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會痛恨東林黨?

牧歌218613742


想要知道為什麼有人痛恨東林黨,就必須先知道什麼是東林黨。

“東林黨”一詞是後世加上去的,並不是當時這個社團的名字。而且東林黨算不上是一個黨派,只是一群志趣相投或者認為應該志趣相投的人組成的一個團伙罷了。

將這樣的一個團伙稱為東林黨是這個團伙的反對者們的創意。如嘉靖年間的“嚴黨”就是當時朝廷的清流們對所有依附嚴嵩、嚴世蕃的人的稱呼。嚴嵩絕對不會說:“我們這夥人以後叫嚴黨。”

話說公元1593年,明朝廷發生了一次大的君臣爭議,爭議的核心是:立誰為太子的問題。時任皇帝的明神宗朱翊鈞希望立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而大臣們則認為應該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這一場爭議雖然最後以大臣們的勝利告終,但卻讓明神宗心裡極度不爽,尤其是對在這場爭議中表現比較積極的大臣,比如時任吏部員外郎的顧憲成。

公元1594年,朝廷內閣首輔王錫爵年老退位,明神宗命吏部推薦合適的內閣人選。神操作出現了,吏部尚書陳有年和顧憲成擬定了七個人報明神宗裁決,神的是這七個人全部是明神宗不喜歡或很不喜歡的人。

明神宗有理由認為這就是和自己對著幹,所以很快顧憲就被辭退了。

被辭退的顧憲成很快就在老家找到了第二份工作,東林黨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在無錫有一個叫東林書院的地方,是宋朝學者楊時講學的地方。顧憲成打算修復這所書院,重新講學。公元1604年,東林書院修繕完畢,正式開學了。

和一般學校不同的是,顧憲成的東林書院不僅講文化課還兼議朝政。這引起了當時很多人的興趣,尤其是廣大學子和遭貶官員。

在議論朝政時顧憲成的觀點或者說政治主張是:“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提倡實用,講究求真務實。”

這些主張得到了當時很多人的支持,東林書院也日漸興旺。照這個勢頭,東林書院和創始人顧憲成、葉向高、錢一本等人有望成為明後期的教育家。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意外。

公元1620年7月21日,明神宗朱翊鈞殯天,李選侍(西李)挾太子朱常洛要求晉封太后。這遭到了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等人的反擊。前面我曾經在《李選侍為何多次阻撓朱由校繼位》一文中做過介紹。8月朱常洛正式即位,即明光宗。9月明光宗殯天,朱由校即位,即明熹宗。

此時的東林黨人對光宗、熹宗兩代皇帝都有擁立之功。公元1621年,已辭官七年之久的葉向高再次回到朝廷成為內閣首輔。東林黨人成為朝廷的主要力量。滿朝上下也對東林黨人執政期望滿滿。然而,接下來朝廷的情況卻是毎況愈下。

和後金的作戰,屢戰屢敗,遼東、寧遠等軍事重地相繼失守,指揮官全是東林黨人。朝廷財政日益艱難,黨爭內鬥日益嚴重,以致明熹宗兩下詔書斥責東林黨人,要求停止內鬥,但並沒有奏效。

接下來,明熹宗重用了魏忠賢,也就是後來史書中所說的閹黨,東林黨開始被洗牌了。

針對史料,我們需要說的是:

一、史書的傾向性:儘管都說歷史應該客觀公正,但這只是個理想的說法。比如說東林黨人和以魏忠賢為首的太監集團的鬥爭,幾乎所有的史料都偏向東林黨人,認為是太監集團在殘害東林黨人,甚至對太監集團都直接稱為閹黨,這本身就是一個有傾向性的說法。因為歷史畢竟是文人在書寫,肯定有情感上的傾向性。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東林黨人所代表的清流長於口舌,短於實幹,在國家治理上往往過於理想化。簡單說就是東林黨人低估了時局的困難,我們高估了東林黨人。這樣以來,對東林黨人當時的期望越高,後來的痛恨就越深。

二、儘管東林黨人的政治主張是務實,但實際執行起來並不是這樣。從務實的角度出發,那麼搞好本職工作應該是第一位的。但是以清流自詡的東林黨人在千百年來士文化思想的影響下,把自己是否在青史留名看得很重,甚至是放在了第一位。這樣以來,原本只是工作方法的爭議就慢慢演變成了為自己清名的口水戰,黨同伐異,大搞黨爭,這就不是務實而是務虛了。而且愈演愈烈,大明變成了南明,東林黨人仍舊大搞黨爭。

三、大部分東林黨人的政治立場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東林黨成為朝掌握一定的實權後開始混進一小部分政治立場和個人能力都有問題的投機分子,這些人的存在給東林黨這個集體造就了許多讓後人詬病的扣分項。

道德不能代表能力,空談不能代替實幹。道德標準和實際能力的錯位,是導致東林黨人被許多人痛恨的主要原因。


綠野農夫961


嚴格意義上說,許多人不是剛開始就痛恨東林黨,痛恨他們誤國誤民,小的時候,曾在中學教科書上學習過關於東林黨人的文章,那時候對文中描述的東林黨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畏強權暴政,儼然是正義的化身欽佩不己。長大後在不斷深入瞭解歷史的情況下,逐漸走出了東林黨人的一面之詞,逐漸瞭解了歷史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對東林黨人的所作所為有了更客觀更深入的認識,這才痛恨他們不但把握文字宣傳的話語權,混淆視聽,還以一己之私利,誤國誤民,所讀的聖賢書大都餵了狗。許多人痛恨東林黨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東林黨不論是非,只論親疏

東林黨起源於萬曆年間退隱的江南士大夫顧憲成,高攀龍等人,以重修無錫的東林書院為標識。逐漸形成了以南直隸一帶為中心的江南士大夫的政治團體。由於江南學風極盛,進士及第進入仕途的朝廷官員非常多,於是東林黨在政壇的勢力不斷強大,最終足以與皇權對抗。這一政治團體不斷打壓其它地域出身的官員,迫使他們抱團取暖,於是楚黨,浙黨,以及主動或被迫依附於內廷所謂的“閹黨”應運而生。黨派之間只論親疏,不論是非,不論是否有利於江山社稷,這跟唐朝中後期的“牛李黨爭”別無二致,過度的黨爭大大降低了朝政的效率,使得國事加速衰退。

東林黨提出的“消滅閹黨,取消礦稅,廣開言路”三大主張,有十足的小算盤,誤國誤民

應該說,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做了許多壞事,天啟帝之所以置之不理,是因為借用魏忠賢對東林黨形成制衡,避免東林黨一方獨大,還可以用內庫在江南征收礦稅充實國力,以應對遼東戰事。東林黨出身江南富庶之地,代表大官僚大地主階層的利益,取消了礦稅和工商稅,符合他們的利益,卻將負擔進一步轉嫁給農民,給了農民起義的藉口和機會。實際上,在徵收江南礦稅的同時,朝廷對西北地區的農業稅減緩減少徵收,緩和了西北地區矛盾。

廣開言路是好事,但東林黨人藉機廢除了派駐各地的內監機構和情報機構“東廠”,使得皇帝喪失了對地方督撫的有效制衡和控制,使得各地官員各行其是,貪腐風氣更甚,中央權威進一步喪失。

東林黨人降清叛國者大有人在,枉讀聖賢書

1644年,清軍繼續南下江南。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一方面仍忙於黨同伐異,不顧大局。另一方面,在清軍兵臨城下時,不但不抵抗到底,反而是開門納降。錢謙益惺惺作態,假裝投水自盡殉國,卻說湖水太涼而放棄,還不如名妓出身的老婆柳如是有氣節,連水都怕涼的人,當然更怕死。特別是身為士大夫領袖的錢謙益投降,影響極壞,帶動一大批江南士大夫投降叛國。朝廷覆滅之際,東林黨的總體行徑還不如他們痛罵的所謂“奸臣”馬士英,馬士英在弘光朝覆滅後,仍堅持組織抗清,最終被捕不屈就義。在馬士英死後,東林黨人深感臉上無光,還有意汙衊馬士英投敵,東林黨人此舉卑劣。

好在東林黨人掌控當時文字話語權,在參與撰寫史書和各種資料時刻意美化掩飾自家子弟的醜事,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東林黨人畢竟不能一手遮天,大家對明末那段歷史瞭解多一分,對東林黨的痛恨就多一分。方才明白崇禎帝死前所說的“諸臣皆亡國之臣”,並不都是自我辯解之言。


滄海拾遺錄


相信很多人對東林黨人是有感情的。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幅東林書院的對聯,是伴著很多人成長起來的。每當讀到這幅對聯,我們就感受到心中的激情在翻滾。東林黨人面對政治對手的打壓,頑強不屈的精神,以及他們心中湧動的報國熱情都讓我們今人為之動容。

東林黨人的氣質,正如楊漣被害時的寫的血書可以一窺:

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然而,總有些人要標新立異,為一些歷史早有定論的人和事翻案。就好像,也有一些人說以魏忠賢為首的閹 黨於大明朝有益一樣。


東林黨出現於明朝的萬曆年間,是由明朝吏部郎中顧憲成創立的,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地主階級的政治集團。

東林黨人提出了廣開言路,反對宦官專權以及反對礦稅三項政治主張,對明朝末年,中國社會資本主義的萌芽起到了促進作用。

因為東林黨人提出的政治主張威脅到了非東林黨人特別是閹黨和利益,所以,這些官員為了自保,以所來源地域的高官為領頭人,結成了很多派系。這些派系有浙黨、齊黨、楚黨等,他們為了打擊東林黨人,逐步聯合了起來。於是,朝廷中形成了不同的黨派和東林黨人爭奪利益的黨爭之實,黨爭的加劇使得朝政更為混亂。一些人就認為是東林黨人參與到黨爭之中的行為,是導致明朝未年政治混亂的原因,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並非這樣。

東林黨人要實現自己的政治追求,必然會觸及很多既有勢力的利益,政治上的爭奪是難免的。雖然說這種黨爭導致了時政的混亂,但罪過卻不能算在東林黨人頭上。就好像,人們遭遇壓迫要拿起武器來反抗,就會導致戰爭,但你不能把戰爭的過錯歸咎於反抗都一樣。

倒是,如浙黨、齊黨、楚黨等既得利益集團和把持朝政的閹黨,與東林黨人為敵,阻礙歷史進程,才是導致朝政混亂,破壞正常秩序,讓國家的運行越來越腐朽的罪魁禍首。

應該說,東林黨人的政治活動,是有社會良心的民族知識分子發起的一場政治上的自救活動。他們雖然在這場較量中失敗了,楊漣與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等六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他們的錚錚鐵骨,為民請命的壯舉和抗爭精神卻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歷史人物都會有其時代侷限性,我們不能單純地站在某一個細節來吹毛求疵,或者東林黨人中某些人的所作所為來否定這個群體。這就如同魯迅先生所說:“瑜中求瑕,屎裡覓道”了。

還是用魯迅先生的話來結束全文吧。

苟求君子,寬縱小人,自以為明察秋毫,而實則反助小人張目。

摯守靜篤


說明現代人的是非觀念薄弱,沒有什麼價值觀了。東林黨的成立,就是為了對抗當時的心學空談文化,當時的心學已經變得禪宗化了,遇到問題就是一堆心性、良知有塵埃這種屁話,顧憲成主張實學,以春秋大義定是非曲直,大義符合,那麼就尋找合適的技術手段。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也促進了江南工商業的繁榮。明末三大精銳部隊,孫傳庭的秦軍、盧象升的天雄軍,都是東林黨人,關寧的袁崇煥也是東林在閹黨手裡救下的,東林積極引進建造火器。東林翻譯大量西方近代書籍,如幾何原本等,改進紡織技術等。東林的田賦主張是針對龐大的朱姓皇族,他們佔有極多地產,卻不需要交稅,以及大地主的兼併土地卻隱藏實際面積,普通老百姓本來就交稅的,根本談不上對他們的加重,礦稅大部分給太監貪汙,東林是主張固定稅費,避免不當干擾,減少負擔,江南東林,沒有礦山,完全是客觀認知。崇禎共十七年,由於怕結黨,所以主政的主要是浙黨等,東林錄用三個首輔加一起執政一年半。東林所在的區域是抵抗最殘酷的地方,揚州、江陰、嘉定等,很多是文人牽頭請各地豪傑主事,所謂錢謙益的水太冷之梗,不說其來源可疑,就是其後期積極的參與抗清活動,能說是漢奸嗎?為什麼詆譭東林,因為東林精神,造就了文人骨氣,造就了各種積極的抵抗,要削弱這種抵抗,就是要打壓,汙名化東林,東林的見識、氣節超越了時代,現在許多無知的人也不能明白


淳敘庶明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東林黨?原因就在於東林黨的價值觀和黨爭過於極端。

閹黨,以及閹黨的前身齊楚浙黨,都是因為東林黨嚴厲打擊下形成的。沒有東林黨,就沒有閹黨。這是首先要清楚的。

史料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因為閹黨的胡作非為,才有東林黨。但事實恰恰相反。閹黨,是被東林黨打擊而尋求生存的官員不得不依附魏忠賢而形成的。

東林黨的形成

東林黨的雛形,在嘉靖朝時就開始出現:1、浙閩總督朱紈不過是將李光頭等96個海盜處死並誇大為“生擒佛郎機國王三名,一名倭王”,卻被浙江系官員彈劾為擅殺,最後弄得朱紈氣憤自殺:

“吾貧且病,又負氣,不任對簿。縱天子不欲死我,閩、浙人必殺我。吾死,自決之,不須人也。”

事實很清楚:朱紈殺的是倭寇,卻被彈劾為擅殺,並因此被革職逮捕——這不是冤枉人嗎?

2、以通倭罪名扳倒嚴嵩父子的徐階江南官僚集團,被認為是東林黨最早的雛形。

1604年,被罷官的顧憲成和高攀龍重修東林書院,開始了東林黨。《明史紀事本末》:

“今日之爭,始於門戶,門戶始於東林,東林始於顧憲成。”

東林黨的價值取向

東林黨的主要價值取向是陽明學派中守舊派,甚至是宋朝時的程朱理學,反對陽明學派的創新性。

東林黨成員主要有:東林三大君(顧憲成、趙南星、鄒元標)、漕汪二賢(李三才、汪文言)、東林六君子、東林七賢等。

現在來看東林黨成員的主要思想:

顧憲成:主張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模式,遵從程朱理學,主張性善,提倡靜坐,反對陸九淵的頓悟和陳亮的事功學說,反對陽明學“無善無惡”觀點,重視修養。

高攀龍:反對陽明學說,提倡以靜為主,重視修養。

趙南星,原則性很強,講求氣節不折求,曾被魏忠賢稱讚。

鄒元標,神童,專研程朱理學。

李三才:“英遇豪俊,傾動士大夫,皆負重名”,和顧憲成是好友;

汪文言:是東林黨黨爭的智囊,曾用計離間齊楚浙黨,讓東林黨獨大,和楊漣、左光斗等是好友。

尊崇程朱理學的東林黨:個人名節重於國家利益

東林黨號稱東林七賢、二智囊的黃尊素是黃宗羲的父親。黃宗羲如此評論東林黨:

“天下君子以清議歸於東林,廟堂亦有畏忌。”
“東林中亦多敗類,及攻東林者,亦間有清操之人。”
“方東林勢盛,羅天下清流,士有落然自異者,詬誶隨之矣。”

魏忠賢信任的魏廣微父親魏見泉和趙南星、顧憲成是好友。當魏廣微以子侄的禮數三次去拜見趙南星時,趙南星因為魏廣微和魏忠賢來往而拒絕見面。不見就算了,趙南星還逢人就說:

“見泉無子”——極力羞辱魏廣微。

閹黨的阮大鋮原本和東林黨交情不錯,但因為趙南星的打擊,沒有辦法只有投靠閹黨。


東林黨只注重個人名節但無實事政績

東林黨成員基本上就是禮部、吏部、御史、大學士等組成,基本上就沒有在地方上幹實事的人。以東林黨中職位最高的首輔葉向高和浙黨首輔申一貫比較:

葉向高獨相七年,一事無成,還因為支持自己的學生王化貞導致最後廣寧被放棄。同樣也是獨相的沈一貫卻有如下成績:

1、規範明朝和日本的貿易,限制日本海船在明朝近海活動;

2、用李成梁鎮守遼東;

3、萬曆朝鮮之戰,組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艦隊到朝鮮海域協防,組建南兵;

4、敢於在張居正執政時拒絕錄取張居正兒子;

5、結束立儲之爭;

綜述

以程朱理學為宗旨,講求個人名節,反對陽明學派,無做事能力但排斥所有異己分子,將個人名節看得比國家利益更重。這就是都是東林黨的罪名。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年輕時只看正史和東林黨人的文章,感覺真是書生意氣,讀書人之偶像,道德之典範。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了解更多的歷史資料,發現東林黨人根本沒有超脫儒家熹學理宗“滿口道德文章,一肚子男盜女娼”、“既當婊子又立牌坊”的本質。對內,黨爭“內戰內行”,但無振興經濟、恢復農業的執政能力,更沒有變法革新的歷史魄力,連起碼的選賢用能都做不到,黨同伐異,無能卻不肯放權,無知卻不肯求學。對外,無善戰之將,無禦敵戰略,還盡出紙上談兵之輩、投敵叛變之將,各個聲稱以身報國,最後都成了漢奸走狗。







A真武劉大狀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天下大勢無非二種結局,帝王賢明禮賢下士任賢用能。惑是帝王優柔寡斷無主見遊離與黨爭中無明辨是非之賢,要麼聽興一方勢力之言,惑許還會強勢崛起天下興亡,惑是禍國殃民天災人禍早日覆滅,賢明的皇帝利用黨爭平衡局勢以利皇權,但恰恰相反,到崇禎帝在位時也曾曇花一現風清月朗一片祥合,在處死了魏忠賢后大快人心舉國歡慶。但黃口小兒崇禎帝執政水平有限,盡用的是奸寧小人鼠目寸光之徒,不到二十年換了十幾位宰相,嚴重的依賴東林黨,這群害群之馬不幹人事,不做賢良,壞事幹淨,只會鬥嘴皮子和宦官太監們狗咬狗一嘴毛,根本無治國理政復興天下的責任,使大明帝國走向了窮途末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見那怕是走一種方式天下也未必走向滅亡,東林黨可圈可點,有幾名忠肝義膽的大人物,可惜東西二廠的特務機關也成為助紂為虐的禍手。











94310417小云


明亡於東林之手。

可以說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個話題,明朝是否真的就是東林黨人搞滅亡的呢?

可以說東林黨人對於大明的危害確實是非常大的,崇禎後期,明朝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困難,當時崇禎讓這些文人拿出錢來,結果沒有一個人拿出來。而大明出現財政困難的原因還是這些東林黨人,東林黨人其實代表的就是商人,大地主的利益,特別是江浙一帶的商人。東林黨人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而且還降低甚至是取消了一些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等。最後終於導致了大明的財政困難,上百萬的大軍發不出軍餉,對於普通老百姓卻大肆的增加稅務,導致了農民起義。

東林黨可以說他們的口號還是非常好的,東林黨在明神宗萬曆時期開始興起的,一直到大明滅亡,長達辦個世紀。他們的政治主張還是很好的:改變宦官亂政的局面,主張政事歸六部,竭力反對皇帝派遣礦監、稅使到各地進行瘋狂掠奪、橫徵暴斂,主張既重視農業,也重視工商業,要求惠商恤民、減輕賦稅、墾荒屯田、興修水利;反對屢見不鮮的科舉舞弊行為,主張取士不分等級貴賤,按照個人才智,予以破格錄用;加強在遼東的軍事力量,積極防禦滿洲貴族的進攻。

我們可以看到東林黨人的口號喊的是很好。但是卻一個沒有做到,魏忠賢的閹黨崛起之後,就和東林黨之間一直有衝突,魏忠賢在天啟年間得到了寵信,開始打壓東林黨人。

但是到了崇禎上臺之後,魏忠賢被搬倒,之後東林黨人又開始崛起。而且更加的肆無忌憚。可以說如果不是崇禎放任東林黨人的崛起,大明不至於如此。崇禎上臺之後,把魏忠賢之前打壓的東林黨人又重新錄用,而且還對東林黨人重用。

東林黨人的崛起結果就是加速了大明的滅亡。所以說對於一些喜歡明朝的人來說為什麼不恨東林黨人呢?


中國歷史研究所


東林黨用現在的話來形容就是“道德婊”“鍵盤俠”。東林黨是江南士族富商的利益代表,動輒用聖人級的道德標準來要求、攻擊政敵,操控輿論,一絲道德瑕疵即否定此人,進而否定其政績乃至一切,務必使對手人亡而政息。然而他們自身不但只知空談道德,幾無實務能力,“只對人不對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誤國誤民,而且真正遇大事時即無道德又不捨利益,東林黨執政期間,不但北方軍餉近乎斷絕(因為代表江南商人利益,攻擊榷稅是與民爭利,要藏富於民,禁了榷稅導致國庫空虛,又重文不重武,苛待軍隊。包括禁海令也是這幫人在背後支持,為的是壟斷海外貿易,甚至勾結倭寇海盜。),且在李自成進北京時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一毛不拔,李自成進北京後確於各官員家中搜出兩千多萬兩白銀,滿清入關後,投降最快膝蓋最軟翻過臉來對自己人下手最狠的的各級官員文人大儒卻大半都是這些明朝時的道德楷模、人間聖人。


南京圓方


從新的觀點來看,東林黨人多尚空談,誤國不少。這些以王陽明“心學”為思想指南的士大夫,太過清高自重,凡事愛講大道理,泱泱而談,根本不考慮實際解決問題的辦法,整日嘴裡叨叨性命之理,務虛名,棄實用,最終使得朝政一發不可收拾。

簡單說,東林黨看誰都不順眼,誰幹事都沒有他們乾的好,合乎大意,但是他們又不幹具體的事,買嘴皮和掌控當時輿論的道德制高點,如同現在一票網上拿著綠卡掙著美刀的貨大談愛國——他們說的是讓別人愛國上戰場,你打架他發視頻博朋友圈點贊。

魏閹黨某種意義上強取豪奪是從當時的工商縉紳階層收取商業稅為皇帝為代表的大股東收取運營管理費——當時國家除了收取土地農業稅之外沒有別的來源,士大夫工商縉紳階層不繳納稅,國家需要花錢地方又太多——所謂藏富於民就是這樣,皇帝代表國家收取工商稅就是與民爭利,但外族打來需要花錢士大夫工商縉紳階層有錢卻不出一文,這是明帝國的悲哀,也是士大夫工商縉紳階層的悲哀。

史料記載,魏閹再無恥,執政期間也確保了邊防軍遼餉不缺,但東林當政後,邊疆就亂了...

東林如同企業裡面不幹事還老嚷嚷上躥下跳的貨,但百姓看歷史都是從演藝和電影裡看東廠西廠如何如何——歷史到了明代,知識分子的不要臉已經快到了登峰造極,骨子裡面,不比閹黨差,表現手法和高舉的大旗不同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