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9《丈夫》:“無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與歸真


豆瓣7.9《丈夫》:“無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與歸真

她們從鄉下來,從那些種田挖園的人家,離了鄉村,離了石磨同小牛,離了那年輕而強健的丈夫,跟隨了一個同鄉熟人,就來到這船上做生意了。————沈從文

《丈夫》介紹一種特殊的職業,女人在船上以出賣肉體賺錢(船妓)。在小說裡被人稱為“做生意”,迫於生存的丈夫是知曉並支持的。如書中說的“在名分上,那名稱與別的工作同樣,既不與道德相沖突,也並不違反健康。”

在讀到沈從文的小說,就會發現他喜歡用少許筆墨描述湘西天然美麗的環境,如《邊城》、《丈夫》等等,有種親近自然的心靜感覺。

《丈夫》簡單的說,迫於生計無奈的妻子去城裡做了船妓,而丈夫就在鄉下務農。有次丈夫去探望城裡的妻子,親眼目睹身為船妓的妻子的日常生活與幾番屈辱後,最後是帶著妻子離開城市回到家鄉。

這本《丈夫》以“船妓”為創作題材,而丈夫親手把妻子送去做船妓,只不過把賺到的錢拿來補貼家用。

不少人讀完小說《丈夫》是心情沉重的,船妓的背後是男人的尊嚴以及婚姻忠。夫妻倆是面對生存壓倒一切的困境,在鄉下已經活不下去。

那就以生存壓倒一切的困境裡的這對夫妻,去解讀《丈夫》的背後:“無能化”的迷失,是返璞與歸真。

豆瓣7.9《丈夫》:“無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與歸真


01、【丈夫,“無能化”的迷失】迫於生存的“船妓”行為,引起一眾人的模仿,生存壓倒一切的困境,是生存裡的迷失與“無能化”。

《丈夫》裡的丈夫親手把妻子老七送到城裡做船妓,竟然得到妻子的默許,讓讀者都難以接受。這樣“名分不失,利益存在”的生意,竟然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肯定,引起一眾人等的爭相效仿,娶完妻就把送妻子做“船妓”。

這種違背倫理道德的方式,最為簡單與直接的原因是鄉下已無法生存,只能靠女人出來城裡“做生意”。分析原因下來,這對走投無路的夫妻,已經處於“生存壓倒一切的困境”,倫理道德對他們來說已然不太重要。

所謂的“生存壓倒一切的困境”指的是人在絕對的生存絕望環境裡,生存成為問題,就會選擇拋棄一切只為活著,包括那些倫理道德。事實上,現實生活就有不少人在面對無法改變的生存困境時,道德已經無法約束。為了生存加快墮落自己,去鋌而走險從事有違常理或法律的事。

不少人的鋌而走險並不全是因為利益,也有著說不得苦衷,如經濟困難或把柄威脅才會去觸碰底線。時常可以看到清官犯罪,但他們的本質確實是不壞,只不過情勢所迫才會如此。其實,我們也無法說清對錯。有時的情義與責任,也是推向深淵的助力。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人在遇到生存壓倒一切的困境,就會開始自救行為或助力墮落。或許倫理道德固然重要,但只有活著才會有約束的作用。人是要被道德約束與端正的,這也是人與野獸最大的區別。

《丈夫》一開始寫到丈夫的“送妻做船妓”行為,最直接的原因是鄉下生活過不下去。夫妻倆在面對生存壓倒一切的困境,慢慢也就失去倫理道德約束;眾人的爭相效仿,更是暗示這種行為與野獸無異。作者沈從文在《丈夫》並未正面推翻這種船妓行為,而通過丈夫“城裡探親”小事,側面揭示人性在困境的迷失:丈夫失去勇於面對生活的勇氣,一味選擇被動去依賴妻子,是“無能化”的迷失。

豆瓣7.9《丈夫》:“無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與歸真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無能感》一書中提出"無能化"概念:描述現代人失去勇氣而一味選擇被動依賴。

再從心理的角度來分析這種“無能化”迷失:人在絕對生存困境,且被壓倒一切,在迷失自己的同時就會選擇被動依賴別人。軟弱的心理就會嘗試依靠別人的力量去化解困境,逐漸養成人性的慣性,再從主動依賴淪為一味選擇“被動依賴”。這也很好解釋《丈夫》裡的丈夫親手送妻子去做船妓的微妙心理:

迷失與無感化式被動依賴妻子。

“無能化”概念套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驚訝發現,我們都有這樣子的“弱者”心理:渴望一直得到幫助。於是很多人就會選擇被動或主動依賴別人,雖然可以短暫性藉助別人的力量解決困難,但人性裡的“慣性”就會限制獨立性,也就喪失成長裡的可能性。

這是很多人的依賴心理遺留下來的最大弊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都會有過一段時間就持續受到這樣的傷害。但“慣性”思維讓人難以捨去而獨立自己,最為常見的是家庭的呵護環境,讓不少孩子拒絕成長與獨立。以至於,他們慢慢跟不上別人的腳步,激發不出可能性從而落後與淘汰。

在《丈夫》裡,本以為會一直依靠妻子“做生意”而補貼家用的丈夫,在初次探望城裡妻子老七時,看到的是妻子迫於生存而強顏歡笑,受到種種屈辱:如兩名官兵醉酒鬧事,老七用色相解決;客人的到來,讓丈夫躲避,並體會妻子在自己眼前做生意的複雜感覺。這時候,丈夫的內心是迷茫的,內心有了動搖:到底對不對?身為男人的尊嚴要放在何處?

在經過所見的殘酷現實與內心掙扎,丈夫崩潰大哭,帶著妻子返回鄉下。

豆瓣7.9《丈夫》:“無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與歸真


02、【返璞與歸真】:“城裡人”妻子,生命,返璞才是真。

《丈夫》描寫了鄉下丈夫初次探望妻子老七時,發現她褪去鄉人原有的樸實,越來越變得像“城裡人”,也染上城裡人才有的惡劣的行為習慣

。在比起妻子的變化,作者沈從文也側邊寫入丈夫在城裡的心情:妻子老七還給他一包煙,讓他受寵若驚;見到“城裡人”水保是緊張不已。

面對軟弱不堪與沒一家之主氣概的丈夫,妻子老七內心習慣了生活的無奈與初來的恐懼。在被丈夫送來做船妓,老七也只是默許態度,然後努力融入城裡。通過一系列的細節描述,丈夫察覺出妻子改變(城裡人的惡習)和陌生(內心的屈辱和不甘都化為平常)。

《丈夫》是這樣描述他所見到一切的悲痛心情:


“男子搖搖頭,把票子撒到地下去,兩隻大而粗的手掌搗著臉孔,象小孩子那樣莫名其妙的哭了起來。”

在面對船妓的殘酷現實、壓倒一切的生存困境時,丈夫內心是“無能化”迷失,但也害怕妻子的改變與陌生。他驚慌失措帶著妻子老七選擇離開,回到那個養不活自己的鄉下,返璞歸真的生活。

人活在當前社會總是容易輕浮氣躁,導致從小就有慾望的產生:小時候,是渴望誇獎;讀書時,是渴望好成績;成年時,是渴望好工作與幸福。側面來看慾望總能被自我渴望的情緒所帶動,尤其是壓倒一切的生存困境裡,

累計下來的不良情緒,更能進一步激發內心的慾望。其中包括被動依賴式的“無能化”迷失,生命的各種狀態(貧窮、富裕),但最終如過眼雲煙,一切都會返璞歸真。

豆瓣7.9《丈夫》:“無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與歸真


生命有遺憾、後悔以及錯過,但隨著年齡與時間的遞增,慢慢也就有“返璞歸真”的意境:不再追求、也不再執著與為難自己。

所以我們時常看到“不愛錢”的中年人,不爭不搶與世無爭的樣子;也可看到心平氣和的老人,認為什麼都會過去的,淡然的生活態度。

其實並不是真的無慾無求,是他們迴歸本來自己真實的生活態度:不被生活所擊垮,活成自己的樣子。有個意思的現象:在外雷厲風行的人,在家卻變成另外一個人,逗比、孩子般等等大跌眼鏡行為。在他們眼裡,公私分明活著,返璞歸“真”

最初人總是純真的,環境讓我們“失真”:朋友總存在虛情假意,親人會以金錢衡量,愛情會被背叛。於是環境下的我們隱藏真實的自我或是失去純真,才能讓自己成熟與成長。作者沈從文《丈夫》裡的離開結局,給了讀者一個沉重的思考:面對生存困境,充滿慾望的我們,生命是要返璞歸真還是繼續沉迷呢?

《丈夫》裡的夫妻倆最終是從生存困境裡找回自己,寧願到鄉下受窮,也不願呆在“迷失自我”的城裡。從未見過世面的他們,在面對壓倒一切的生存困境,所做出的“送妻做船妓”行為,換來的是丈夫的無能化迷失自己與妻子的改變、陌生。或許兩人都害怕失去最初鄉下的樣子與婚姻,選擇返璞歸真的方式回到鄉下,因為那才是他們的根。

那麼在“無能化”的迷失,如何保持生命的返璞與歸真呢?

豆瓣7.9《丈夫》:“無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與歸真


03、“無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與歸真。

作者沈從文的《丈夫》裡,並沒具體交代的夫妻倆的家庭困境,但能做出讓讀者無法接受的“送妻做船妓”行為,也是夫妻倆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

身為丈夫與男人的他在面對壓倒一切的生存困境,竟然會依靠妻子,而產生“無能化”迷失,也側面說明丈夫沒能想到逆境的辦法。

①、“無能化”迷失:“逼”,逼自己上絕路,才有逆境的辦法。

《丈夫》裡的夫妻倆所面臨的是,壓倒一切困境裡,已是在鄉下無法養活一家老小,以至丈夫送妻子去碼頭做船妓。不得已的行為,還是讓不少讀者無法接受這樣子的行為。或許他要是能把自己逼上真正的絕路,就能想到解決逆境的辦法。

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中說道:“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只有被逼上絕路了,才會有辦法,沒上絕路以前,不是沒想到辦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該不該去做。”

在我看來,困境裡的解決方法都是被壓力與現實逼出來的。因為人在面對壓倒一切的生存困境時,並非是真的束手無策,可以嘗試把逼上真正的絕路,就能黑暗中找到一絲的光明。有趣的是少許的人是有想到辦法,卻沒有勇氣去做。

這是種“膽怯”的思維:

即使是想到辦法,也不敢去做,基於軟弱性格或顧慮的原因,但也可側面並沒把自己逼上真正的絕路才會有膽怯。只有被逼上絕路,才能高效想到辦法且付出行動。但唯一需要有理智性的逼迫,絕路反能逼出人的潛能,一股自己所不知道的力量。

潛在的力量是每個人存在可能性的潛能,它存在於我們體內,可能會偶然激發,也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出現過。往往是取決於思想、能力、經歷以及生存困境才會慢慢察覺與激發出來。

《丈夫》裡的丈夫是軟弱性格的,就算是面臨生存困境,也只是被動依賴妻子去做船妓,觸碰倫理道德最基本底線。而作為妻子的老七隻是默許與承受,這也就進一步導致夫妻倆迷失自己,從未有過改變與潛在的力量。

所幸的是“無能化”迷失的丈夫看到船上妻子的種種屈辱,終於醒悟並帶著妻子回到了鄉下,去淡然面對生活,對自己負責。

豆瓣7.9《丈夫》:“無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與歸真


②、返璞歸真:是“淡”,淡然面對,對自己負責。

《丈夫》的最後是伴隨丈夫的痛哭,然後夫妻倆選擇回到鄉下,他們是個讓人同情與幸運。同情的是繼續要過著溫飽問題的日子,但卻有著回到鄉下的幸運:心境也會有突破性的改變,是淡然面對,對自己負責。

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中說道:“我們所說的對自己負責,指的是這樣一種能力:堅持我們認為正確的觀點,且如果我們的行為或決定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我們願意承擔後果。”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得之泰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講究的是“淡”字。人生的百態,每個人有著各種面對態度,有慌忙、成熟、果斷以及淡然。有一種淡然態度面對人生,心境隨之有突破性的改變,更好地對自己負責。

所謂“對自己負責”的真正含義:人生總有“由簡入奢,由奢入簡”的相互轉化,總讓人錯所不及的慌張以及迷失自己。

人生總不能順風順水的,總會有遇到一段時間的困難,而淡然是最好的處理態度。先去穩住自己的心,再用最大的理智去處理,那麼往往都會有著良性結果,是不留遺憾、後悔。

所以淡然是對自己負責的最好方法,引導人生的走向,走向返璞歸真的境界。衝動或理性,往往都取決於自己的心態。那些衝動之下的遺憾、後悔的不良情緒,隨著不斷累計就會衝破淡然的心境。

《丈夫》的丈夫最後抉擇,看似是拯救妻子,也是理性對自己最好的負責,:預防不斷陌生和改變的妻子老七,從而背叛婚姻。

儘管這樣子回去,會面臨在鄉下活不下去的可能性,但只有這樣,才能和解迷失,善待“真”的我。

豆瓣7.9《丈夫》:“無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與歸真


③、和解迷失,善待“真”的我。

作者沈從文的《丈夫》著重描寫妻子老七在碼頭船上的“生意”,丈夫認為的“城裡”也不過只是鄉下與城市的交界處——碼頭。

設定的交界處更像倫理與道德的劃分,退一步是鄉下的返璞歸真,進一步是城市的“無能化”迷失。對這樣的劃分,去和解迷失,善待“真”的我。

有個朋友年輕時候特別貧困,曾經有段很長時間的墮落。最終是奮發圖強,有了一份很好的事業。他曾經說過:

“曾經的我是迷失自己,別人包括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經過別人的點化,深刻明白一個道理。人的迷失總是會有的,只能去和解它,不執著與善待自己。”

是的,生活就是如此的簡單,複雜的是我們在有著困難與迷失的人性。從生活角度來看,它也是無可避免的,因為伴隨著是人的成長。那麼,只能去和解迷失:年輕或是生存困境都是讓我們產生迷失,但要深信只是短暫性的,理性的嘗試逼迫自己一把,也就能明白自己的優秀,要做的只是善待“真”的我。

每個人都有著固定的性格,不會輕易改變,但會在遇到困難時而質疑自己。其實只要是優秀的品格,就不必否認與質疑自己。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人,是最先被自己打倒,而不是生存困境產生的困難。那就去善待“真”的我:不必過於否認與為難自己,活著就會有生存的壓力,只能自己去獨立克服。負重前行的我們,最最需要的是善待而不是苦苦強求。“淡”然的善待生活,那麼生活也會善待我們的。

《丈夫》裡的夫妻或許還會面臨生活困境,通過“船妓”事件,就會讓心境有著很大的突破:會去和解迷失與善待“真”的我。生活並不是我們想象之中的那麼糟糕,越戰越勇,反而會越來越順利。

豆瓣7.9《丈夫》:“無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與歸真


《丈夫》講述湘西天然美麗環境裡的一個極為特殊職業“船妓”,其中穿插一對夫妻的小插曲:兩人經歷心安理得(妻子做船妓)、內心掙扎(丈夫看到妻子的屈辱)再到最後的返璞歸真意境(兩人回到鄉下)。

或許倫理與道德不允許,然而在面對壓倒一切的生存困境時,當活著都是個問題,我們該如何取捨呢?這種“送妻做船妓”的行為,已經無法定義對錯,有的只是對生活的艱辛感嘆。

但是我深信心中永遠有著一片淨土,讓我們在困境裡能破繭成蝶成長,而首先是和解迷失,善待“真”的我。

《丈夫》:不單單是人性的迷失,更是對自身意境的返璞歸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