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庾信的想象怎么超越现实疆界的?

导语

这一篇我们读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这篇文章里的故国之思,是一种包含文化情感的疼痛。念及故国,伤痛不能自已的情感,在古代其实有个专有名词,叫做黍离之悲。

故国:庾信的想象怎么超越现实疆界的?|《哀江南赋序》

黍是黄米的学名,离就是分离,它是《诗经》的一个篇目,讲的是东周士大夫看到宗庙宫室被毁时的哀伤。

<code>情感模型:故国之思/<code>

文人追忆的故国,其实并非政治或者地理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中国古代的政治版图变化很剧烈,边疆忽大忽小,古人的地理活动范围又窄,所追忆的故国江山到底是哪一片,自己见过没有?较真起来是没准儿的。

追忆中的故国,不是地理上的国土,而是文化范畴里的中国。另外,虽然王朝不断更替,而中华文化却是连续的,所以还可以说:文人们追忆的,是同一个文化中国。

庾信的幸福与哀伤

有句话叫“国家不幸诗家幸”,是说国家的离乱,特别容易激发强烈的情感,写出有力的文字。庾信就是一个亲身经历了这种离乱的人,也就有了《哀江南赋》的沉痛与哀伤。

前半生的庾信,可以说过得相当幸福。

他生活在南朝第三个朝代——梁朝,502年立国,557年覆灭,看上去存续的时间非常短,却是一个相当辉煌的时期,尤其是文化创造力很强。

故国:庾信的想象怎么超越现实疆界的?|《哀江南赋序》

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在位的47年里,国内没有爆发战争,养成了繁荣安逸的时代气质。庾信就是这样时代里的宫廷贵族文人。庾信和他的父亲都是有名的文学家,都在太子的东宫做官,这对文官父子也都受到了皇帝父子的宠爱,享受随意出入宫门的待遇。

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完成了一件文学史上的大事业。他主持编辑的《文选》,收录了从周代到六朝的文章,这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总集,建立了古代文学的基础系统。当时,庾信父子和文学家徐陵父子的文体被称为“徐庾体”,是文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庾信更是南北朝公认的文学明星,只要有新的诗文出手,立刻就会在京城四处传抄。

今天,我们对那种文体的评价比较负面,说它辞藻艳丽造作,写的都是浮糜的宫廷生活。但还原到时代里看,它是有自身逻辑的,这是梁朝皇家的两代人,在四十年的和平里培养出来的一种贵族范儿:宫廷文学的感情必须和宫廷生活一致,需要克制含蓄,不能奔放狂热,也不能是陶渊明那种自由自在;

它的遣词造句必然有严格规矩,内涵要通过隐喻和典故来曲折传达。这些历史和文学背景,对我们后面的内容很重要。可惜,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梁朝的崩溃是突然到来的。548年,被梁武帝收容的北方大将侯景突然叛乱,迅速攻陷了首都建康,把梁武帝饿死在了台城。

故国:庾信的想象怎么超越现实疆界的?|《哀江南赋序》

走在中兴中原道路上的梁朝,在四五个月之间就土崩瓦解了。身为大臣的庾信也有责任,他在奉命守城时,叛军才刚到就带队逃跑了。继位的梁元帝又派他去北方求救,谁知刚到长安,梁元帝就被西魏军队所杀。于是,庾信留在了北方,从此没有回到江南。

其实,经历突然变故的庾信,后半生过得并不差。42岁起他羁留北方,69岁去世,这27年的生活很富贵,官儿甚至比在南方还大。但他的心里很苦的,一直处于伤感和悔恨之中。在那场战乱里,他失去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此的诗文,要比在南方时沉郁肃穆得多。

杜甫非常推崇后半生的庾信,从文学到经历,都有很深的同情,他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怀念故国的疼痛感

在庾信震惊天下的诗赋里,最有代表性的是《哀江南赋》。这一讲我们读的,是它的序言。在文章里,庾信回顾了自己在战乱中的见闻。

故国:庾信的想象怎么超越现实疆界的?|《哀江南赋序》

在那血腥的几个月里,他和皇帝父子、众多的梁朝臣民一起困在围城里,经历了突如其来的恐怖、涂炭。他说自己虽然奉命出使,不过是“窜身荒谷,华阳奔命”,意思是非常狼狈。宫廷文人庾信确实不英勇,但也不掩饰负疚感和羞耻感。他念及故国的疼痛,正是从这里来的。

庾信早期的文字以清新著称,但这时候内在的情感已经转化成了悲怆苍凉。

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最大的障碍是几乎每半句话都会运用一个典故。比如: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第一句是说三国时期的蜀国将领罗宪,在都亭为西蜀灭亡痛哭了三天。这是比喻自己对梁朝的哀悼。第二句的典故是春秋时晋国曾扣押鲁国大夫叔孙昭子,这是比喻他自己滞留北方的经历。第三句是说东汉的傅燮为国守城而死,这是对比自己的怯懦。第四句是说东汉的大臣袁安因为外戚专权,一提起国事就痛哭流涕。这也是他不堪回首的心情。

故国:庾信的想象怎么超越现实疆界的?|《哀江南赋序》

总之,幸好是现在有了搜索引擎,否则,不知道典故出处和庾信的经历,我们根本看不懂文章在说什么。

你也许觉得这么写文章太做作了,都国破家亡了,你还在这里“穷转”什么呢?当年胡适写《文学改良刍议》,也批判文言文的一大弊病就是用典太多。其实,庾信这样密集铺排的用典,在当时就已经不是诗文主流了。但是,我在一开头就告诉你了:他是一个宫廷文学家,这种写法是他融化在性格中、固定在文体中的贵族范儿。

从深层次来说,他继续使用这种文体,也是对南朝的一种思念。那是萧梁宫廷留给他的唯一东西,也是梁朝文化的一个文学结晶。庾信此时的心态是痛苦自卑的,文字的完美是一种惯性,并不妨碍情感的真挚。

比如后面有这么一段,就算我们不知道每句话都暗藏着一个典故,也能感受到他的哀伤。

日暮涂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这写得多漂亮。它的出处是东汉开国大将冯异,他功勋卓著,在诸将争功时,就躲在树下,所以号称“大树将军”。后面的“壮士不还,寒风萧瑟”,你应该听出来了,说的是荆轲。庾信写这两句,也是忏悔自己自己既比不了良将,又不敢做壮士。

故国:庾信的想象怎么超越现实疆界的?|《哀江南赋序》

他在文章中不断追问:孙策以一旅人马奠定基业,项羽用八千子弟宰割天下,南朝的百万军马怎么就像草木一样被摧折了呢?悲叹天意和人事,真是让人凄怆伤怀。

这里还出现了一个IT术语的词源,庾信形容王朝更替是“春秋迭代”,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那个迭代,它来自于古代词汇。

庾信用典的文学手法,细分析的话:也暗藏着创新。

六朝骈体文赋的文字形式非常成熟,但问题在于容易徒有其表。足够熟练之后,前一句写出来,后一句就自动跟上,音节和辞藻虽然工稳对仗,但两句话的意思、典故的含义是一样的,就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差不多。

但庾信使用典故的方式则更像拼图,每一块都不同。他是从每个历史人物事件里截取一个侧面,组合成自己的情感体验。

故国:庾信的想象怎么超越现实疆界的?|《哀江南赋序》

读《哀江南赋序》我们也能感觉到:庾信追忆的故国,有的来自亲历,但更多是在阅读和想象中建立起来的,也就是文化中的山河和历史上的人物。

这正是文化情感的意义所在:它是可以用文化手段创造出来,再由群体互相学习保存下去的情感模式。

讨论

故国之思这个情感主题,最打动你的是哪些诗文,你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它打动的,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