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裡的野味

藝術史裡的野味


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礎,食物在我們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整個人類的歷史紀錄中,不分文化地域,我們都會看到很多描繪食物的藝術作品。這種現象出現在無數的背景下,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文學,繪畫和馬賽克藝術對宴席和酒會的描述充滿熱情。在埃及金字塔裡也可以找到食物的圖畫。墓室內壁和棺材上的創作,描繪著一切即將上桌的美食,人們相信這些繪畫,擁有神奇的效用,會滋養那些走向來世的人。作為貫穿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再到現代的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食物已經被描繪成一個主題營造、構圖本身或隱喻。無論是為了象徵性的目的,或為了某種美德或價值觀的諷喻,亦或是強調慾望、異國情調以及財富,這些描寫常常被用來指代其他。由於食物與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交織在一起,飲食藝術史也往往與政治、性別、宗教或階級等更大的主題聯繫在一起。


藝術史裡的野味

Jan Davidsz de Heem – Still life with ham, lobster and fruit, circa 1653.


西方藝術中的飲食史


在15世紀,藝術家們從古代文化和自然世界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靈感,開始以宗教和世俗的形象描繪各種靜物。食物是靈感的主要來源,有了這些靜物,畫家們試圖以最真實的視角凍結一個時間點,同時也表現出觀察和描繪色彩形狀和紋理的高超技巧。雖然有些畫布將這場盛宴表現為一種奢侈的享樂,但有些則呼籲人們保持清醒和節制。食物往往帶有象徵意義或賦予繪畫主題某種暗指。代表某些特徵、美德或價值觀,這種飲食象徵主義主要植根於古典文學和異教文化當中。


藝術史裡的野味


Juan Sanchez Cortan – Still Life With Quince, Cabbage, Melon, and Cucumber, 1602-1603, via pinterest.com


靜物畫


到了17世紀,藝術界對科學研究產生了興趣,靜物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流派蓬勃發展,尤其是在荷蘭、意大利和西班牙。作為最受歡迎的題材之一,食物被描繪得非常逼真和細緻。排在最前面的是荷蘭和佛蘭芒大師,他們描繪了豐富而奢華的食物盛宴,如野味、家禽、龍蝦、貝類、奇異的檸檬或珍貴的葡萄。這些昂貴的美味佳餚與特權的生活方式聯繫在一起,這幅畫的主人想讓人認同這種生活方式。然而,這種意象有時也提醒人們奢侈品的短暫性或暴食的危險性。另一方面,維米爾走的路線與同時代的荷蘭藝術家有所不同。在他著名的畫作《擠奶女工》中,他用昂貴的顏料、豐富的色彩和特殊的光線來描繪最常見的食物——牛奶和麵包。這種意象的象徵性力量一直延續到18世紀,即使在那時的荷蘭,風俗畫的流行程度在下降。


食物和現實生活


到19世紀末,藝術家們開始呈現現實生活中的瞬間。他們描繪人們圍繞食物進行社交活動,或者是像農民或是那些謙卑的人吃著簡單的飯菜,比如文森特·梵高在1885年的畫作《吃土豆的人》中這樣的人物。其他現代派畫家,如塞尚,則用靜物畫來提升人們對現代藝術該是什麼樣子的認知。他的靜物畫被視為傳統與現代的混合體——雖然他作品中的水果和蔬菜很容易辨認,但它們看起來卻像是裝飾物。其他一些印象派藝術家描繪了集體晚餐的和諧場景,所有這些都在微妙、精緻和愉悅中,揭示了食物的社會屬性。在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或雷諾阿的《划船派對的午餐》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令人愉快的懶散,食物被作為場景的中心元素呈現出來。


藝術史裡的野味

Vincent van Gogh – The Potato Eaters, 1885


現代藝術中的食物描寫


在20世紀,靜物畫遵循了新達達主義、立體派和抽象表現主義的潮流,變得不那麼形象化。藝術家們變形了線條,將平面並置,去掉景深,重塑了色彩,食物失去了形狀和味道。他們還想思考社會性質的變化,食物成了一個很好的評論主題。愛德華·霍珀(Edward Hopper)1930年的《女孩畫桌》評論了幾個大蕭條時期的問題,如金錢、飢餓、性別和階級。現場有兩位顧客在外面吃飯,這在當時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的,還有一位收銀員和一位女服務員,她們都是在家外面扮演新角色的女性。


藝術史裡的野味


消費主義社會的食物


20世紀中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主義的到來,流行藝術家開始將日常用品引入高雅藝術。通常被視為對消費主義和消費文化的批判,描繪工業化生產食品的圖像成為世界各地當代藝術家的興趣。沃霍爾用32個1962年生產的坎貝爾湯罐,以一種線性、單調的連續性排列來批判一個同質社會的崛起。裡奇斯坦1973年的《水晶碗靜物畫》顯得更加超現實主義,碗裡的水果彷彿是從雜誌或漫畫書上剪下來的,完全是假的且毫無根據。韋恩·希伯德的蛋糕櫃檯畫體現了一種永無止境的繁榮的樂觀精神。拉爾夫·戈林斯這樣的真實感畫家取笑了廣告技巧。他選擇了強烈的光線,並增加了顏色對比,使食物看起來像塑料,完全不自然。


藝術史裡的野味

Left: Roy Lichtenstein – Still Life With Crystal Bowl, via scottzagar.com / Right: Wayne Thiebaud – Cakes, 1963


飲食藝術運動


20世紀60年代,隨著“吃的藝術”這一新運動的興起,食物從畫布上脫穎而出,變成了一種像顏料、鉛筆或紙一樣的材料。食物被用各種方法創造出短暫的藝術。為了突出分享食物的社會內涵,把它的平凡性帶到藝術的高度,藝術家Daniel Spoerri把餐桌上的剩菜放在桌子上,用一種特殊的噴霧劑固定在餐桌上,使之貼在餐布上,並可以在牆面上展示。Jan Sterbak用60磅生牛排製作了一件名為Vanitas的裙子:為白化病厭食症患者設計的肉色裙子,以便在視覺上展現食物和人性。巴西藝術家維克穆尼茲經常從歐洲古典繪畫中借用圖像,用巧克力、魚子醬或意大利麵渲染出來。泰國藝術家Rirkrit Tiravanija用食物的表現力更強。上世紀90年代,他將食品變的更具表演性,他會煮泰國菜,供每一個來到畫廊的人享用。這樣,食物就成了社交的媒介,與會者的飲食和社交活動也就成了藝術品的積極參與元素


藝術史裡的野味

Left: Jana Sterbak – Vanitas, Flesh Dress for An Albino Anorectic, 1987 / Right: Vik Muniz – Action Photo, after Hans Namuth, via vikmuniz.com


食物如生命


食物的多種形式,從創造到收穫或捕獲,到準備,再到消費,都是我們生活中的主導因素。從 Bacon的《肉身形象》(用生動物屍體刺激嗅覺)到卡拉沃克(Kara Walker)這樣的藝術家,她創作了一個糖衣女性雕塑,涉及全球化、帝國主義和奴隸制,食物創造跨文化對話或作為社會評論工具的能力在當代藝術中仍然保持盛行。食物形象在無數的構成解釋中被反覆地再現,毫無疑問,只要藝術和食物存在於世界上,這種狀況就會一直存在。


References:


Hirsch Lent, M. (2016) The Secret Meaning of Food in Art. The Smithsonian

Meahger, J. (2012) Food and Drink in European Painting, 1400-1800.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Gauvreau, D. The Long History of Food in Art. Aaron Art Prints [December 7, 2016]

Hils Orford, E. (2013) Food in the Arts – A Look at Artistic Use of Food Over the Millennia. Decoded Pas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