媽媽的焦慮不止來源於身份困擾,更多是因為無法全身心投入而造成工作、學習低效而產生的焦慮。

這種心態我也有過。曾經有段時間我非常分裂,學習的時候怪孩子,如果沒有他我就能更加心無旁騖了;帶孩子的時候又怪學習,如果沒有這麼多任務壓著,就能更全心全意的陪寶寶了。

回想沒有孩子的時候,每天時間也並沒有真的利用起來。我問自己,如果沒有孩子,我真的能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成長上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真的這麼自律也不會等到現在才開始自我精進了。

想明白這一點,我就不會再抱怨別人,而是更專注於自己的學習效率。

當效率提升之後,我發現對孩子的愧疚感居然神奇的消失了。

其實有時候我們愧疚的並非沒有用更多時間陪伴孩子,而是低效產生的負面情緒,還拿孩子當作藉口。

媽媽的身份沒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暫時忘記自己媽媽的身份來提升效率。高效學習,高效陪娃,自然就沒有那麼多負面情緒了。

每個寶媽都應該相信,你的暫時缺席,真的沒那麼罪惡。


三招搞定“焦慮忙”,學會了你也能從容不迫的度過每一天

總結:道與術的結合才是真本事

在社群裡,總有人問我有沒有什麼時間管理法,其實時間管理法真的很多,但是我覺得大部分方法都是時間管理之術,我們更需要掌握的是時間管理之道。

大哲學家王陽明說過:有術無道止於術,有道無數術可行。

我的三個時間管理之道說起來其實很簡單:

  1. 做好日常事情規劃。
  2. 不忘長遠發展目標。
  3. 忘掉自己的身份,全身心的投入到手頭的事情中去。

知行合一最難,我也在不斷實踐、反思。任何一套方法,只學習不實踐,終歸不是自己的。嘗試一下用這三種方法進行自我管理,相信你也能逐漸湊從“焦慮忙”裡擺脫出來,讓每天更加從容不迫。

我是 ,一個愛學習、愛分享、向上生長的職場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