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路有幢三层红砖瓦楼,曾是静安四大巡捕房之一

静安区的江宁路,在旧上海时期叫戈登路,而“戈登”源自一位英国军官的名字。江宁路511号,原先是戈登路巡捕房所在地。

这幢三层建筑建于1909年,坐北朝南,混合结构,红砖外墙,四坡红瓦顶,属英式公共建筑风格。

上海租界始于1845年,逐步形成英、美、法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并成为公共租界,设立了统一的市政机构,叫工部局。法租界为公董局。近代上海人把租界里的警察称为巡捕,警察总署称为总巡捕房。

江宁路有幢三层红砖瓦楼,曾是静安四大巡捕房之一

■江宁路511号红砖楼房外景

公共租界巡捕房初设于1854年7月,后隶属工部局警务处。到1935年,公共租界设中央巡捕房和下辖13个巡捕房。中央巡捕房在福州路、江西路口的10层大厦(今福州路185号),作为各巡捕房的总指挥部。

当时除戈登路巡捕房之外,静安境内另有三处巡捕房,分别是静安寺巡捕房(今愚园路172号)、新闸路巡捕房(今北京西路295号)、成都路巡捕房(今成都北路360号)。

江宁路有幢三层红砖瓦楼,曾是静安四大巡捕房之一

■1943年,在法租界举行的一场消防演习

起先,巡捕一律由西方人充任,称为西捕。由于西方人办案受到语言等方面的限制,不但费时费力,且破案率不高。于是后来改为允许华人充任巡捕,称为华捕。

此后,华捕越雇越多,怕不易控制,自1884年开始“进口”印度籍巡捕,上海人称“红头阿三”。这些印度籍巡捕身高马大,满脸虬须,头缠红巾,脚蹬皮靴,曾是旧上海的街头一景。

江宁路有幢三层红砖瓦楼,曾是静安四大巡捕房之一

■1930年代租界中的印度巡捕

20世纪初,京剧大师盖叫天等人常在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界的洋泾浜畔练功。“洋泾浜”原是黄浦江的支流,后成了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分界河。填浜筑路后,取名为爱多亚路,上海解放后改名为延安东路。

一天,盖叫天练功后沿着洋泾浜畔走回家,边走边练起“打飞腿”,还发出了“啪啪”的响声。一个印度巡捕见状,即以“扰乱治安”为由要抓他去巡捕房。

江宁路有幢三层红砖瓦楼,曾是静安四大巡捕房之一

■盖叫天表演“武松打虎”

面对蛮不讲理的“红头阿三”,年轻气盛的盖叫天飞起一个扫堂腿,冷不防将印度巡捕摔了个狗啃泥。随后盖叫天箭步穿过木桥,到了法租界。公共租界的巡捕不能越界抓人,气得印度巡捕望“浜”兴叹。

江宁路有幢三层红砖瓦楼,曾是静安四大巡捕房之一

■戈登路巡捕房成员合照

上海解放后,江宁路511号曾为培进中学使用,后被更为静安区税务局、静安区副食品公司租赁,1991年6月以上两个单位搬迁后,由静安财贸中专学校使用。现为上海商业会计学校静安分校。江宁路511号,2005年10月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