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業、農民叫三農,到底三者之間誰是核心?軸心應圍繞誰轉?

都勻貓頭鷹


中國的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增長、農村穩定:

  1、農業問題。這是當今中國最大的經濟問題。主要包括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發展模式和經營方式的選擇問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證城鄉居民和國民經濟對農產品需求的供給問題;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問題;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問題;農業現代化問題;農業的多功能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

  2、農民問題。這是當今中國最大的政治問題。當前農民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農民權益缺失問題,包括土地問題、生產經營權益問題、剩餘農民的轉移就業問題、農民的社會政治權益問題以及農民的組織化問題等。

  3、農村問題。這是當前中國最大的社會問題,實際是農村社會全面發展的問題。主要包括: 農村區域的產業結構問題;農村基礎設施、工業化和城鎮化問題;新型社區建設、鄉村自治模式的選擇問題;農村公共事業建設問題;城鄉統籌、農村社會安定和有序發展問題等。

三農人才對口體系化的建設關係到改革與發展是否順暢,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意義。只有人才向農村柔性地流動,農村才能從本質上動起來,否則將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農村急需黨政領導人才、技術與運作方面的領軍人才、工程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各類海外人才和高層次等等人才。

農村急需高層次、複合型和創新型領導人才,充實黨政領導班子,以加強黨政領導班子建設。重點要提高黨政領導人才的戰略思維能力、決策能力、統籌協調能力、執行能力、創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整合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教育培訓資源,發揮其主渠道作用,實施領導幹部大規模培訓工程。積極推進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幹部交流。鼓勵年輕幹部到鄉鎮企業、私營企業、農業實體、人大機關、鄉鎮街道、對口支援地區鍛鍊,增強依法行政能力,豐富基層實踐經驗。

農村急需技術與運作方面的領軍人才,從產業需要出發,選定一批領軍人才。根據業績、能力及戰略需要,以專業一流、團隊優秀、項目領先為標準,在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中選定一批領軍人才。建立領軍人才信息庫。建立領軍人才政府保障機制,解除領軍人才在配置使用各種社會資源中的束縛,充分發揮領軍人才在產學研聯盟、凝聚團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和政府決策中的參謀諮詢作用,使他們自主創造性的開展三農工作;農村急需工程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各類海外人才和高層次等等人才,在此不一一解釋其重要性和突出的作用。

農村人才對口體系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建立人才與需求方之間的互動合作機制,必須堅持產業為導向,落實文明產業化與農民、農村、農業整合發展戰略,以農民實體經濟成長計劃為主線,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積極創新服務理念、服務形式和服務載體,推動公共資源整合與優化。

農村人才對口體系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形成廣泛整合社會資源和農村資源的互動合作機制;形成推動民實體經濟成長計劃順利開展的互動合作機制;形成促進三農政策法規配套完善的互動合作機制;形成合力解決農民實體經濟困難的互動合作機制;形成共同開展重大農業產業化、農村開發、農民素質提升課題研究的互動合作機制。

農村人才對口體系化建設應採取的措施有:建立農民實體經濟工作交流和協調機構;建立農民實體經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民實體經濟融資服務聯合體;建立農民實體經濟信息化服務平臺;建立農民實體經濟工作宣傳渠道;建立農民實體經濟規範的培養與考評制度。

三農人才對口體系化的建設的作用就是優化農村系統內部的資源配置,加強系統合力;有助於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拓展農村工作平臺;有助於正確應對新形勢和新任務的挑戰,確保農村工作有序開展。






農村自媒體創業者


農業、農村、農民都有一個農字,都是圍繞著這個字來說事!

農業主要是指農業生產,其目的就是為了大家的口食之需!

農村是廣大農民為主體的居住場所,其中也包含了一些與之相關的鄉鎮企業和休閒農業產業。





農民,如果從現實的狀況而言,真正的農民已經有很大一部分被吸入城市及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據統計,目前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為60歲以上的老人,佔農業勞動力的60%以上,農業勞動力的需求缺口仍然較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一些居住在農村,而從事其他產業的人,一些地方農村人口中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數量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農業企業來從事農業生產工作。



我個人也是在農村長大,非常熟悉農村的環境,但是從十年前以來,農村實際居住人口越來越少。近些年回家,幾乎看不到幾個人,所能見到的就是村口還有幾個老人在曬太陽,村裡連一聲狗叫都聽不到。即便是春節,離家近的人,回家貼個春聯,放個炮仗,立馬就回城了,農村的房子長久不住也就沒法再住了。這也反映了一個事實,農民離開農村的情況是非常的普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次遇到村裡的老人,閒聊幾句,老人說的話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以前田裡面苦點糧食吃飽了就高興,後來搞日光溫室種黃瓜辣椒,掙錢蓋房子,房子家家戶戶都蓋好了,孫子又要到城市上學考大學,把家裡的房子關了,到城裡租房子陪讀,錢從哪裡來?還得打工過日子,農村的房子也是擺設了!”想想這就是現實,如果土地的收入不足以支撐一個家庭的開支,誰還會留在農村呢?那麼也只有一些無法離開的人留守農村了,其中仍然以老人居多!



這話又說回來,農民、農村、農業,要圍繞那個為中心轉呢?個人認為:

如果從整個國家的國計民生考慮,自然是要圍繞農業,要滿足大家的最基本的糧食需求,吃飽了才是最基本的,不管是自己生產還是進口!

如果從農民考慮,就是一個錢字,收入是根本,因為農民是沒有固定收入的一個群體,而我們的農民又發生了極大的分化,有從事農業的、有完全脫離農業而具有農民身份的、有亦工亦農的,而留在農村的主體大多是老弱病殘,可以說他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所以無論怎樣而言,增加就業機會,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就現狀而言,多少農民翹首以盼盼著能早早復工,出去打工掙錢,無論出去前景如何,都比待在家裡強!這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農村從現狀而言,只是一個載體,對一些人而言就是一個回憶,對老人而言就是活的自由的空間。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沒有農民的農村還是農村嗎?那麼老人怎麼辦?雖然不少人進入城市、企業就業,但終歸一些人為城市所淘汰,還是回到農村,那麼他們怎麼辦。所以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也是農村即將到來的問題!



所以三農問題,必須以滿足農民就業為首要任務,以提高農業糧食生產,降低糧食安全風險為目標。以養老保障體系建設農村。這裡面看似緊密相連,又相互獨立,每個自成一體,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三者中的任何一個出現問題,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則必然成為其中心!


瓜農之友馬博士


農村農業農民稱之為三農,那麼發展三農以什麼為核心?應該是否圍著這個核心進行發展呢?

核心就是農村的經濟。這個才是核心,很多人都扯七扯八扯到其他不相關的問題上面去。

發展才是硬道理。

對於三農發展,農村的經濟發展,能夠發展起來才是最為重要的。農村經濟提升,農業有價值,農民有收入,這個才是發展的硬道理。

所以面臨農村裡面發展的問題來看,我們確實覺得三農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導思想。只要農村裡面的經濟提高了,那麼農村農業農民三者互相都有一個提高的步伐。

所以我們覺得在農村裡面發展就是硬道理,別管太多的,其他東西幹就完了。

提高農民的經濟是最為主要的。

發展農村,發展經濟發展農業,都是為了提高農村農民的經濟發展。

只有農村裡面的農民經濟發展提高了,才會獲得推動農業的進步,農村的進步,三農的進步。

所以我們覺得農村裡面圍繞著這個核心去公平脫尖才是我們發展的最終目標。

未來的農村裡面,會有更多的農民新農民介入到農業發展裡面去建設農村。

可持續發展。

這些年我們又提出了一個要求,對於農村裡面發展不能夠盲目的想幹就幹,不能夠以破壞為發展的墊腳石。

一定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來發展農村,這樣呢,才讓農村裡面的未來更加有前景,有可視化的未來。

所以農村裡面我們覺得可持續發展才是一個硬道理,發展確實要發展,但是不能夠以破壞農村現有的美好條件來犧牲這些東西作為發展的交換。

所以我們覺得在農村裡面圍繞著整個經濟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三農的發展和壯大。


農人莫小道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農業、農村、農民三者之間,農民是核心,軸心圍繞農村來轉。

1.農民是核心,因為人是根本,農民是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是建設農村,發展農業的主要勞動力,只有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

2.農業是經濟基礎,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民以食為天,只有農業提供足夠的糧食,人民的生活才會安定,生產才能發展,社會才會穩定,才有能力進行新農村的建設。

3.軸心是圍繞農村來轉。發展農業,實現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目的是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積極投身農村的建設,最終目的是實現農村的現代化。也就是,只有農業更強,農民才能更富,農村才能更美,所以是圍繞農村來轉。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江蘇久哥愛生活


農村、農業、農民,三者之間到底誰是核心,軸心應該圍繞誰轉?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從來都是三農並提,第一次聽說要把三農分個誰輕誰重,還要分出個核心來。應該說,三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互相依賴的關係,而不是熟輕熟重的關係。如果硬要分出核心來,那麼,且聽晏子子給大家分析一下。

晏子以為,在三農中,農業是核心,離了農業,就沒有農民,沒有了農民,自然也就沒有了農村。

農業是現在社會分工中最為古老的一個產業。當原始人類走出森林,開始刀耕火種,便誕生了農業。因為有了農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便被稱為了農民。而農民不在流浪,固定在某一個地方從事農業生產,也便有了農村。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村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固定住所,農業是農民在農村固定的收入來源,農民是生活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農民靠農業養活,農村靠農民建設,所以,核心是農業,振興農業才能振興農村,農業農村振興了,農民才能過上好日子。而農民的經濟條件提高了,便會把農村建設的更美麗,把農業做得更輝煌。農民是一種謀生的職業,農業是農民謀生的手段,農村是農民生存和發展的場所。三者就是這麼個關係。

黨和國家非常重視三農問題,認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中央提出,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也就是說,鄉村振興是目的,但鄉村振興靠什麼?無疑是靠農業的持續優質發展。農業持續發展靠什麼?老鄉是農民和農民技術人員的辛苦耕耘,只有堅持農業優先發展,才能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才能讓農民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最終的目的,就是把農村打造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美好家園。

綜上,農村農業和農民是三位一體的,互相依存的關係,沒有了農業,也就無所謂農民,沒有農民,農村也不成為農村。而沒有農民,哪裡又還有什麼農業?農民和農村都依附於農業,而農業又必須依賴居住在農村的農民來從事。就這麼個關係,真的沒有必要分出熟輕熟重。雖然農業是核心,但歸根到底,農業和農村都是為人服務的,農民才是農村和農業的主宰,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最終目的。


齊東晏子


大家好,我是田園新春,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三農的主體是農業、農村、農民,但其核心是農民,只有農民才懂得農業生產,才能圍繞著農業轉。

一、農民:因為農民是人,人的智慧可以改變一切,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民的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又怎麼能去談發展農業改變農村呢?所以國家每年出臺的一號文件都是針對三農。國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來保障民生,為農民辦培訓班讓他們懂得更多的科學種田,科學養殖新技術,為農民改造舊房,讓農民居住的更加舒適,為農民修路,讓農民出行更加方便,等等一系列的民生工程,目的就是讓農民生活更加幸福,讓農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農業。

二、農業: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心思去發展農業,才能讓更多的農民一門心思投入到農業,利用他們所學到的先進技術,把農業做大做強,讓農業獲得更好的收成。

三、農村:農業豐收了農民的生活真正富裕了,他們才能去利用手中的資金,建設好自己的家鄉,美化好自己的鄉村,更好地改變家鄉的面貌,讓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適,更加幸福這就是新農村。

總結:農業、農村、農民統稱為三農,同時三者也是相輔相成的,三者的核心是農民。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田園新春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說到三農,我想人人都很關注,農村是農業的發源地,農業是農民的經濟來源,而農民又是農業,農村的締造者,這三者之間息息相關,而想要運營好三農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要想致富就得先修路,所以首先要完善農村,讓農村轉型為新農村,轉型為新農村就得硬化道路,水,電,住宅,等等得到完善,為致富道路開一扇窗

第二:農村得到完善了,下面就開始讓農民轉型為新型農民、科技農民,改善農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農業知識,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農業的生產、管理得到提高,進行技術的指導和培訓,為走向科技農業邁出第一步

第三:有了這些就可以規模化,產業化,多樣化生產農產品,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力,優化了農產品,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發展了新型農村

這三者都是息息相關,我想農業還是比較核心,因為農業是農民的整個經濟來源,也是致富農民的唯一產業。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壯鄉四弟


農民 農村和農業圍繞農民轉

人是主體也是創造發生體,農民創造收入辛勤勞作產出來沉甸甸糧食的全過程統稱叫農業,在有農業又有吃、住、行的地方叫農村,農民是生活在農村是農村的主體創造者,農業是農民生活生存的主要方式!

  • 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糧食大國,中國也一直以人民為根本出發點,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利息,必須時刻把人民牢記在心中,而在抗戰時期條件刻苦艱難,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但黨還軍隊依然堅持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改革開放到今天國家對於農民的重視和關懷也越來越高!人民當家做主,人是主體!
  • 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終極之年,要徹底解決貧困戶的脫貧工作,政府不斷提高農村尤其是重點貧困區的扶貧工作,對於農民的補助、津貼和農業各項利好政策在不斷的加大,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民生活的幸福感!入鄉返鄉創業提供創業扶持政策主要對象是農民和城市返回的農民,農村居住環境的整改受眾目標也是農民,土地宅基地的確權保障了農民的權利,新農合和新農保是為農民看病養老提供的社會保障!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農民!

離開農民的農村不一定是農村,沒有農民種植、養殖的農業也就不一定是地道的農業!人是一切的根本,農民更是農村、農業的根本!

我是小亮,歡迎大家多交流!!!


三農曉亮


您所寫的三農沒有排對好,所謂三農即:農業、農村、農民,農業是有產業的針對性,農村是鄉村的統稱,農民是職業的屬性,至於你問哪個重要,其實是多此一舉,沒有農民,哪裡有農村,沒有農村,哪裡有農業,換句話說,沒有農業,哪裡還有農村和農民。總之三者相輔相成,缺一都不是三農。


風月紳士


農村、農業、農民是三農,其三者之間是相互並存的,誰也離不開誰,單獨一個分出去是不可能存在的。

農村需要農民和農業來組成一個群落才能成為農村。

農業需要農民來耕種才能產生糧食作物。

農民需要在農村的環境裡有農業的刀耕火種才可稱作農民。

農村問題

農村的環境屹立在大自然的山水田園之間,有高秀挺拔的、低矮而小的山峰;有一望無際的平原,有五光十色的水系,有如萬馬奔騰的丘陵地帶,有綜橫交錯的河流,有茂密的森林,有高大的樹木,有低矮的權木,鮮花野草更是無處不有,飛禽走獸、蝦蟹魚蟲應有盡有,有農民與耕牛的犁田耙地,有成群結隊的雞鴨,有隨處可見的肥豬覓食,有看屋的家狗伏在地上,傍晚時分可見參差不齊的煙窗冒著白煙衝上雲霄,一座一座錯落有致的房子分佈於四周,豬叫聲、狗吠聲和雞啼聲不分白晝與黑夜均能聽到,犁田耙地的吆喝聲不絕於耳,這就是現實的農村現象,流傳幾千年的傳統農耕文化就在這樣的環境生存,而且一代傳一代地保留了下來。

農業問題

農業問題關係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農民的衣食住行都要在農業的收入中來,所以,農業對農民十分重要。

農民是以農業經濟為支柱,如果沒有農業就難以生存,所有的經濟收入都是從農業中來。國家如果沒有農業作為經濟基礎,所有的項目都癱瘓,無法正常運作,沒有食物供應什麼也不是,所以,農業在國民經濟的基礎中所佔的比重最大。

農民問題

農民在農村和農業中的所扮演的角飾是最好不過的洽當,除了農民也就無其他人能完成農村和農業的事。農村的建設和發展需要農民去完成,不管是建房子或修道路和田間的耕作,無論是種植和養殖都是農民來完成這些工作。所以,如果沒有農民在農村紮根安營落戶,農村和農業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

在此,傳道子認為“農業“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內容,軸心就是“農民",而農民要圍繞著農村和農業而轉動才能發揮“三農問題"的優勢,沒有農民"三農問題”就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