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中國是全球經濟復甦的可靠要素


疫情後,中國是全球經濟復甦的可靠要素


2月底,就在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即將取得勝利之時,這一流行疾病在日韓、伊朗、東南亞以及部分歐洲國家相繼爆發,為原本已經十分黯淡的全球經濟增長雪上加霜。2月24日,歐美股市均出現了恐慌性下跌,資本嗅到了不詳的氣息。如果在天氣轉暖之前境外疫情仍未獲得有效控制的話,2020年全球經濟的表現很難會好於2019年。

目前,疫情重點打擊到的國家和地區主要位於東亞和東南亞。這裡是全球製造業集中之地。如果說此前中美貿易戰爆發,是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的原因,那麼在這次疫情期間,製造業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地方可以轉移,其產品市場,特別是歐洲,目前也出現了狀況。全球製造業存在被按下暫停鍵的可能,其中ICT產業以及能源、造船、鋼鐵和汽車等產業受到衝擊比較嚴重。服務業中,旅遊和物流受到重創,已經是一個現實的狀態。

在疫情過後如何迅速恢復經濟,現在通用的做法是以寬鬆增加流動性,確保企業不因資金鍊斷裂而倒閉。但在東亞以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中,日韓和新加坡因2019年經濟狀況不佳,寬鬆程度已經很高,可操作的空間有限。過度寬鬆是否會導致本幣貶值,資本外逃或者引發一場區域性的金融危機,這些都會是決策者們的新考量。

在所有變量中,最為可靠的要素,仍舊是中國的經濟復甦。中國製造業全球佔比達到30%,GDP佔全球比例在16%上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全國產業門類齊全,一旦製造業重新開動,產業鏈上下游的供給都會增加,區域和全球貿易也就獲得生機。中國經濟另一特點是,經過了疫情的考驗,部分產業運行模式將會發生新的調整。這場疫情客觀上提升了智能製造和智能服務等領域的需求,正在進行的5G商業化受此影響將會加快,製造、零售和物流等領域的智能化變革會加速提升。正如2003年的非典促進了電商的迅速發展,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使遠程辦公、線上教育、物流配送以及電商零售成為關注熱點——這還不算因為疫情本身帶動的醫療健康領域的變化。這些新的結構調整,將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溢出效應,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當然,這一溢出效應會相當長尾,需要時間來觀察。

3月份將是轉折的關鍵時期。目前中國正在處於逐步復工的狀態,距離全面開工還有一段時間,湖北作為製造業大省和疫情始發地,全面復工要晚於其餘省份。這使3月份經濟整體恢復程度可能不如人們希望的那樣迅速。另外,由於日韓許多產品本身處於產業鏈的終端,如果日韓因疫情而停擺,將牽制他們向中國的訂貨。這可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干擾因素。但無論如何,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只是我們還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一邊努力工作,一邊防止病毒捲土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