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有點“鹹”?不妨開啟心理防禦中的“甜檸檬效應”

“我可能遇不到真愛了……”

小云今年32歲,自26歲開始就走在了被催婚的路上,在親朋好友各種恐嚇之下,這幾年她參加了數不清的聚會和各種相親局,也認識了不少男生,卻總沒有遇到合適的。她越來越陷入了沮喪、失望和自我否定中:

我這個人本來就長得不好看,也不太會聊天,難怪找不到對象,真愛什麼的,太難了…”

如果生活有點“鹹”?不妨開啟心理防禦中的“甜檸檬效應”

很多人面對生活的不如意,總是習慣性自我否定,繼而越來越消極,你有沒有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 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每天6點起床看書,晚上12點多才睡,還是沒有通過考試,太笨太沒用了;
  • 我可能有社交恐懼症,無法在不熟悉的環境下與人交流,內心很想融入,卻不知該說什麼,學過很多“人際交往”的課還是無法改善,我就是那個人群中的異類吧,這麼不合群,沒人會喜歡我的;
  • 大學那會兒我可是年年拿獎學金的,然而進入社會後,每次報告工作都被上司罵,即使加班加點,效果還是不盡人意,我可能就是工作能力差吧,只會考試,其他的什麼都幹不好。

人生本來就是一條並不平坦的路,每個人都多少會遇到各種挫折,在現實的打擊面前,有些人可以樂觀面對,有些人卻自暴自棄,陷入自我懷疑,別人的勸慰往往作用有限,唯有自己重塑內核,自我認可,才能重新堅定自己,走出陰霾。

可是說起來容易,如何才能做到自我認可?心理學中有個名字很可愛的理論,叫做“甜檸檬效應”。

如果生活有點“鹹”?不妨開啟心理防禦中的“甜檸檬效應”

一想到檸檬,大家不免會牙齦發酸,下意識地咽口水,檸檬以酸著稱,“甜檸檬”又是怎麼回事?

其實,它是形象的描述了一種面對失敗的時候,自我暗示與自我接納的心理,假設我們千辛萬苦去找吃的,結果只找到了一顆檸檬,那麼既然現實無法改變,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就在心裡認定這顆檸檬還是有點甜的,不至於那麼難入口。

“甜檸檬效應”其實就是:

當人們在追求預期目標而結果不理想的時候,為了沖淡內心的不安,達到某種心理平衡,而把我們已有的東西的價值提高。

比如,一個久久追不到“女神”的男生,瀟灑的對自己說:“其實我還是挺優秀的,是她不識貨,未來我一定會遇到更好的。”

有人說,這不就是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嗎?

並不是,它背後其實有著更深層的心理機制,運用好“甜檸檬效應”,可以幫助我們化解各種生活中的怨氣,緩解心理壓力和焦慮,對提高自信心和自我動能都有積極的意義。

如果生活有點“鹹”?不妨開啟心理防禦中的“甜檸檬效應”

下面,我將詳細解析甜檸檬效應背後的心理機制,它對我們心理健康有哪些好處,以及如何通過三個具體方法讓甜檸檬效應發揮最大的作用,幫助我們重拾信心,走出心理陰霾。

一、“甜檸檬效應”背後的心理機制

“甜檸檬效應”的背後,有個深層的心理機制,叫做—“合理化心理”。

合理化心理,指的是:

當自己的行為不能符合社會規範的時候,我們會找一些符合內心需求的理由,給自己的行為賦予合理、正當的解釋,來獲得自我和他人的認同。

“合理化心理”最先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它屬於心理防禦機制中的一種,並且在生活中被普遍運用,弗洛伊德指出:

當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事件的衝突時,就會產生焦慮反應,此時“自我”會發展出的一種機能,用一定的方式去緩和衝突對自身的威脅,使現實能夠允許,超我能夠接受,本我得到滿足,而這種機能就是“心理防禦機制”。合理化心理就是自我防禦的手段之一。

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做過一個實驗,他招募了一批大學生,做一些特別枯燥的工作,比如把湯匙從盤子中拿出來再放回,持續一兩個小時。工作結束後,有些得到了1美元的酬勞,有些得到了20美元,並告知他們儘量和後來的人說這個工作很有趣,最後請他們填了一份對這份工作有趣程度的評價問卷。

結果,拿到20美元的大學生普遍覺得這份工作很無聊,而拿到1美元的學生反而大多勾選了較為有趣的那一欄。這是為何?其實這就是一個調整自我認知,使其“合理化”的過程。

1美元並不值得花費時間在這項枯燥的事情上,所以他們會改變自己的態度,提高自己在過程中的價值,儘量讓自己認為這個實驗有趣,去做了才值得。而拿到20美元的人認為自己經得到了相應的報酬,也就無需刻意調整自己的認知了。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並且不可改變,為什麼還要繼續去埋怨自己,影響情緒呢?試著接受它,從中發現一些獨有的樂趣,或許是更明智的做法。

如果生活有點“鹹”?不妨開啟心理防禦中的“甜檸檬效應”

除此之外,“甜檸檬效應”對我們心理健康還有哪些好處?

二、“甜檸檬效應”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積極意義

① 目標淡化,緩釋心理壓力

當代社會,人們經常被鼓勵要有宏大的目標,它散發著極大的誘惑力,使得我們往往在追求遠大目標的時候,不顧自身的條件和可行性,一腔熱血地往前衝,或被鑽牛角尖的頭腦禁錮住。最終碰的頭破血流,還是苦苦追尋著,不願改變和放棄。

想成功,確實需要一股子不撞南牆心不死的韌勁,但是成功的道路異常擁擠,也並非憑努力就能實現,常會使得很多人心灰意冷,痛苦不堪。

因此,當我們苦苦求而不得的時候,適當運用“甜檸檬效應”,改善自己的心態,根據自身的能力,把原先追求的高目標,調整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努努力就能夠達到的程度。

淡化原先的高預期,往往能緩解因達不到目標而造成的心理壓力。

如果生活有點“鹹”?不妨開啟心理防禦中的“甜檸檬效應”

② 心理去痛

當一個人達不到自己追求的理想,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辜負了自我期待,內心是極其痛苦的,如果不想辦法緩解這種痛苦的心理狀態,就很容易會患上心理疾病,從而影響身體健康。

而“甜檸檬效應”就有給我們心理去痛的作用,當我們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都放在了我們已擁有的人和事上面,放在了我們已經實現的目標上,雖然短時間內會降低我們的動力,但對於維護心理和身體健康來說,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這種去痛的作用可以使得失敗者安全的“軟著陸”,以避免很多的心理後遺症。

如果生活有點“鹹”?不妨開啟心理防禦中的“甜檸檬效應”

③ 提高自我歸屬感

心理學家科胡特(Heinz Kohut)曾經提出了一個 “自我心理學” 的概念,並認為歸屬感是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在他看來,人生活在群體中,有“歸屬感”的狀態非常重要,它可以讓我們與他人產生連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當我們對自己不滿的時候,會認為自己很差勁,不夠好,別人不會欣賞我,甚至可能用鄙夷的目光看我...這是一種自己不被認可,與他人隔離,非常沒有歸屬感的感覺。

而運用“甜檸檬效應”,我們可以告訴自己:我也有很多優秀的地方,其實哪有想象的那麼差,再說誰沒有點缺點呢,世上沒有人是完美的,大家都差不多。

這種自我關懷和安慰,能讓我們不至於過度陷入自卑,敢於與他人接觸,在群體中看到自我價值,大大提升我們的自我歸屬感。

如果生活有點“鹹”?不妨開啟心理防禦中的“甜檸檬效應”

說了這麼多“甜檸檬效應”的積極意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把它的效果釋放出來呢?

三、如何巧用甜檸檬效應,給生活加點“甜味劑”

① 適當的功利性思維

在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療法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對我們認知和行為的調整,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它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很難憑一己之力去改變,能做到的只有不管調整自己的認知,做出一些改變的行為,去緩釋心情,適應現實。

一聽到功利性,我們總覺得感覺不太好,其實用好功利性思維,能大大幫助我們調整情緒,比如在我們面對一些糟糕的事情,不自覺的產生負面心理的時候,就可以用功利性思維去替代負面思維。

功利性思維,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遇到問題首要考慮的是這樣想、這樣做,有沒有用?

比如,今天已經快12點了,還有一項工作沒完成,躺在床上,你焦慮的想:明天又要挨批了,我做事情怎麼效率那麼低。此時你的情緒也肯定能糟糕,覺也睡不好,第二天無精打采的去上班。

如果你用功利性思維去想:現在想這些,焦慮這些有什麼用呢?已經12點了,我先好好睡一覺,調好鬧鐘,明天早點起來再想辦法完成把,我今天已經幹了很多事了,現在需要充足的休息。

這樣一來情緒是不是會好一些?

適當運用功利性思維,能讓我們把焦點放在值得投入時間精力的事情上,而不是白白浪費時間,陷入負面情緒中不可自拔。

如果生活有點“鹹”?不妨開啟心理防禦中的“甜檸檬效應”

② 參照森田療法,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日本的心理學家森田正馬教授,在經受了十幾年的精神衰弱的困擾後,有一天,他決定不再和它對抗了,隨它去吧,自己該做什麼就做什麼。結果反而神奇的發現,他的頭痛、焦慮都慢慢消失了,也終於可以好好睡個覺了。

之後他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著名的“森田療法”,指出我們在面對自己無法克服的病痛的時候,接受它的存在,和它共生,往往能更好的生活下去。

帶著“疾病”去生活,去做我們能做的事,而不去糾結那些不能改變的東西,這不正是“甜檸檬效應”的意義所在嗎。

接受現在已經發生的一切,先肯定它的價值,然後不忘繼續行動,做自己能做的,該做的事情,為所當為,生活或許會豁然開朗。

如果生活有點“鹹”?不妨開啟心理防禦中的“甜檸檬效應”

③ 建立“積極錯覺”,用對待朋友的方式,對待自己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泰勒(Shelley Taylor)提出了“積極錯覺”這個心理概念,他指出:

人們對於自己和比較親近的人,所保持的一種不切實際的積極態度,當面臨消極信息的時候,積極錯覺的視角會讓我們看待事情更加理想化,對未來更樂觀。

但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對待朋友總是能很好的運用“積極錯覺”,而面對自己卻常常忘記。

  • 當朋友因考試成績差而失落的時候,我們會鼓勵他:沒關係,這次已經很努力了,只是運氣不佳,下次一定會更好的;
  • 當朋友因為分手而痛苦不已的時候,我們會安慰他:不是你的錯,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只是不合適而已,你那麼優秀,失去你是他的損失;
  • 當朋友因為忘記某件答應好的事而深深自責的時候,我們會寬慰他:沒關係,你也有自己的事要忙嘛, 又不是故意的,你能有這份心就很好啦。

而當自己成績不佳,被分了手,或犯了錯,很多人就開始習慣性自責:我怎麼那麼笨,那麼沒用!

如果能用對待朋友的方式,對待我們自己,適度對自己使用“積極錯覺”,我們會發現生活沒有那麼苦澀,事情也沒有那麼糟糕和不可原諒。

如果你不知該如何開始建立“積極錯覺”,不妨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比如:

  • 時常在心裡擁抱自己,感謝自己的努力,肯定自己取得的成績,心疼自己的不易。比如你可以對自己說:你已經很了不起了,靠自己獨立生活,工作也完成的不錯,還把自己照顧的那麼好,太厲害了,未來要繼續加油哦。
  • 你還可以寫“自誇日記”,在每天結束的時候,寫下一天中值得誇獎的三件事,比如:今天和同事有效溝通了一個問題,使工作得到了推進,我真的太棒了;今天給自己做了頓美味又健康的晚餐,我真是個生活小能手。

有時候,“積極錯覺”也並非是錯覺,因為無論多小的事,多小的成績,都有值得肯定的點,慢慢培養積極的心態,反而會給我們的生活增加更多的動力。

如果生活有點“鹹”?不妨開啟心理防禦中的“甜檸檬效應”

四、結語

我們今天認識了可愛的“甜檸檬效應”,深挖了其背後的心理機制以及它對我們心理健康的積極意義,並且提供了能讓它發揮效果的三個具體方法。

“檸檬”現在變成了新的網絡熱詞,年輕人常掛在嘴上的“檸檬精”,“我檸檬了”,形容那些我們對別人羨慕不已的時候。

其實同樣是檸檬,不如偶爾讓自己做個“甜檸檬”。

不光是羨慕別人,我們也可以在很多失落、無奈的時刻,給自己的檸檬加點甜味劑,這樣,至少可以讓心情暫時變得輕鬆和釋然,才更有動力繼續努力地向前奔跑,你覺得呢?

如果生活有點“鹹”?不妨開啟心理防禦中的“甜檸檬效應”

我是心理諮詢師艾瑞兒,專注情感心理解惑與個人成長,關注我,陪你一起認識自己,看懂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