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阳卧龙岗旅游过的人,都知道武侯祠正门上有一副对联,你知道是什么来历吗?

言劝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有一名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时任南阳知府湖北宜昌人顾嘉衡所题。虽然顾嘉衡因为身份特殊不想辩“襄阳南阳”,但这里还是要辩一辩的。




首先,开宗明义提出观点:躬耕之争的根源在于古今行政区划的变化,导致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南阳市”的区划远小于诸葛亮时代的“南阳”!

  • 诸葛亮躬耕之地最早的记载当然是《出师表》中的“躬耕于南阳”一句,但这个“南阳”不是今天的南阳市,而是东汉的南阳郡,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平顶山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随州市 、十堰市的部分地域和今襄阳市的枣阳、襄州、樊城、隆中、谷城、老河口,甚至还包括今陕西商洛市东的武阙关。而且东汉的南阳属于楚文化的荆州不属于中原文化的豫州。
  • 正是由于后世“南阳”的行政区划较东汉大幅缩小,导致躬耕地不再属于后世南阳行政区划范围内,而“躬耕于南阳”一句又太有名,才会有后人错误把“后世南阳”等同于“诸葛亮时代的南阳”。就这样逐步形成所谓躬耕之争。



其实,在元代以前诸葛亮躬耕地还是很清楚的!元代以前所有史书都记载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

◎诸葛亮死后约70年,东晋《蜀记》记载:“(西)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此碑南宋时还保存在襄阳。南宋王象之编撰的《舆地碑记目》记载: “襄阳府碑记,诸葛武侯故宅碣,晋李兴撰。”



从此以后隆中做为诸葛亮躬耕地的具体地点,成为了1700年来史书的共同记载,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任何争议,当然也就没有“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 正史《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注《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最早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具体地点的记载,也是唯一计入正史的记载。
  • 正史《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习)凿齿既罢郡,归与秘书曰:吾以去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

隆中做为躬耕地明确记入正史,而且是正史中唯一关于躬耕地的记录!可见当时隆中作为躬耕地是毫无争议的,当然也就不存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不仅是正史,中国历代编撰的地理志也有许多关于隆中为躬耕地、为刘备三顾地的记载。中国历代地理志不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山川地理,还包括了与之有关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古迹。

  • 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编撰的综合性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沔水)又东径襄阳县北。”

  • 南北朝南梁鲍至编撰的区域性地理志《南雍州记》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先有人姓董居之,灭门后,无复敢有住者。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髙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 唐代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编撰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记载:“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北二十里。”
  • 北宋地理学家乐史编撰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记载:“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以上从北魏到北宋历代地理志都无一例外的记载襄阳西二十里的南阳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是刘备三顾地!而且没有任何一部地理志提到还有其它躬耕地的传说。

  • 比如《水经注》对宛城周边的地理和人文历史有详细介绍。“淯水……又南迳宛城东,其地故申伯之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伐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其东城内有旧殿基,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阶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周一百步,高五尺,盖更始所起也。城西三里,有古台,高三丈馀,文帝黄初中南巡行所筑也。淯水又屈而迳其县南,故《南都赋》所言淯水荡其胸者也。 …… 淯水又南,梅溪水注之。水出县北紫山,南迳百奚故宅…… 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者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 盛弘之著《荆州记》以为三公置。余案淯水左右,旧有二澨所谓南澨、北澨者,水侧之汶。聚在淯阳之东北,考古推地则近矣。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城西有孔嵩旧居。”

从宛城开始,郦道元从北向南介绍了宛城周围的古宛城、古台、梅溪水、百奚故宅、三公城、范蠡祠、何进故宅、孔嵩旧居等古迹,唯独没有提在淯水西不远处的梅溪水边有个所谓“卧龙岗“,没提有所谓“诸葛亮躬耕地”,没提有所谓“魏晋开始祭祀诸葛亮”的祭祀地!

  • 要知道当时南阳地区就在北魏控制之下,而郦道元本人曾担任过鲁郡太守和东荆州刺史,这两个地方都曾属于东汉南阳郡。可以说郦道元要了解南阳地区的人物古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 那么郦道元为什么只字未提卧龙岗周边有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呢?
  • 为什么反而说汉江南岸当时属于南朝控制下的隆中是刘备三顾地呢?

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历史上卧龙岗周边原本就不存在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可见诸葛亮躬耕于襄阳西二十里的南阳隆中本来就是历史事实。可见当时根本就不存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真正分歧的来源是元代蒙古人编撰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大元一统志》。

在该志中,蒙古人一方面继承了历代地理志关于隆中的表述,另外也记载了隆中有与刘备三顾有关的遗迹。

◎“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葛井,在襄阳路,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同时也创造性首次提出有一个叫卧龙岗的躬耕地。

◎《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 “卧龙冈,在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又荆州记云:南阳县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孔明尝登此山作梁甫呤......”

这一点不但与正史《裴注三国志》相矛盾,而且还为了证明这个卧龙岗还加入了一条篡改的关于“独乐山”的史料。

来看看在元代之前的史料是如何记载的吧!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记载:“邓城西七里有作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为梁甫吟。”

◎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记载“独乐山,盛弘之荆州记云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

◎宋代郭知达注《九家集注杜诗》记载:“盛弘之荆州记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

◎宋王洙注《分门集注杜工部诗》记载“盛弘之荆州记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甫吟。”

以上比元代早的史料都证明《荆州记》中关于“独乐山”的记载是“邓城西七里”,不是“南阳县西七里”。而且除了这个《大元一统志》外,没有任何史料再说独乐山在“南阳县西七里”。而邓城遗址就在今襄阳樊城。

可见所谓的躬耕地争议正是元代通过篡改史料形成的结果!




此后明清地理志也继承元代将两者并立。

《大明一统志》的记载

◎襄阳府《山川》条记载:“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隆中书院,在隆中山。蜀汉诸葛亮尝寓此,后人因建庙祀亮,元改为书院……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葛井,在(襄阳)府城西。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

◎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诸葛井在卧龙冈上诸葛草庐前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真……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大清一统志》的记载

◎襄阳府《古迹》条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水经注:沔水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阳县西二十里。诸葛亮家于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县志:山畔为草庐山,半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数人,下为躬耕田……诸葛井,在襄阳县西二十里隆中山东。《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旧宅有旧井一,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县志:隆中山畔孔明隐处有眢井,名六角井……诸葛武侯庙,在襄阳县西隆中山,即武侯故宅,本朝雍正八年修。”

◎南阳府《古迹》条记载:“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诸葛书院在南阳县西卧龙冈,元至大二年勅建……卧龙冈在南阳县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王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忠武祠在府西南卧龙冈,即诸葛亮故庐,旧为祠以奉之春秋祭祀……诸葛井在南阳县西南卧龙冈。”

从元明清三代全国性地理志对比可以发现,隆中的历史记载是一贯的,即为诸葛亮家、刘备三顾地。而元代因篡改史料才出现的卧龙岗,在元明清三代的表述却不一致,如《大元一统志》没提卧龙岗有诸葛草庐、《大清一统志》没提卧龙岗是躬耕地,而元明清三代地理志都没提卧龙岗与刘备三顾有关。这与隆中1700年连续不断的完整历史记载比较起来明显缺乏说服力!




综上分析的可知,“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出现及其复杂化是元代蒙古人编撰《大元一统志》时通过篡改史料编造“卧龙岗是躬耕地”而产生的。

而1700年来隆中是诸葛亮家、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三顾地的记载不仅有完整连续的史料链条,连元明清三代官修地理志都不敢否认,甚至还是两次记入正史,是正史中唯一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具体地点的记载!我想诸葛亮躬耕地的真相如何?答案是不言自明了!


飘逸的历史


我支持南阳,我是北京人,首先,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明眼一看是南阳,这几天看了头条,人们对河南人印象不好,可这次我看到南阳都是说的是历史证据,可襄阳人说的历史证据少,扯闲的多,骂人,南阳以前的小传,这不是依据(1)开始说南阳不是南阳是宛,南阳那证据说明了,(2)说南阳是八里岗,南阳也推反了,(3)又说南阳是南阳郡,南阳又推反了,那出襄阳的图,虽也是小传,可图很清,我不懂历史也可看懂,襄阳人骂,南阳把截图发出来了,我也看到了,以前我也认为南阳人不怎么,可这次真的表现挺好,有理有据,襄阳人是一直是主动,南阳辩论,襄阳人说的东西东扯,西扯的,不是历史,南阳人说的都是历史,不管正史,野史,我不懂,可我喜欢三国这本书,多少也懂点,我支持南阳,回答的对不对,是我看头条的有感,不对了请见谅,都是同胞,不分襄阳,南阳,个人见解罢了,谢谢了


手机用户3620062297


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千年。

查阅资料,资料显示:

首先,诸葛亮是琅邪阳都人,不是南阳人,史书上没有所谓“南阳诸葛亮”只有“琅琊诸葛亮”。《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琅邪阳都即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所以诸葛亮就是山东人。


其次,所谓诸葛亮故居就只有两处,其一就是诸葛亮老家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其二,就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南阳邓县隆中,即今天的襄阳隆中。

关于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为诸葛亮故居,是1700年来史书的共识。

《三国志.诸葛亮传》就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更早一点的东晋王隐在史书《蜀记》中记载:西晋时期““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
南北朝南朝萧梁鲍致《南雍州记》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先有人姓董居之,灭门后,无复敢有住者。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髙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南萧梁诗人沈炯《归魂赋》记载:“望隆中之大宅,映岘首之沈碑。”
南阳历代地方志对诸葛亮故居的记载:
《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十二年, 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案,亮三国志卷三十五有传魏略曰亮在荆州游学,每晨夜常抱膝长啸。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清乾隆新野县志》记载:“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清光绪南阳县志》记载:“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四(实)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

建国后,今中央政府也认定今襄阳隆中为诸葛亮故居。1999年5月27日,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隆中,欣然题词:“古隆中诸葛亮故居”。

综上所述,山东人诸葛亮的故居除了其老家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外,就只有今天的襄阳市隆中。

这位朋友,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一路风景,一路有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好!


山水生活记


感谢宜城网友言劝先生邀答。

五任清南阳知府、湖北人顾嘉蘅在南阳卧龙岗所题骑墙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目的是为平息宛、襄两地躬耕地名器之争,弘扬武侯忠君爱国情操。此联一直悬挂在卧龙岗武侯祠大殿门首至今。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对不同观点坦然面对,冀两地共沐三国文化余荫,凸显了南阳文化之文脉厚沉、大度雍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拿自家人习凿齿《汉晋春秋》背书的襄阳古隆中,则是在把‘’岳飞手书二表‘’碑刻从南阳武侯祠拓印并复刻于古隆中时,刻意删去岳飞手书跋中‘’过南阳,宿武侯祠‘’等文字,试图抹去岳飞过南阳、谒武侯这段历史事实,其操切急赤掩耳盗铃之状令人捧腹。

青年作家李远在其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中以‘’顾嘉蘅名联耀古今‘’开题,表达了对顾联精神文化价值的独到见解:‘’顾嘉蘅……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自己的睿智巧妙地平息了这场学术纷争,又委婉含蓄指出争论本质和核心之所在,犹如醒世格言,让人醍醐灌顶。其本旨意思是说,诸葛亮鞠躬尽瘁名扬天下,我们应该效仿他的爱国和勤政精神,而不是为了躬耕地闹得不可开交,诸葛亮应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宝贵财富。‘’

言及于此笔者有一问:襄樊是否已经象南阳武侯祠一样把湖北老乡顾嘉蘅名联请回并供奉于古隆中武侯祠大殿?

倘能如此,则两地一笑泯恩仇,善莫大焉。






望峰鸢


   襄樊说祖师爷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书中有:"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汉因之……。"这里他亲口说了南阳和南郡以汉江为界。他号曰“隆中”。在汉江以南,属于南郡。

     习凿齿自己在《襄阳记》中再次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习凿齿口中的邓县位于汉水以北,号曰隆中(阿头山)位于汉水以南,一南一北本就是两个地方。

    外有韩国襄阳郡抢四大发明和孔子故里,内有中国襄阳市抢孔明躬耕地,棒子文化一脉相承!襄樊就凭着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於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非躬耕地)。号曰为隆中就是此地美称、雅称、别称为隆中,疯抢几百年,近代再次变疯:改市名,改镇名,改山名,改教材,改古典诗词、改古地图,改街名,改《出师表》、商请地理砖家题词出伪证,建假卧龙岗和茅庐,篡改所有网络词条…铁证如山,真是无赖,简直是历史窃贼和历史搅屎棍。

丁宝斋这个历史骗子累死后,近期又出现几个襄跳蚤,天天爬在屏幕上,一看见坚持躬耕南阳观点的人马上跳出来咬!不听正史描述记载,只因诸葛亮一句:躬耕于南阳,就必须咬住一句:在汉代孔明躬耕这十年,襄阳城边的隆中(实际叫阿头山)归二百六十里外的南阳管,并且只能管十年!以后必须归襄阳郡管。不管中间隔汉江,隔万山,这十年非赖上南阳,那怕是南阳一块飞地也中,这个小地块必须是你南阳郡的。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巡抚彭而述 在《卧龙怀古 》“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 诗中反映当时社会上层对襄阳伪说的厌恶可谓直白露骨。









直播南阳


这是清代知府无奈之作!因为他是湖北人,在南阳做知府,他这样两边都不得罪!


迷记


谢了!顾嘉衡名联


雲中美景


顾嘉衡任宛郡知府所对,并有“北京北箭杆山铁钻钻天,南阳南卧龙岗金钉钉地"。游杭州佳句“捧玉碗览玉宛玉碗碎玉宛玉惋玉惋,”后顾对:“执锡壶游西湖锡壶坠西湖惜乎惜乎”。而顾对联犹佳,借上问而颂古(顾)而笑之。


双千童叟对不起条友们


沙发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