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列艦設計史》(二)

作者為諾曼·弗裡德曼 本人簡單整理一下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注:括號內為本人個人觀點


對美國而言,作出建造戰列艦的決策標誌著其海軍戰略的根本性調整,實際上也是其對海上作戰職能的看法的徹底轉變。1883年,在美國發展現代化艦隊的初期,海軍的建設思想主要關注三類截然不同的焦點問題:

第一,作為美國主要潛在敵人的英國或者是其他位於歐陸的國家可能會採用類似於1812年戰爭的新方式(第二次獨立戰爭,美軍入侵加拿大但隨後陸戰失利,首都華盛頓被佔領,總統官邸“白宮”被焚燬。1814年英美兩國訂立條約,邊境線恢復到戰前狀態),尋求佔領“新世界”的領土,或是通過攻擊美國沿海城市而迫使其屈服。

第二,即使當時南美幾個國家的海軍實力強於美國,但美國仍然認為自己是“新世界”的主宰。西班牙在古巴部署的軍事力量與上述兩者同時具有相關性(西班牙作為歐陸國家在美洲保有軍事存在)。

第三,美國在全世界範圍都擁有重要利益,因此需派遣海軍力量展示實力或保護本國貿易活動的安全。佩裡率領艦隊在1853年遠征日本及美國艦隊在1871年遠征朝鮮(辛未洋擾,美國為打開朝鮮通商大門,派出軍艦攻擊朝鮮,企圖強迫朝鮮簽訂合約,但因朝鮮堅決抵制未能成功,不過遺憾的是,在1882年朝鮮還是同美國締結了《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等均屬此類活動。保護本國的貿易活動需要巡洋艦(當時情況下是指安裝蒸汽機的單桅帆船式戰艦和護衛艦)而非戰列艦。雖然美國在內戰前建造了少數“戰列線戰鬥艦”,但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才將絕大部分海軍軍費用於建造如今被視為巡洋艦的戰艦。

克里米亞戰爭後,作為戰列艦雛形的鐵甲艦開始出現(定遠,鎮遠就是兩艘鐵甲艦)。美國建造了一些最早型號的鐵甲艦,比如具有革命意義的淺水炮艦,並且在內戰期間首次出現了鐵甲艦的對抗(美國內戰爆發於1861年,而中日黃海海戰爆發於1894年)。但除了新勇敢者級鐵甲護衛艦外,美國內戰期間的鐵甲艦都屬於部署在內河或沿海海域的戰艦。在美國內戰期間,北方聯邦曾制定了建造大型遠洋巡洋艦的計劃,主要用於擊退南方聯邦襲擊商船的艦隻。此類海軍武器主要是巡洋艦,既有已服役型號也有在建型號。當時美國已經開始建造幾艘具有遠洋航行能力的淺水炮艦,但僅有獨裁者號在內戰期間完工,其他幾艘此後迅速停建,因為其已經不符合當時美國海軍的發展需求。其他的一些淺水炮艦均屬於海岸或內河戰艦,在未來可能與歐洲或南美國家發生的對抗中,它們僅具備防禦能力。

《美國戰列艦設計史》(二)

定遠號鐵甲艦


《美國戰列艦設計史》(二)

美國海軍淺水炮艦Monitor

根據當時制定的與英國發生戰爭情況下的海軍戰略,美國既要實施海岸防禦,又要派遣巡洋艦對英國的海上商業活動進行襲擾(此時美國海軍確實沒有英國海軍強大,在1812年戰爭中美國海軍就是以襲擾為主要作戰方式,避免正面交鋒,一個世紀後的英德海軍的打架方式也差不多)。當美國有關方面大力鼓動建造具備遠洋航行能力的鐵甲艦時,它們被視為海岸防禦體系的延伸(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消滅敵方艦隊,掌握制海權),或是對抗南美海軍不斷增強的海上作戰力量的反制體系。1873年,美國軍火走私船弗吉尼爾斯號被西班牙戰艦截獲,絕大多數水手被處決,美國與西班牙曾處在戰爭邊緣。但此次事件後,美國也還是沒有表現出建造遠洋鐵甲艦的意圖,只是由國會批准建造少量巡洋艦以及5艘擔負岸防任務的淺水炮艦(倒也是符合當時制定的海軍戰略)。

在美國海軍復興中,其最初構想是建造一支新的作戰效率較高的襲擊商船的巡洋艦艦隊,在1889年之前獲准建造的戰艦都是這一型號。美國國會相信,鼓吹髮展戰列艦艦隊的人士同樣支持擴張性外交政策,即便是建造少數戰列艦的決策也將產生重大影響(感覺美國孤立主義確實由來已久啊)。

馬漢上校的成就在於改變了這種觀念,他說服時任海軍部長的本傑明·特雷西,使其確信最有效的海岸防禦方式是在距海岸儘可能遠的海域摧毀敵方艦隊,由此奪取制海權並阻斷敵方的海上交通線,而這是敵方攻擊新大陸的唯一通道(馬漢的眼光確實長遠,同樣是進行海岸防禦,等著別人來打不如把來打我的都幹掉,當然,這也需要美國強大國力的支持)。自此,這種前沿戰略一直隱含於美國的軍事思想之中(全球諸多的前進基地,瀕海戰鬥艦等都是想把戰場同美國的距離拉開,嘖嘖)。1889年7月,特雷西組建了一個政策委員會,於當年11月向國會提交的年度報告中建議創建一支大規模的戰列艦艦隊。

《美國戰列艦設計史》(二)

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 著有《海權論》

雖然該委員會的報告最初受到嘲諷,但從1890年開始,美國卻開始建立一支遠洋艦隊。1898年,美國先後佔領了菲律賓、夏威夷和波多黎各,由此成為了全球性大國,而美軍在佔領上述國家後承擔的新職能驗證了大規模海軍建設的合理性。1906年,美國開始實施建造多艘戰列艦的計劃,在西奧多·羅斯福的領導下,美國實際上已經擁有當時世界第二的,且有可能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戰列艦隊。然而,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艦出現之後,美國原有的戰列艦顯得性能陳舊(大英帝國的海軍還是很強的),而國會又沒有撥款建造新式戰列艦。所以,美國海軍的實力於1914年下降到第三位(第一第二就是英德,兩國軍備競賽的之激烈,“你造一艘,我造兩艘”可見一斑)。即便如此,美國海軍從一支實力不及秘魯海軍的海上弱旅(秘魯高光時刻啊)變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之一也只不過用了30年。

《美國戰列艦設計史》(二)

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

羅斯福確定了發展強大海軍的戰略,而不僅僅是在分散的國外港口部署一些戰艦。這就要求建立一支集中部署的戰列艦艦隊,以此應對與美國相距遙遠的若干潛在敵人構成的威脅。知道1941年,美國海軍仍然奉行這種集中作戰力量的戰略指導思想,美軍當時設想的兩種主要戰爭分別是日本攻佔菲律賓和德國對“新世界”的攻擊。這兩種作戰背景下,美軍艦隊將不會在進行最終決戰的區域開始實施作戰行動。例如,美軍預計德軍將首先攻佔中美洲或南美洲的某個軍事基地,美軍將被迫航行數千英里與之交戰,因此戰艦的續航力和可靠性顯得尤為重要。這也解釋了美國海軍為何對戰列艦安裝蒸汽輪機的猶豫不決,因為蒸汽輪機燃料的經濟性較差。此後,美軍在採用高壓高溫蒸汽動力設備時,一直將能否滿足超遠程航行的需求作為主要因素之一。

一戰結束後,由於日本佔領了此前由德國控制的太平洋島鏈,使得美國的太平洋戰略面臨著更為複雜的局面。當美軍艦隊穿越這些島鏈部署至西太平洋海域時,將會面臨日軍潛艇和飛機的攻擊。這些戰艦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水下裝甲的厚度——而

這隻能通過不斷增大戰艦排水量才能實現,而戰艦排水量又受制於1922年簽署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當英國代表建議進一步削減戰列艦排水量時,美國談判人員否決了這一建議,美國的主要考慮是,(戰列艦排水量受限而)艦隊的魚雷和炸彈等武器不會受到限制。

《美國戰列艦設計史》(二)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不是二戰中的那一級),《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後,美國取消了7艘戰列艦的建造,其中6艘為南達科他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