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中的“利他”思维。

很多朋友说,能不能把这个“利他”思维说的更透彻一点。

想想也是,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是很难的事情,如果不说透,大家就会简单地把他当鸡汤喝了。

而利他思维,在互联网时代,远非一碗鸡汤那么简单。

于是,我理了理思路,准备在几个方面给大家讲讲“利他”思维的体现和应用。

昨天,算是讲了人力资源的部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

人力资源的利他思维:

不聪明怎么办?-关于企业转型的大讨论,真实案例纪录

今天,我们从商业模式上来分析。

1

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分析:

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商业模式,谁更“利他”?

阿里巴巴和京东是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作为目前中国前两大电商巨头,无时无刻,他们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但早在阿里巴巴成立B2B网站的时候,它的商业模式不被绝大多数人理解。

马云有一段演讲的视频,说到美国去,希望融资200万美金,结果,美国人认为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根本就不是商业模式。拒绝给他投资!

在淘宝和e-bay大战的时候,淘宝宣布再免费三年,eBay回应称“免费不是商业模式”。这直接造成了在中国电商具有先发优势和巨大资金支持的eBay,兵败如山倒!

稍后,崛起的京东,商业模式上类似亚马逊。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家公司的商业模式。

阿里电商部分:


京东电商部分:


商业模式中的“利他”思维。


在阿里的商业模式中,销售产品的环节,是由在阿里巴巴相关平台上,开店的店家。店家可以是个人、公司、机构。

阿里负责,搭建大家卖东西的平台和物流、支付的基础设施,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京东则是从供应商购买产品,然后在自己的平台上销售,赚取产品差价!

通俗的解释就是:阿里是帮在平台上开店的商家,搭建平台,卖东西。

京东是自己卖东西,自己赚钱。因此,它的商业模式最多在阿里的平台上仅仅相当于一家店铺而已。

相较之下,肯定阿里更加“利他”!

这种利他,给阿里带来什么好处呢?

1:产品销售是按照幂律分布的。也就是说,整个平台的产品,有且只有不超过5%,可以卖的非常好。剩下15%左右的,做到中等水平。其余80%,可能仅仅可以给平台销售额带来不到20%的贡献。最后的5%的产品,可能从上架到下架,都没有订单。(二八定律)

从京东的角度来看,由于他必须自己卖产品,所以,京东平台上的产品销售额是符合这个幂律分布的。

他不得不接受大量产品卖不出的情况。同时,必须通过不断的找新产品入驻,获取销售增长点。

后来,有些商家入驻京东平台,但是,京东直销的产品,几乎都是前面5%。它通过不断试错,把可以进入这5%的,变成直销;进不去的,由商家销售。

商业模式中的“利他”思维。


阿里则不同。对于阿里平台来说,每个品类产品处于前5%的,是入驻商家的数目。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产品品类,在阿里的平台上,前5%的销售该品类产品的商家,是做的最好的,可以赚很多钱。每个商家里面售卖的产品,又符合幂律分布规律。

阿里不用做任何有关产品的投入,它只需要控制好每个品类入驻的商家数目就可以了。

所以,当你想开天猫店的时候,会有很多类目是要邀请入驻的。因为,阿里巴巴知道,如果你的品牌不具备影响力,又进入某个大类目中,很难做到前20%,很难叫你赚到钱。所以,还不如提高门槛,叫你不要来。至少不用赔钱。

而入驻阿里平台的每家店铺,就是京东的商业模式了,他们必须去承担这个产品幂律带来的投入。包括,选型产品,找供应商,库存等。


因为这两个平台的商业模式具有如此大的差异,所以,无论如何,京东的销售额在正常的情况下,很难高过阿里。

毕竟,它只是阿里上面的一家店而已。

阿里的利他,不但帮商家销售产品,同时,给自己确立了电商平台的老大地位。江湖老大和老二,差的可绝不仅仅是名次。

而且,这个老大的地位,是非常非常非常难以被撼动的。没听过一家店铺的销售额,可以高过整个商场的。

2:阿里收的“保护费”,使得它具有大量的现金流。阿里是一家现金公司,有钱!

虽然,每家店铺,他只收很少的比例的佣金和管理费用,但是,由于不要做什么投入,收到的每一分钱,就是阿里赚的。

京东,不但要选产品,与供应商进行购买货物的结算,还要给自建物流公司投入资金。因此,它做了这么多年,基本上还是亏损的。

3: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里,阿里巴巴几乎要一家独大。

利他的商业模式,给阿里积累了巨大的平台销售额,虽然负责销售的是平台上的近千万店家,但资金入口,都在支付宝上面。

现在国家要求这部分资金不能使用,要放在托管银行去,但由于资金量巨大,到底利息该怎么算,该算给谁,现在还没有正式的官方说法出来。


商业模式中的“利他”思维。


即便这样,由于销售总额大,稍微提高管理收费比例一点点,阿里就赚的盆满钵满。而对于每个商家来说,感觉不大(除了超级大卖家之外)

同时,阿里有大量的现金,可以进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探索。

蚂蚁金服就是干这个的。

现金多了的好处,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有钱是怎么任性的。马云这几年,买这个公司,买那个公司,风光无限。

而京东要做这些,就没那么容易。

虽然,开始阿里巴巴的利他,看起来傻乎乎的。它自己投资建立电商平台,免费给店家和消费者使用,基本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但,当进入门槛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进入的数量就会激增。

互联网时代,多即不同!!

当大家都习惯使用阿里的平台的时候,特别是消费者。同时,当,千百万商家,带着千百亿的SKU产品,在平台上销售了,阿里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收点“保护费”,实在是理所应当的。

毋庸置疑,阿里的利他行为,才使得大家愿意交这个费用。如果,在阿里巴巴上面开店的没有一个赚钱的,大家不会交钱给他。

现在,阿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更加规范化,想尽一切办法,杜绝假货。

只要做到这点,基本上生存能力就会变得很强!

想做到这个,也绝非难事!


商业模式中的“利他”思维。


2

传统企业的利他行为:

先体验、后买单;先试用,后付钱;促销和折扣;

传统企业为了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以及购买行为,进行了大量的推广试验。其实,这些也是利他行为的体现。

但由于推广行为的成本高企,所以,即使做了很多利他的事情,却因为成本的原因,无法坚持到“消费者有感觉”的那个时刻。

如何找到传统行业低成本的“利他”方式,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消费环境来看,打造高质量产品,是传统企业众多转型思路中的一种。无论消费者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到产品和服务信息,最终购买,他所希望获得的都是优秀的产品质量带来的价值。

在当今环境中,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拓展和降低传统行业的利他成本,成为另外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是这一切的基础。

以前,一个实业型品牌产品,必须通过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和广告费用,以及渠道费用,才能获得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购买力。

因此,在产品成本结构中,用于投入打造优秀产品的资本金,占产品价格的比例往往徘徊在10%左右。

其他的费用,要交给广告商、渠道商。

现在大量的传统行业的做法,是把同样质量的产品,通过互联网营销方式进行推广,将大量的营销费用和渠道费用,省下来,用于1:提高自身产品的利润。2:节省消费者的消费支出。

这就是早期在互联网电商,如淘宝天猫上开店成功的品牌企业的主要利他行为。

但,由于大量的竞争对手都采取同一手段,对消费终端通过,降价、促销、补贴等行为,达到利他的目的,致使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和推广变成资本大战。当资本无以为继的时候,商业模式落实不下去,也变得顺理成章了。


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不管付出多少钱,消费者最后需要的都是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背后体现的消费价值。

因此,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传统行业需要做的不是讨好消费者“喜欢占便宜”的消费心理,而更多的是要投入费用,去打造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销量。


近几年成长起来的优秀品牌,几乎都是走这个套路。

优秀的产品+电商销售平台模式,是最简单的、最低成本的转型之路。

将利他行为,转变为付费消费者极高的满意度和推荐度,降低营销费用,积极地投入产品的研发和改造,调查和满足消费者的当前需求和潜在需求。

这种利他,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商业模式中的“利他”思维。


3

传统企业的利他行为:

除了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合作者的行为,也是重大的突破点;

阿里巴巴利用互联技术,搭建基础设施,完善金融手段,给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品牌商带来了利好,因此,自身也获取了成功。

近几年,在各个行业中,这种有利合作者的方式,逐步盛行起来。

原因是,合作者数量相对消费者数量来说,是少量的。如果因为利他行为产生的单位成本很高,选择有利于合作者的方式,先打造商业模式的办法,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当合作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后,他们会通过积极配合的方式,去帮你一起撼动消费者,留住消费者。最终,使得所有人都在商业行为中获得收获。

在不同的商业模式中,合作者可以是有某种经验或技能的C端(如,领英、uber、MEETUP,在行),也可以是与你公司建立过长期合作的B端(如,垂直领域内的O2O企业,还有在垂直平台上整合的其他合作伙伴的)


在这些商业模式中,敢于利他,后利己的企业,最后,会成为统一江湖的大哥!


因此,设计一个低成本的“利他”的商业模式,成为传统行业转型的首要问题。这个模式要充分利用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低成本运营方案,并建立在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

能够找到这种商业模式,并把他付诸实践的企业,一定可以成为未来的巨头!


商业模式中的“利他”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