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理性看待媒體對疫情的報道


請理性看待媒體對疫情的報道

摘要:每天打開新聞,鋪天蓋地的疫情報道衝擊著我們,你是否開始焦慮,開始恐慌?

此次的冠狀病毒感染是由一種新型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於2019年12月31日在中國武漢首次發現。感染者最突出的症狀是發燒和咳嗽,感染病毒後的潛伏期為2-14天。儘管冠狀病毒的傳播非常迅猛,但是絕大部分的感染者都沒有生命危險。

由於病毒本身相當脆弱,正確的個人衛生習慣可以減少疾病的傳播。以下是來自美國疾控中心的建議:

  • l 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
  • l 避免用手接觸眼睛、鼻子和嘴巴。
  • l 生病時免疫力較差,呆在家裡。
  • l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掩,然後把紙巾扔進垃圾桶。
  • l 經常接觸的物品,應使用定期消毒噴霧或酒精消毒。
  • l 經常用消毒洗手液洗手,每次20秒以上,特別是在上廁所之後、吃飯之前以及擤鼻涕、咳嗽或打噴嚏之後。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在冠狀病毒防控上取得進展。但不幸的是,疫情已在全球蔓延,開始了真正的大流行。目前還沒有針對冠狀病毒的疫苗,雖然其致死率很低,但也大大高於普通流感。

而在經濟方面,全球股市出現自2008年以來的最大跌幅,據猜測,疫情的爆發很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如果有一天,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社區傳播,大多數國家的衛生保健系統將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檢測病毒以及治療大批受感染的患者。

顯而易見,這些信息在網絡十分發達的今天唾手可得。那麼,我們如何應對這些魚龍混雜的信息?這取決於我們對冠狀病毒的先入之見以及對病毒傳播的易感性

01被感染的恐懼

恐懼會影響我們對媒體報道病毒危害的反應。當冠狀病毒等傳染病流行時,人們對疾病和被感染的恐懼尤其明顯。

強迫症患者會比其他人出現跟嚴重的被感染恐懼。據統計,大約50%的強迫症患者害怕來自灰塵或疾病的感染,這導致他們強迫自己進行長時間的清潔。

而在大多數人身上,恐懼集中在被他人感染以及自己感染他人。

而在一些比較極端的被感染恐懼中,一個人可能會擔心自己與他人的體液接觸,或者在公共場所留下自己的體液,從而導致他人患病。當恐懼如此強烈時,在公共場所的任何暴露都可能具有威脅性,所以人們也會

過度的自我清潔

和大多數的恐懼症一樣,對感染及被感染的恐懼也是持續的。極端恐懼的人就像強迫症患者一樣,過度的自我清潔;而缺乏恐懼的人則對病毒及其感染熟視無睹。

我們甚至可以猜到,缺乏恐懼的人可能會不加防護、不顧後果地暴露於公共場所中,從而增加他們自己或他人感染疾病的風險。所以說,對疾病及其感染的防護和清潔應是適當的

但是還是有部分人,難以避免的對冠狀病毒存在過高的恐懼,並對其個人造成極大的痛苦及對其日常功能的嚴重干擾。對於這些人來說,媒體對冠狀病毒爆發鋪天蓋地的報道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當今的信息技術社會造成了

嚴重的信息超載情況。大量的實時信息湧向我們,要求我們參與一個持續的選擇性注意和過濾信息的過程。

而健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很重要,所以我們很可能會關注有關疾病和健康生活的信息。但是在這次疫情中,部分媒體的報道是有偏見的,它們把過多的時間放在了疫情上

這也無形中給焦慮或恐懼的人提供了更多威脅健康的信息,這些信息會增加他們的焦慮和痛苦,也讓他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被感染的風險上,從而引起他們更多的焦慮和恐懼

而為了應對冠狀病毒,這些人可能會採取過激的措施,從而減輕自己的恐懼。比如長時間的自我隔離或者用有毒的消毒劑清潔自己。一旦他們對冠狀病毒的恐懼被激活,關於病毒爆發的更可靠的信息就會被過濾掉。

02如何正確理性地看待與疫情相關的新聞

在這次疫情中,如果你對病毒和被感染有著高度的恐懼,並被相關的新聞所困擾,那麼以下幾個步驟可以降低你的恐懼和焦慮。

1. 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不依賴自己的直覺

採用疾病防控中心及鍾南山院士等醫護人員的建議。避免對疫情的過度反應,更不要為了減輕焦慮或恐懼而採取一些錯誤的措施。

2. 限制自己閱讀疫情相關新聞

由於可能有不少人在閱讀疫情相關新聞後,會加劇自身的焦慮和恐懼,所以最好限制自己閱讀的時間,同時確保信息來源的可信程度。

3. 避免強迫性的自我清潔

疫情期間衛生清潔非常重要,詳細的清潔標準可以遵照專業人員的建議。但是如果你發現自己持續性的清潔,並需要從清潔來獲取安心的感覺,那麼這可能是強迫症的跡象。

4. 讓你的生活正常化

不要讓恐懼支配自己的日常生活。當冠狀病毒的消息鋪天蓋地時,請保持理智、負責,併合理控制自己的恐懼。


References

[1]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Situation Summary.

[2]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Symptoms.

[3]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revention & Treatment.

[4] Clark, D. A. (2020).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OCD and its subtype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5] Bomlitz, L. J., & Brezis, M. (2008). Misrepresentation of health risks by mass media.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0(2), 202-204.

(注:本文有對原文進行增刪。)

作者:David A. Clark Ph.D.

翻譯:腦斧、唐詩

來源:Psychology Today《Media, Fear, and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