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的卧龙岗,真的是诸葛亮的故居吗?

农民妹子一枝花


大家知道,诸葛亮家在东汉荆州(荆州之南阳?襄阳?诸葛亮未明说,陈寿《三国志》也未交待;好象自习凿齿开始“亮家”被定位于襄阳),责任田在南阳(南阳城即宛城),两地相隔二百六十里,每天扛着锄头往返实在不方便,就在南阳城西七里的卧龙岗(旧称隆山、隆中)地头搭了个茅草蓬子凑合住,没想到这一住就是十年,期间刘备三次来访请诸葛亮出山,进行了著名的“草庐对话”。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追述了这段经历,后被世人单独摘录成文称做《草庐对》,因南阳卧龙岗又称隆中(有别于襄阳古隆中),《草庐对》又被称为《隆中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诸葛亮故居全国不只一处,但诸葛草庐只有南阳隆中(卧龙岗)一家。1893年襄阳隆中改名“古隆中”,成功抢镜南阳卧龙岗隆中,吸引世人眼球;南阳卧龙岗“隆中”身份反而逐渐淡出世人视野。现代人看到《隆中对》篇名,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发生在古隆中,正中襄阳说者下怀。讽刺的是,襄阳古隆中的“古迹文物”,如“卧龙冈”、“诸葛草庐”、“岳飞手书出师二表”等等,大多仿自南阳隆中—卧龙岗武侯祠。

《大明一统志》记载“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南阳之西岗指卧龙岗。诸葛亮躬耕地本无争议,史料和文学记载认同河南南阳卧龙岗。襄阳隆中相传为诸葛亮少年时期随其叔父诸葛玄曾经在此寓居,公元197年,诸葛玄卒,诸葛亮不愿依附刘表,去南阳卧龙岗躬耕,都是有史料明确记载的。

明末清初官吏、学者彭而述在躬耕地纷争骤起之际作诗《卧龙怀古 》,力挺南阳卧龙岗:

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

我是中華釣魚島,感谢浏览关注。


中華釣魚島


关于诸葛亮故居,国务院早有明确的解释说明,明确指出诸葛亮故居是襄阳(原襄樊)古隆中。

一看这个问题我就觉得很可笑,一看就是少数人别有用心的提出来的,等着南阳说的水军来灌。但水军再多,也掩盖不了真相的石头。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的文件中,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对这两处名胜地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的表述,前者是遗迹性名胜,后者是纪念性名胜。也就是国务院认定诸葛亮躬耕苦读的地方时现在的襄阳隆中,南阳武侯祠则为纪念诸葛亮的名胜,并非古迹。不知道南阳哪来的勇气,来搅浑历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想必很多南阳人和不明真相群众通过这句话就认为里面说的“南阳”就是现在的“南阳”。其实不然,

《出师表》中的“南阳”指的是当时的“南阳郡”而非现在的南阳市,现在的南阳市当时叫做“宛城”,只要是对当时历史有一点了解的都知道这样常识。希望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多多的去了解真实的历史。

这个道理很简单,好比现在也有个“韩国”,中国历史上也有“韩国“,你能说现在的“韩国”和中国历史上的“韩国”是一个地方吗?假设现在有个人和历史上一个名人取同一个名字,你就说现在这个人就是那个历史名人?没有常识会闹笑话的,希望某些人多多自我反思,还历时一个真相。


襄阳甜



历史记载是在河南南阳境内!


总是感觉你一直都在


我就想用一堆照片打脸,先上历史地理学大师谭骐骧先生高徒葛剑雄先生的论著:
















再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阳“卧龙岗”旅游宣传手册:



图片内容足够清晰,如果说还有人胡搅蛮缠,那就是智商缺陷了。


风骚的天蝎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只能以争议之前的史料为基准,一探究竟。好比一个案件的审理,出示的证据,必须是案发前的东西。才能作为证据一样。


《出师表》:“臣夲布衣,躬身于南阳″。有人说躬耕于南阳郡,不是卧龙岗。难到卧龙岗就不属南阳郡吗?又有人说躬耕于邓县隆中。邓县与隆中之间隔着邓城,而邓城被曹操划入襄阳郡管辖已有二十多年。邓县根本管不到襄阳隆中。


再看襄阳隆中。它是《出师表》后180多年的产物,且属囗语被说(号曰)出来的。之前襄阳并无此地名,并被历史学家们所公认的。而南阳却有。只是深藏不露地沉睡在史书之外的古词典中,而被历代史学家所忽视。由于习凿齿的误导,而导致错误性的记述颇多。古词典《尔雅释山》记:“宛中→隆″(山)。即卧龙岗前名。就是证明。


正史《蜀记》载:驻守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奉天子之命跨江公祭诸葛亮,让秘书作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登隆山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大家一看就知道,“沔之阳″指汉水北边地区,卧龙岗中标。“隆山"即卧龙岗。“隆中″卧龙岗再次中标(卧龙岗有隆中村碑)。《蜀记》是最早的史料,也是唯一记述躬耕地线索的史料,矛头指向为南阳卧龙岗。而不是沔之阴的某地方。


因此,河南南阳的卧龙岗,就是诸葛亮的真正故居。


千万千千万


原本在襄阳没有争议,如今却被河南搞成争议,这是学印度,越南的手段,把没争议的搞成有争议的,靠着人多然后宣传,最后造景点挣钱。

看看1975年的河南人民出版社的《诸葛亮小传》。1975年的人可是很老实本分的






亲爹亲爹


南阳只是一座诸葛亮庙而矣,也就是纪念地

东汉时南阳郡下辖37县,其中宛县就是今天的南阳市

公元196-199南阳处于战乱期,而襄阳却很安定,诸葛亮在襄阳西邓县隆中住的好好,亲朋好友、老师都落户襄阳,他去宛县找死吗!








提醒辣语


内敛含蓄的南阳人静观襄樊某些人为诸葛亮一句″躬耕于南阳"上窜下跳,气急败坏!改山名,改镇名,改市名,改教材,请名家题词刻碑,建广场,改校名(孔明学院).改古诗。…穷尽手段,极其疯狂! 韩国襄阳的棒子文化伴生着九天鸟精神,又赶上世风不正,就更加流氓。睁眼说瞎话!!诸葛亮亲口说:躬耕于南阳。不行!!应该是:躬耕于南阳郡邓县的南郡襄阳县二十里的泥咀镇阿头山号曰隆中里!(韩式解读) 。总之诸葛亮躬耕这十年,南郡襄阳城门边这个阿头山(后号曰隆中)必须归二百四十里外的南阳管!不管中间隔大汉江、隔万山必须是你南阳飞地,就这十年归你管,以后不缠你南阳。没办法!谁叫孔明《出师表》说:躬耕于南阳。







古今探真


放屁,南阳郡什么时候管辖过襄阳?拿出记载呀?整天瞎逼逼南阳郡管辖襄阳。习凿齿说的清清楚楚:“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你们怎么连你们老祖宗的话都不信了?

在两地争论诸葛亮躬耕地的时候,卧龙岗和隆中风景区谁更古老也是一个焦点。平心而论,两地的所谓“故居”“草庐”都是后人新造的,略有不同的就是卧龙岗草庐是清代新造的,而隆中草庐是1980年代新造的,五十步百步而已。还有古树,卧龙岗的古柏、古桧也就1300多年,顶多为南北朝时期所植,肯定与诸葛亮搭不上边。而隆中最古老的一棵桂花树,树龄只有415年,一株绣球117年。一株蜡梅103年。真佩服襄阳人的精明,树龄能测得这么精准。现在又过去几年了,标牌是不是年年换啊?不嫌麻烦吗?至于那个标志性的“古隆中牌坊”,建造于1893年,大清快亡了,但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之时,这也证明此牌坊属于近现代,与古文物不搭边了。而南阳卧龙岗的元明清文物一堆一堆的,如果“古隆中牌坊”放在卧龙岗也就是角落里的一个渣!还有一个让“襄阳说”骄傲的是“草庐碑”,据说刻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这就又让人奇怪了,按《隆中志》记载,明隆庆三年(1569年),礼部尚书徐学谟游隆中,看到的是“矧经乱离、兵燹之余,其掬为蒿莱、瓦砾,莫可踪迹久矣……又何从而得其草庐故处?道士云,孔明祠旁有八角眢井一,为草庐之据。”也就是说仅仅29年后,在隆中是没有这块碑的,只有连徐学谟都不信的的八角井。我们知道,但凡“螭首龟趺”者均与皇权有关,一般地方官员和百姓是不可能染指的。该碑后边“卧”的是明襄简王,时江汇为河南右布政使,他干嘛到襄王陵前立这么一块“龙卧处”碑,不要命了?在隆中那么残破的年代,是谁出钱替江汇刻的碑?为何没有捐资人和刻碑人的名字?如果是江汇自己出资刻的,他为什么不把这笔钱用在诸葛草庐的重建上?其实,稍微观察一下隆中“草庐碑”就可以发现,这就是原来襄王陵前的神道碑,位置和形制都没有变,和其他地方的明王陵神道碑一模一样,“草庐碑”旁边还有一个赑屃碑座就是佐证,因为江汇不可能同时刻两个一模一样的赑屃碑座而只用一个。此碑改刻不可能是明代,当时谁也没有这个胆。也不可能是清代,因为“草庐碑”上机械砂轮打磨的技术清代没有,所以,改刻襄王陵神道碑为“草庐碑”的时间只有近现代。至于“草庐”手迹的来历,应该是江汇做河南右布政使时为四年前即嘉靖十五年(1536年)二月刚刚修葺的南阳武侯祠题的字。后来江汇手迹流落,近现代被人转刻到了隆中。此推测喷子勿燥,可以请隆中风景区写文章辩论,勿使襄阳在全国重点文物上闹乌龙笑话。


奔流到海不停留


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位总师‘’(《黄陵庙记》)。可见南阳卧龙岗首先是诸葛亮躬耕地,其次才是故居之一。
(当代襄阳学者于襄生先生编辑的《隆中志》第125页所收录史料清晰记载,‘’隆中‘’指南阳卧龙岗)

襄阳说网友动辄以‘’现在的南阳市东汉叫宛城‘’来证明‘’躬耕于南阳‘’与南阳卧龙岗无关,这就奇怪了:东汉陪都、南阳郡治宛城不属于‘’南阳‘’,难道那个诞生于东晋襄阳人习凿齿之口、位于汉水南岸、襄阳城西南13.6公里的隆中小山村会属于正史记载的‘’自汉以北为南阳‘’的南阳?真是泼皮牛二再世。

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里有‘’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的记述,这里的‘’南阳城‘’即是宛城,可见两汉以郡名南阳代指郡治宛城是惯例。襄阳说者选择性忽视这类史证,足见该说之猥琐虚妄。

习凿齿说‘’襄阳有孔明故宅‘’(《襄阳耆旧记》),司马光说‘’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资治通鉴》),可见襄阳隆中是诸葛亮旧居之一,但与躬耕地无涉。

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