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達:人性的痼疾與煩惱痛苦的根源

人如無貪,天下太平。

人如無嗔,天下安寧。

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

——南懷瑾先生

馬宏達:人性的痼疾與煩惱痛苦的根源


01、離開了對人性的瞭解,所有學問的根都是虛浮不實的

本來的覺性智慧是先天的生命財富,可是沒有善加利用,彷彿都漏掉了。為什麼會苦?因為它在錯誤的認知基礎上去執著,所執著的東西,是緣起性空的,無常的。我們卻認為它是永恆的,實有的,處處抓著不放,可是它根底上是空的,緣起無常的,抓無常的結果是什麼?當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當然不如意了。

所以不管什麼社會,不管哪個民族,不管什麼時代,或者什麼制度,只要我們陷在這些個思維陷阱裡面,永遠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定如此。

為什麼?因為跟無常較勁,希望無常變為常,希望緣起性空的東西不空,所以從起心動念的根上就顛倒迷惑了,南轅北轍。根子就錯了,苦瓜連根苦,根上就是苦的,就是虛妄、誤解、誤會,把假設的當真了,於無常的東西非去執迷不可,或者於無常而求永恆,完全是顛倒妄想,所以它一定是苦的。它就變成什麼呢?變成了

“心有千千結”的境界,它裡面包含了很多煩惱。哪些煩惱呢?比如“貪、嗔、痴、慢、疑、惡見”。

“貪”,貪念,心裡想抓個東西,抓個境界。不抓就感到不安、恐懼,好像吊在懸崖邊,不抓就掉進萬丈深淵一樣。貪婪,貪戀,喜愛,愛好,期望,希望,企求,戀慕,渴望,渴求,佔有慾,貪求名利財色,等等,都是貪的範圍。

“嗔”,抓不到,抓不牢,抓不夠,達不到願望,都會起嗔心。討厭,反感,憎恨,不開心,噁心,生氣,失望,無奈,嫌惡,生氣,憤怒,易怒,惱怒,怨恨,埋怨,怨懟,憤懣,敵對,敵視,報復心,憤憤不平,脾氣暴躁,等等,都是嗔的範圍。

“痴”,也就是無明,不明白,懵懂的,糊塗的,沒有智慧的光明。愚蠢,愚痴,遲鈍,迷惑,偏見,邪見,迷信,等等,都是痴的範圍。

“慢”,傲慢,驕慢,覺得自己了不起,或者過分的清高,孤高自賞。自卑也是“慢”的一種,是傲慢的反面。傲慢的人一定自卑,他用傲慢來平衡自卑。

自負,自卑,自大,驕傲,傲慢,自戀,自以為是,自我中心,唯我獨尊,都是“慢”的範圍,也是“痴”的演變。

“疑”,懷疑,永遠在懷疑。我們就像盲人一樣,拿著探杆往前走,我們的思維就是那個探杆,下一步能不能走,要用探杆去探一探,不然的話就懷疑、恐懼,探一下覺得踏實,可以走,就是信。疑和信是相對的,你相信這一步可以踏出去,下一步呢?搞不清的話,又得探查。所以人類經濟上的活動、貿易等,是靠信用維持。金融也是靠信用維持,政治也是靠信用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靠信用維持,沒有信用的話就垮掉了。“疑”和“信”永遠並存,人不可能永遠在疑的境界,那樣會焦慮致死,會瘋狂掉的。所以它永遠在疑和信中間選擇,不然走不下去。

“惡見”,就是錯誤見解,甚至非常極端的看法。粗分包括五大類見解。第一類,身見,我們隨時被身體觀念困住,把身體等同於生命本身,一輩子為了身體忙,最後它還是會壞掉的。第二類,邊見,一切偏見都屬於邊見,偏一邊了。

比如有的認為人死如燈滅,有的認為有個自我的靈魂生生世世持續不斷,其實“靈魂”是我執的作用。有的認為世界完全是物質的,由微粒子構成的。有的認為世界完全是精神的。有的認為一切是空的,不是有的。有的認為一切是有的,不是空的。有的認為民主了就一切都OK了,有的認為市場就是萬靈丹。有的認為只需要法治,不需要德治。有的認為只需要德治,不需要法治。有的認為中國文化什麼都好。有的認為中國文化什麼都落後。有的認為中國的民族性先天就低人一等,西方民族就天然高人一等……第三類,邪見,比如不信因果。其實因果很複雜,宇宙一切事物、作用,都有因果在裡面。最簡單的因果關係,可以用“因為……所以……”來表達。想要研究科學,就處處離不開因果關係。再比如,認為徹底打倒中國歷史文化,全盤西化就對了。種種邪見我們常常遇到。第四類,戒禁取見,以為不遵照某種規則就絕對不可能達到目的。比如只有吃素才會得道。吃素當然好,有益於健康,而且還減少殺生。但是與得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第五類,見取見,把一個見解抓住不放,固執己見。認為自己的見解一定對,別人的一定不對。
比如自己認定的理論、知識、路線,或者自己的宗教,自己崇拜的神,就是絕對正確的,而且是唯一的,完全排他。世間幾乎一切的思想、知識、理論,都在這五大類“見惑”裡面...

再比如喜、怒、哀、樂、憂、愁、悲、怨、鬱悶、躁狂,現在常見的是抑鬱、焦慮與躁狂..

前面講的從“貪、嗔、痴、慢、疑”一直下來,那麼多的心理,都是來自思維的陷阱,來自“道失而後德……”的二元境界。這還是簡單說,而且都是最常見的,詳細分析多了去了。

這些人性的特點,古今中外,不論哪個民族種族的人,或者受沒受過教育,每個人生下來就有的,根深蒂固,如影隨形,程度強弱每人各有不同而已,可以說是人性的痼疾,其來源,就是我執與法執。我執與法執是生命一切困惑煩惱痛苦的根源。這種透徹的認知,只有佛法和中國固有文化裡有,西方文化或其他文化裡沒有這個認知。換言之,西方文化或其他文化,包括其宗教、哲學、科學,也包括現代心理學、社會學在內,對人性的瞭解並不夠深入,

其起點就落在我執法執的範圍內。

佛法很快融入中國文化,也是因為其與中國固有文化天然相通。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修身養性,注重求證同宇宙相通的生命大道,注重天人合一民胞物與,懂得節制人慾,制約權力、技術與資本,是因為了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對人性和天道有深刻的洞察,知道放縱人慾之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知道貪、嗔、痴、慢、疑、惡見……被放縱而大爆發,一方面必定促進物質生產、貿易繁榮與技術發明的發展發達,如同修出了種種神通一般。另一方面,因為人性痼疾被放縱,沒有定力慧力的根基,必定被種種物慾和境界鼓盪蠱惑,精神問題必定越來越多,社會問題、政治經濟問題也會層出不窮。

歷史與現實,並未逃出古聖先賢的忠告,並未逃出人性的痼疾與思維的陷阱。上述這些人性的問題哪個人沒有?絕大部分人是不會深入瞭解自己內心的,因而看不到這些。所以自知之明很難。可是不瞭解這些,也不可能瞭解別人。

如果對人性人心這些根深蒂固的特點不瞭解,侈談什麼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宗教學、歷史學、管理學,基礎都是虛浮的。哪一門學問是離開人的呢?自然科學也要人來研究來認知啊。離開了對人性的瞭解,所有學問的根都是虛浮不實的。

人類的教育是一個根本性的難題,因為根子上都在思維的陷阱裡面,爬不出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堪忍)世界”,叫“五濁惡世”?這世界上的人,都陷在妄想執著的思維陷阱裡面,渾濁得一塌糊塗,做錯多,做對少,作繭自縛,重重包裹,自欺欺人,隨時造業,還不自知,自以為是。彼此忍受著,所以才需要禮義廉恥,需要德育和法治。

真正要徹底跳出這個深深的困局,是靠個體自覺自強的,不可能靠教育、法治或政治,使大家全體一起解脫困局。還是那句話,每個人都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02、人性中最大的優點優勢,就是本具的覺性

前面講了很多人性根深蒂固的弱點,人性中當然也有優點。比如

“反省”,一切學問與修養,都離不開反省。隨時隨地反省,就是自我教育、自覺糾錯、自我成長的源泉。

“自覺”,通過自己反省而覺醒、覺悟,從觀察起心動念做起,才會有自知之明的開始。一彈指間,我們的心念已經轉動成百上千次了,像無數電子一樣,閃閃爍爍,起起滅滅,很多念頭還沒有成形就滅掉了。有一些成形了,變成明顯的念頭,但也是無常的。你看“思想”兩個字,“思”是“心”上面一個“田”,表示無數的微細念頭從心起滅,像田野里長出來的無數野草一般,而且野火燒不盡,“境”風吹又生。“想”字是“心”上一個“相”,表示明顯成相的,變成大的現象,像大地上的樹木山川一樣,比小草明顯多了。所以,“思”是非常微細的心念,“想”是粗的、成形的、明顯的念頭。

觀察念頭,需要寧靜,這些念頭像陽光照射空氣中顯現的無數灰塵一樣,起起滅滅,變幻無常,看著它們自生自滅就好,不做分辨,自然寧靜下來。心不被念頭牽著鼻子走,就是超越煩惱解脫自在的開始,也是自覺的開始。至於一般平常所謂的自覺,是起心動念之後的自覺理性,也需要。

“理性”,一般講到的理性,是邏輯的思辨與道德的自覺,也很重要,它對治邏輯不通的思維陷阱與道德的闇昧,對治情緒化。

“慚愧”,慚是將要發生錯誤行為,尚未實施,把念頭斬掉,放下。愧是已經做了錯事,內心有愧,該懺悔就懺悔,該糾錯就糾錯,以後不要再犯。

“懺悔”,基於慚愧心,對錯誤的身口意行為懺悔,悔過自新,不要再犯。懺悔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我們隨時可能動壞念頭、說錯話、做錯事,懺悔是將內心的垃圾清除,使自己從煩惱甚至疾病中解脫的途徑之一,也是改惡從善、防非止惡的辦法之一。儒釋道諸子百家,都有內省懺悔、改惡從善的教育。比如儒家的“功過格”,每天要檢點當天動的好壞念頭,做的好事壞事,督促自己改過遷善。其他宗教也都有懺悔的教育。

“無貪”,貪心是我們隨時可能有的,無貪對治貪心。若能觀察所貪的對象本來無常,緣起性空,貪心自然會減弱。熟練後,可以當下做到無貪。

“無嗔”,嗔心也是我們常起的,所謂“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嗔心一動,身心和事情的障礙困擾都來了。可以用慈悲和緣起性空無常觀,對治嗔心。

“無痴”,能觀察緣起性空,所覺境界無常,反照覺性自在,自然超越愚痴無明,超越我執法執,不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隨時練習,直到習慣成自然。

“不放逸”,練習管理自己,不要太放任或放縱自己,一點點練習,每天進步一點點,也不要一下子要求太高,欲速則不達,反受其亂。不能管理自己,就不會有自信心,管理學要從管理自己開始做起。管理自己的基礎打牢了,益處多多。

“不害”,與“害”相反,“害”就是傷害人或動植物,以及破壞事情的衝動或行為。不害是相反的,不去煩惱困擾傷害別人,不傷害動植物,不汙染環境,不破壞大自然,不破壞正當的事情。

“正念”,一般講的正念,是端正心念。進一步,觀察一切念頭的無常,乃至觀察身心內外世界的一切感受境界,思維情緒,都是反映在心中的境界,變成念頭,而覺照一切念頭境界的“覺性”本身,不受念頭境界的汙染,本來無掛無礙,清淨自在,本來無一物,這是根本的正念。也可以說,正念無念,無掛礙。也可以用“四念處”來練習念身不淨,對治貪戀身體與色相,對治把身體當作“我”的我執念受是苦,對治貪戀執著感覺的習氣,從感覺的逼迫中超脫出來唸心(念)無常,從念頭與思維的迷惑困擾中解脫出來唸法無我,對治法執。

“正見”,普通講是正確的見解,也很重要。進一步,是正見無見,不被一切見解所困,心本來清淨自在。

《楞嚴經》講“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有見解的時候,那個見解不是能見的本來,不是根本覺性,而是依據覺性進而思維的產品,屬於所見,不是能見。能見、能覺之性,超越一切見解、所見,不是所見、見解、思想觀念所能涵蓋的。

“正信”,基於正見,產生正確的信心,不是迷信,而是智信,通過智慧觀察獲得正見以後的信心。

“正精進”,基於正見、正念、正信的努力不懈。我們無始以來,被無明煩惱困擾得習以為常,習慣的力量很大,不是一下子轉得過來的,所以需要不斷地練習,不斷地迴歸正見、正念、正信,化導身口意的行為,堅持培養新的好的習慣,替代舊的無明習慣。

其他,還有各種好的品德,比如善良、厚道、樸實、勤勞、努力,諒解心、寬容心、自尊尊他、仁愛仁慈心、道義心、仗義心、禮敬心、恭敬心、誠懇心、同理心、同情心,守戒、守法、守規則、守約定、守信用,意志力、自制力、專一專注能力、定力、智慧、處理事的方法方便能力,等等。

以上這些,有些是人性中的優點,有些是通過後天的修養培養起來的優點,是對治人性弱點的良藥。人性中最大的優點優勢,就是本具的覺性。我們可以練習深刻的反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與種種心理習慣,逐漸深入,就可以一步步開發自知之明。

越瞭解自己,就會越理解諒解別人,對“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會有更深切的體會,會推己及人,具有同理心,自然步入“忠恕之道”的修養,逐漸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甚至“己所欲,施於人”,也才會深入懂得人情世故,懂得天下事的艱難,懂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之難,不會被膚淺的理論觀念騙住,也不會再用完美主義理想主義的標準,去衡量一切、要求一切了。所以,瞭解人性,是一切學問的起點與基礎。

人性的優點弱點很複雜,每個當下,都有很多的念頭起起滅滅。我們早已習慣了被紛飛的念頭牽著鼻子走。我們以為自己是自由的,其實隨時被念頭牽著鼻子走,非常被動,自主程度非常小。若是受外界各種信息的刺激與誘惑多了,更是妄想紛飛,渾渾噩噩。將來如果科技進步到能用儀器把心念與行為,連續記錄下來給自己看,我們一定會很驚訝,會發現絕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心念和行為都是很莫名其妙的。

所以,放任自流或合法地保護本身,並不必然導致自由自在。用智慧的方法反省自覺,修身養性,避免思維的陷阱,是每個人百分百需要的。這方面的經驗與方法,最豐富的,不在西方,而在中國文化裡面。

(本文作者馬宏達先生,系南懷瑾先生生前秘書。本文選編自東方出版社《恆南書院講演錄(第一輯)》之馬宏達先生《思維的陷阱》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