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筷公勺”成為“餐桌標配”

記者 呂婭莉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引起了人們對很多日常生活“關鍵小節”的反思,很多病毒感染者都是通過聚餐或密切接觸導致感染,感染人群往往是整個家庭、整個家族。圍桌共食、不用公筷,這種就餐方式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給病毒傳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徑。近日,平涼市市場監管局和平涼市文明辦聯合發出通知,倡導全社會使用“公筷公勺”,無疑值得稱道。

筷子,對於中國人而言並不陌生,不僅是一種餐具,還是幾千年文化的載體。中國人自古重視飲食,所以,筷子這一餐具也被賦予了很多含義,其中就包括“公筷”的使用。簡單來說,“公筷”是大家用來夾菜的筷子,放在盤上,大家拿來用,不過不能放到口裡,“公勺”的功用也如出一轍;相對於“公筷公勺”,我們自己吃飯所用的筷子勺子就是私筷私勺。如果不區分公筷私筷,多雙筷子同夾一盤菜,容易導致病菌的傳播。胃癌的始作俑者幽門螺旋桿菌,便是通過吃飯以及唾液傳播的,而99%的胃癌患者的病人,幾乎都攜帶有幽門螺旋桿菌。

使用“公筷公勺”有利於防範和減少用餐時的交叉感染和食源性疾病傳播,為自己為他人築起一道衛生、安全屏障,是促進大眾健康的有效行為。

當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關鍵時期,權威部門和專家也時刻提醒大家注意個人衛生和防護,切斷“口口相傳”的疫情傳播途徑,使用“公筷公勺”刻不容緩。然而從現實來看,“公筷公勺”卻沒有得到社會成員普遍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家庭裡使用“公筷公勺”的更是少之又少,在飯店,“公筷公勺”的使用也是鳳毛麟角,這種現象值得重視和改變。

重視和使用“公筷公勺”,需要媒體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加強此類知識的普及,引導公眾轉變陳舊觀念,使之真正認識到“公筷公勺”的重要性。同時,餐飲服務單位要自覺樹立健康服務理念,為食客配備明顯差異的“公筷公勺”等公用餐飲具,使之成為每張餐桌的“標配”。大型聚餐及農村紅白宴席上當以自助分餐用餐,摒除“一雙筷子吃天下”的舊習,養成分餐、分食的良好習慣。市場監管部門將提供“公筷公勺”列入飯店評級標準,也不失為促進改變的有力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安全、健康、文明用餐習慣當始於家庭。所以,對於成人應當起好表率作用,不僅要注重分餐制,更應養成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並將這種習慣傳承下去。同時,如果在學校里加強這方面的教育,給孩子培養習慣,孩子也會把好的習慣帶到家裡來,如此,文明良好的用餐新風尚將漸成氣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