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离间之计秦一战胜赵

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首先是对邻国魏、韩大肆攻伐,夺取土地后,经过精心谋划,开始了对赵国的攻伐。公元前261年秦攻取赵国上党;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龅率军攻打赵国长平。长平是秦军进入赵国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两国对此都十分清楚,因此都派出了主力和精锐。赵国派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拒守长平,无论秦军怎样攻打,就是不肯出战。尽管开始秦军取得了一些小胜,斩杀了几名赵将,夺取了几座城池,但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用离间之计秦一战胜赵


战局的发展引起赵国内部的争论,一方主张求和,一方坚持主战。最后主战派占了上风。赵国派人前往魏国,劝魏王与赵国合纵抗秦。秦国也怕魏国与赵联合,也派人到魏国连横。魏国这时候大耍两面派,表面上答应援赵,实际上是挑动赵国与秦国一战再战,试图待双方元气大伤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操纵关东局势。赵人自以为魏国真会帮助自己,于是下定决心与秦国血战到底。

秦国发誓要拿下长平,在国内征召15岁以上男子从军上前线,摆开与赵国决战到底的阵势。从历史上也可以得到证明,长平之战实际上是秦国与关东诸侯命运的大决战。这年七月,秦军又夺取了赵国的许多土地。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老将军廉颇看秦国锐气日益消耗,战斗力大不如前的时机,便突然发动反击,夺回部分失地,然后选择有利地形坚守不出。秦军数次挑战,廉颇仍坚壁固守,秦军再无前进半尺。战役进入相持阶段,呈胶着状态。时间一久,毕竟对补给线太长的秦军不利。秦王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秦国此时听说赵王对廉颇据守不出十分不满,多次派人到前方督战,而廉颇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持固守。听到这个消息,范雎觉得机会来了。他立即向秦王进献反间之计,派奸细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蜚语,说廉颇害怕秦国,担心失败会毁了自己一世声誉,所以只是坚守不出。还说,秦国人不怕廉颇,只怕饱读兵书的赵奢的儿子赵括。这些奸细还用重金收买赵国大臣,让他们请求赵王派赵括接替廉颇,速战速决。这一招儿果然奏效,赵王在亲秦大臣的煽动下,撤回廉颇,而任命赵括为大将,率兵迎敌赵括的母亲听说了,赶到宫中对赵王说:“赵括的父亲在世时,常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能用于实战,不宜用他为将。”赵王以为赵母惜子,不愿让儿子上前线,所以仍坚持用赵括。赵王中计之后,赵括便来到长平指挥军队,他立即更换将吏,另立规矩,使赵军人心大散。秦人得到这个消息,立即任久经沙场的名将白起为主将,王龅为副将,并严密封锁消息,有泄露者斩首。经过紧锣密鼓的暗中安排,秦军准备一举取胜。赵括改廉颇的坚壁固守战术,尽起全军攻秦。白起诈败,有意让赵括尝到一点甜头,使他的军队取得几次小胜。而自己败退时兵分三路,左右两路布下口袋阵,中路诱敌深人,待赵括军追赶至秦军阵地前,白起又坚壁固守,只等合围形成。赵括完全为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成瓮中之鳖。白起待口袋阵形成后,立即反攻,路军一起出动,将赵军断为两截,绝其粮道。形势急转直下,赵军坚守待援。与此同时,秦国内新军源源不断开到长平参战,将赵军围得水泄不通。可怜赵军被围46天粮草用尽,杀人而食。赵括无奈,领兵强行突围,没有成功,竟被秦军乱箭射死。主将一死,兵败如山倒,40万赵军全部投降。白起怕赵国降兵作乱,也借此威慑诸侯,下令将240名15岁以下的童子军放回赵国,其余全部活埋,成为历史上最残酷的大屠杀。这个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在真正的战场上,一下子就中了敌军“关门捉贼”计,损失40万大军,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用离间之计秦一战胜赵

长平之战,前后历时三年之久,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结東。自此,关东诸侯再也无力抗击秦国了。

【解析】

纵观长平之战的全过程,其根本败因便是赵王听了范雎所散布的流言,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其中决定战役成败的另一个关键人物便是范雎,虽然此中很少提及,但他以离间之计蒙蔽赵王更换主将可以看作是战争的转折点。散布流言表面好像是在为赵国出谋划策,实际上还是在为秦国取胜创造条件,这也就是所说的“计谋不两忠”,计谋的使用只会有利于一方,而又害于另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