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和意境,中西繪畫藝術史上那些不能不說的差異

馬克思曾說過,古希臘的神話和藝術是人類童年時代的美麗的一首詩,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種規範和不可企及的範本。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繪畫就顯得彌足珍貴。而中國明清時期的文人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高峰時期,明清文人畫以它獨有的風采載入了人類文化藝術的史冊。

在繪畫藝術領域,中國明清之際相當於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比較一下明清文人畫與文藝復興古典繪畫,體會一番明清時期中西方藝術文化的精髓所在,感受不同的藝術表達精神,繼承和發展能夠適應新時代的本民族的傳統文化。

寫實和意境,中西繪畫藝術史上那些不能不說的差異


區域文化與社會環境上的差異

明清時期崛起的文人畫派,是中國古典藝術的典型代表,它與同時期的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繪畫共同體現了鮮明的人文內涵。而今天我們要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首先得從背後的時代精神和社會環境出發,因為時代背景是詮釋一種藝術品的最為根源的因素。

  • 明清文人畫誕生的時代因素

在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在富庶的江南地區催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市民階層的壯大及市民審美意識的增強,加上陸王心學的興起,使明清時期民主啟蒙思想開始萌發,這一系列的因素推動了明清社會的大變遷,促使中國開始由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正因為時代的更迭動盪、經濟結構的變革、個人情緒的躁動,推動了明清時期極富獨創精神的文人畫派的產生,比如“不求形似求神似”的徐渭,又或者“以天地造化為師”的董其昌等人都是明清文人畫派的典型代表。

他們突破了傳統的羈絆,注重個性的解放,從宋元的“出世”理念向“入世”思想轉移,增添了世俗的人情味。比如揚州八怪、海派等畫家,直接從民間美術中吸取營養,創新性的以破筆潑墨、草書入畫、構圖清奇等形式形成了獨特的“揚州畫派”,直接影響了中國古代各類美術作品的發展與創新,在中國美術史上掀起了陣陣狂瀾。而在同時期的西方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寫實和意境,中西繪畫藝術史上那些不能不說的差異


  • 西方古典繪畫出現的時代背景

歷經中世紀一千多年的教會禁慾主義的控制之後,人們渴望自由,渴望人性的復甦。與此同時,地中海沿岸優良的港口促進了貿易的發展,資本主義蓬勃興起,資產階級急於尋求新的文化武器去對抗宗教神權,因為新的經濟基礎需要新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為它服務。所以,古希臘曾經輝煌的古典文化重新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加上自然科學的初步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使得人們對現實世界又增添了更多的好奇和了解。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下,歐洲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使人文主義的科學和藝術得到高度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架上繪畫的出現,油畫新材料為美術發展的新旅程奠定了基礎,蘊含人文主義的古典繪畫在此刻誕生。

寫實和意境,中西繪畫藝術史上那些不能不說的差異


對繪畫色彩的理解與運用的差異

色彩是吸引眼球的誘餌,是在繪畫藝術中最具感情化的因素,中西方藝術對色彩的理解和運用。

在文藝復興早期,油畫材料的誕生讓西方古典繪畫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比以前的溼壁畫和蛋清畫而言,油畫具有豐富微妙的色彩層次和溼潤的光澤,這些特性使得文藝復興中大師們能得心應手通過油畫來實現他們心中所要描繪對象的目標。

“色彩配合當時透視學的發現,解剖學的研究,造型技術的進步,雕塑的榜樣,開始關心到真實的血肉之體。——法國著名文藝理論家丹納”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達芬奇,他的繪畫作品就是色彩、造型和透視三者和諧的典範,比如《蒙娜麗莎》,他就運用了“漸隱法”將蒙娜麗莎的人物形象與色彩結合得非常充實豐滿。而威尼斯畫派則感性把握了光與色的流動效果,運用

色彩的對比和虛實的變化,用絢爛的色彩佈滿了整個畫面,營造瞭如鑽石般閃爍的色彩畫卷,表現出極為豐滿的現實主義形象

寫實和意境,中西繪畫藝術史上那些不能不說的差異


而中國古代的繪畫在丹青繪畫階段時,也曾經創造過色彩斑斕的敦煌壁畫,古典繪畫在唐宋之前有著青山綠水等形態,而唐宋時期就從色彩向水墨畫轉換,清淡的水墨寫意成為當時最理想的抒寫情懷的表達方式。中國畫開始講究

“色即是墨,墨即是色”,大大地削弱了水墨對色彩的依賴。明清文人畫推崇“以書入畫”,崇尚禪理,文人士大夫畫家們用水墨的濃、淡、幹、溼與筆法的鉤、皴、點、染,讓水墨畫中的黑白藝術語言發展到了極致。

比如徐渭的《墨葡萄圖》,晶瑩剔透的墨葡萄彷彿是徐渭的化身,從“筆底明珠無處賣,閒置閒拋野藤中”題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徐渭的內心情愫,賦予了筆墨強烈的情感,讓我們感受到強烈的視覺震撼和心靈激盪。明清時期的畫家們運用高超的水墨技法和強烈的筆墨語言將文人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已經達到了無須用色彩來表達情感的境界,通過互相映照的黑白兩色突破了時空的侷限,表現出無垠的空間感。

寫實和意境,中西繪畫藝術史上那些不能不說的差異


東西方審美情趣的差異

在原始文化的初期,全世界的人類走的都是追求形似的道路。而隨著歷史的不斷演化發展,東西方由於不同文化底蘊的積累,在藝術層面逐漸拉開了距離,呈現出不同的審美情趣。

西方的油畫最初是從為宗教服務的工具中產生,其寫實性的特點符合了宗教向人們顯示天國境界的真實存在。而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用他們對認識世界的濃厚興趣,建立了西方古典寫實油畫的審美體系。

文藝復興的哲學內涵是建立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之上的,柏拉圖曾認為“藝術是對自然世界的模仿”,達芬奇也曾提出畫家應該如實的描繪出眼前的景象,這些理論成為了古典繪畫追求形似逼真的文化依據。不僅如此,工業革命爆發將科學精神引入到了藝術領域,畫家能夠在二維平板上創造出模擬的三維空間效果,讓繪畫中出現可感、可觸的真實形象成為了可能。

文藝復興是一個具有濃厚學術氣氛的時代,比如文藝復興三傑、提香等藝術巨匠們創造了一系列美輪美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蒙娜麗莎》、《大衛》、《花神》等,閃爍著理性主義、忠於自然的靈光,表現出文藝復興思想解放的科學精神,成為了西方藝術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

“形似逼真”的藝術追求在此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西方近代現實藝術形態也從此發展起來。

寫實和意境,中西繪畫藝術史上那些不能不說的差異

《花神》


如果說追求“形似逼真”的文藝復興古典油畫是屬於科學之下的繪畫,那明清文人畫就是心靈漫遊的寄託、空靈的詩意繪畫。中國的文房四寶難以實現像西方油畫那種表現客觀逼真的寫實條件,尤其是文人畫是以書入畫,其筆墨韻味如果用於寫實的話,就顯得太過淺薄,也難以達到形似的標準。

而將筆墨趣味用於抒發情感的寫意,能夠充分表現出它的節奏和韻律。

中國繪畫是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審美標準,文人們認為形似只是繪畫的基礎,而技法高超的畫家們都是超然物外的“陽春白雪”階層,他們往往懷才不遇,寄情于山水花鳥,揮筆寫下心中情愫。明清以來抒發文人心中逸氣的寫意花鳥文人畫,成為中國繪畫發展史的一個高峰。明代徐渭的作品樹立起明清時期文人畫創作的豐碑,而清代石濤更是反覆在吟詠“天地渾融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似之。”所以,明清文人畫極力想要達到的是“超然寫意”的境界,注重以形寫神、以神寫意,是以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來表現作者的內心情感。

寫實和意境,中西繪畫藝術史上那些不能不說的差異


明清時期崛起的文人畫,在詩意的想象中體現著卓然不群的東方美,蘊藏著中國藝術的豐富底蘊。客觀來講,明清文人畫中個性的抒發和審美情趣與文藝復興古典繪畫中的人性慾望的滋生相比,他們的性質是不同的。文人畫是作為失意知識分子的情感表現載體,儘管作品中有著批判社會和思想解放的理念,但始終都沒有背離“天人合一”的古典東方美學的範疇。而文藝復興繪畫則是真正體現了人的甦醒,以科學的態度描繪了鮮活的人性,用藝術的力量打破了舊的社會秩序。

比較了一番明清文人畫與文藝復興古典繪畫,我們可以看出兩大文化體系之間的區別。西方藝術較之文人畫而言,文化內涵和精神境界明顯不足,缺乏了獨立的審美價值;而文人畫則過於追求筆墨趣味,卻忽視了原本是我們專長的造型與色彩。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將中華民族的藝術文化發揚光大,必須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營養,才能創造出不失東方文化本質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才能在世界藝壇中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