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報告:中國博士真的太艱難了

【百萬研報庫 微信隨心查】研報機器人:DISPLORE_DG


根據Nature兩年一度對博士生的調查,中國的博士生在完成學位的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包括平衡工作與生活、職業發展、情感等方面。

從許多方面來看,中國博士生的情況是全世界最糟的!

在接受調查的中國學生中,只有55%表示僅對自己的博士經歷感到滿意。

而在其他5630名海外受訪者中,滿意度為72%。


一些受訪者表示,博士學位課程還是獨有其積極性的。

一位學生寫道:與中國社會的其他領域(例如政治和工業)相比,學術體系鼓勵“自由、創造力、探索、接受失敗”。

另一位學生說,中國的學術系統“相對自由,相對公平”。

博士生能夠根據自己興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還有學生認為,讀博是一次“獨立與創新”的機會。


然而,也有人補充,中國博士的學術之路“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Nature報告:中國博士真的太艱難了


多數接受調查的博士生表達出了較負面的看法。

“不要在中國讀博士學位,沒有人會幫助你理解你。”

“這是一所監獄。”

“博士壓力太大了,超出了我的期望。”


因為,中國學術系統內置了許多壓力。

其中包括,大多數機構的研究生必須至少擁有一篇具有一定影響力水平的論文才能獲得博士學位。

每個人都必須有科研生產力,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博士隊伍越來越擁擠。

根據中國教育部的數據,2018年招收了95502名博士研究生,博士生總數達到389518人。

相比之下,2013年招收的博士生不過70000,而2009年的博士招生人數將將62000。

一些學者認為,博士生的供應量超過了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或就業市場所能承受的底線。


因此,專家認為: “學術基礎設施需要改革,減少博士生人數可能會有所幫助。”

調查發現,博士生中普遍存在遺憾和後悔的情緒。

當被問及他們將做些什麼時,有22%的受訪者說他們想要換一個導師,36%的人想要更改研究方向,還有7%的人已經不想追求博士學位。

4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讀博計劃沒有達到預期;在其他國家,這一比例為36%。

另一方面,只有5%的中國博士生表示,他們的博士課程物超所值。而其他國家的博士生對課程的滿意度是中國的兩倍多。


有一位中國的教授說:“許多學生在進入實驗室之前認為科學研究是美麗而浪漫的。當他們真開始進行研究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困難。”


一位知名不具的退學博士生說:“相當多的中國博士生沒有為博士研究做好充分的準備,需要更多的指導,包括職業建議和心理諮詢。”


Nature報告:中國博士真的太艱難了

重點:讀博的情緒壓力

Nature報告:中國博士真的太艱難了


本次調查的重點放在了博士生學習中的情感方面。一名博士生寫道,她想要知道“博士學位將如何影響我的心理健康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她並不是一個特例。

在調查中,來自中國的40%的博士生表示,他們已經出現了讀博所引起的抑鬱或焦慮,並正在苦苦尋求幫助。

而對於中國的學生來說,提供幫助的人可不多。

只有10%的博士認為他們能從自己的家庭獲得幫助;

在其他國家,這一比例為28%。


Nature報告:中國博士真的太艱難了


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博士生相比,中國的學生抱怨學術霸凌的比例要小。

只有15%的學生報告有欺凌行為,而其他地區為22%。

同樣,舉報歧視或騷擾的比例(12%)與其他國家的受訪者的比例(22%)相比也不算多。


博士生的焦慮可以來自很多方面。

一方面,儘管中國學生的時間比其他國家少,但他們對時間的需求卻很多。53%的受訪者表示每週工作40個小時以上,

54%的人同意這樣的說法:“我的大學裡就有了加班文化,包括偶爾工作到深夜。”


在中國,與在其他地方一樣,實驗室中的長時間工作也帶來了相應的後果:

45%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感到不滿意;在其他國家,僅佔38%。


而有些學者認為:“加班是整個中國社會的普遍現象。我很喜歡我的項目,並且總是竭盡全力儘快獲得成果。”


Nature報告:中國博士真的太艱難了

不確定的畢業前景

Nature報告:中國博士真的太艱難了


像其他國家的學生一樣,中國的博士生也擔心畢業後的就業前景。

將近90%的學生將職業不確定性列為他們最關注的五個問題之一

更為樂觀的是,70%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博士工作將“大大”改善他們的工作前景。

儘管學術界的工作競爭非常激烈,但大學研究職位的依然最吸引人。

近70%的受訪者表示,畢業後他們最想待在學術界工作。


Nature報告:中國博士真的太艱難了


然而,一項廣泛的調查發現,2017年有83%的新博士學位成功就業,但就業比例卻比與擁有碩士學位(85%)和學士學位(89%)的人低。


可靠的職業建議可以緩解博士生對未來的擔憂,但是這種建議有事如同紙上談兵。

在中國,將近一半的受訪博士生表示,他們是根據自己的研究做出職業決定的,另有28%的受訪者認為家庭影響力很大,有2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職業決定基於上級領導的建議。

總體而言,有4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不滿意。


調查發現,通常中國的學生很少有時間與他們的導師談論他們的職業發展或其他事情。

大多數人(52%)表示每週與導師一對一的交流低於一小時。

在中國以外,這一百分比是49%。

因為,許多中國的導師沒空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幫助和指導,他們正忙於申請資助和其他業務。


幾名受訪博士抱怨說,他們的實驗室更像是業務運營,而不是科研訓練場。

正如有人所說,“中國的導師權力太大了。許多實驗室都有打卡機,記錄著每個成員到達和離開的時間。與其說是師生關係,不如說是勞務關係。”


不過,導師本身也面臨壓力。

他說:“對導師的效績考核指標主要包括出版物的級別,尤其是來自知名期刊的出版物,有時需要進行大量勞動密集型的實驗。”

“與其他國家的導師相比,中國的導師在行政,實驗室管理,家庭等方面的職責更費時費力。”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意識到他們對團隊有義務。

導師也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生身上,以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


一名北京的科學家說:“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他們的成長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與我見面的頻率。

當然,就像大多數中國教授一樣,我很忙。

但如果他們想與我討論任何事情,我總是有時間,或者可以再找一次。”


Nature報告:中國博士真的太艱難了

中國博士的毅力

Nature報告:中國博士真的太艱難了


儘管面臨這麼多的挑戰和困難,但受訪的博士仍認為他們的學術道路非常值得。

當被問及最值得的讀博原因時,有27%的人認為大學或學術環境是最主要的。

還有人則認為是智力挑戰,有創新的機會以及與聰明有趣的人合作的機會讓他們熱愛讀博。


當被問及是否對攻讀博士學位的決定感到滿意時,有62%的受訪者表示贊同。

遠遠落後於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76%表示滿意的受訪者。


但是,中國學術界還處於起步階段。

1978年只有18名博士生註冊了博士學位課程,但科學在中國發展十分迅速。

隨著經濟的發展,更多的學生將希望留在學術界。


沒有人能為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最重要的是弄清楚我們想要什麼,勇於嘗試,然後嘗試。


讀博,就是艱辛而享受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