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盘瑶与千家峒探析(节选4)


学术论文|盘瑶与千家峒探析(节选4)


[ 摘 要 ] “千家峒”是瑶族中的最大支系——盘瑶的发祥地和“圣地”。“千家峒”的故事在盘瑶中由来已久、广为流传。文章通过剖析千家峒传说的精髓,探讨了千家峒的传说所表现的盘瑶的历史文化情况,认为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是盘瑶四处迁徙、形成今“岭南无山不有瑶”的主要原因,并由此造成了盘瑶长期以来不能形成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千家峒的传说寄托了盘瑶的兴盛梦。


[ 关键词 ] 千家峒传说;盘瑶迁徙;千家峒传说对后世的影响


千家峒盘王雕像


四、对盘瑶后世的影响


千家峒虽然消逝七百余年,但它那繁华的境地,美好、自由的生活情景,在盘瑶后世子孙中代代相传,使之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成为其精神家园、“失落的圣地”,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等方面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思想意识方面更为明显。


(一)“千家峒”成为盘瑶后世子孙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动力


在那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剥削的旧时代,盘瑶人民受尽了苦难,他们终年辛劳,还吃不饱、穿不暖,过着“吃糠咽菜、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瑶人穷来瑶人穷,一日三餐苦菜根;芭蕉叶子当被盖,衣服补了三千层;葛麻藤子作腰带,芋苗叶子作斗篷”〔19〕。在这种悲惨的遭遇下,千家峒这个象征着繁荣、自由、幸福、团结的地方,往往成为他们摆脱苦难,追求幸福生活的寄托、希望和动力以及跟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精神武器。他们时时向往自己祖先生活过的乐园,寻找摆脱压迫、剥削、歧视的出路,念念不忘回到千家峒。请听他们悲壮深沉的歌谣:


一个香炉三斤半

  黄金四两五钱三

今日打碎十二块

  一姓一块山过山

  牛角断作十二节

  一姓一节四边飞

来日子孙人丁旺

  合炉接角再杀回〔20〕


千家峒地形图


(二)“千家峒”成为盘瑶后世子孙反抗反动统治的精神武器


  辛巳年间(1941年)广西大瑶山及其附近的修仁(今属荔浦市)、榴江(今属鹿寨县)、荔浦等县的盘瑶集体回千家峒的运动〔21〕,就是直接受千家峒这个传说影响的结果。


  在旧社会,大瑶山等地的盘瑶人民,长期以来都处在山丁地位,靠租种山主们贫瘠的山地过活,生活极为困苦。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的魔爪开始伸入大瑶山,不久在这些地方建立了保甲制度和村公所,更加重了对盘瑶人民的压迫、剥削;加上山主们的排挤、盘剥和勒索,生活在大瑶山以及附近的修仁、榴江、荔浦等的盘瑶,受不了这种恶劣的处境,为了生存,他们曾经利用各种形式对国民党反动派、山主们进行反抗、斗争、集体回千家峒运动便是其中的一种。


  早在1941年前,这种运动就在榴江县属之热水、冷水一带山区的盘瑶中酝酿着,经过一段时间,又在大瑶山以北的修仁县属的那磨漕、六桂、南流等处和荔浦县的蒲芦一带盘瑶住区逐渐发展和扩大;在这些地方的影响之下,最后这个运动在大瑶山住区迅速展开。1941年农历二月至八月,李七飞(盘瑶)等人,以“拜神”活动之形式,按一定的编制,把四周的盘瑶群众都组织起来,带着梭镖、猎枪、弓箭、刀叉等武器,携带家眷,举族打回千家峒,以便实现他们梦寐以求的、那种自由、平等、团结、幸福的生活。但在农历八月初一的行途中,由于山洪所阻,队伍没能统一起来;同时,因做事不密,走漏了消息,遭到当时驻守在蒙山县和金秀设治局的警备队、民团丁勇的拦截和围追,这一运动最后以被镇压,一些领导人惨遭杀害而告终。


(三)“千家峒”的传说成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广西恭城“千家峒事件”的起因


  由于刚解放不久,瑶族地区贫困落后仍未消除,加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自1954年起,在湘、桂一带不断发生瑶民自发寻找千家峒的事件,而最著名的是1957年春,发生在广西恭城县的震惊湘、桂及整个民族界的瑶民大规模寻找千家峒的事件。


  1956年,广西灌阳县一位赵姓瑶族老人,突然来到恭城县观音区狮塘、水滨一带宣讲:千家峒已经找到了,就在湖南永明(即江永),并鼓动狮塘、水滨的瑶民联合周围县乡的瑶族同胞集体返回千家峒。在时任观音区区长周生隆(瑶族)的组织下,他们很快就联合了灌阳、荔浦、富川、阳朔及湖南江永桃川一带的瑶族(全为盘瑶),在做了充分准备后,于1957年春(农历二月),各地瑶族代表36人汇集于狮塘村出发,经过三天的艰难行走,终于来到了湖南江永县的“八都源”(今大远瑶族乡)。因这里的地形地貌极像传说中的千家峒,于是他们就认定“八都源”就是千家峒。第二天,他们在附近的盘王庙祭祖发誓:一定要搬回千家峒,回到自己的家园。


  这36人回到家乡后,进行了宣传发动,不少的瑶族村子联合起来,到县乡政府要求允许他们搬回千家峒居住。一场大规模的迁回千家峒的民潮即将爆发。时任恭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绍任(瑶族)、副县长邓怀光(瑶族)、观音区区长周生隆及时赶到观音乡,在狮塘村召集了数千瑶族群众,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劝他们不要搬迁,要就地搞好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才使瑶民平静下来。


  然而,因时值反“右”斗争,这个事件被定性为“地方民族主义”和“反革命事件”。周生隆被划为“地方民族主义者”和“现行反革命分子”,被判有期徒刑15年(后自杀);李绍任被开除党籍、留职查看;邓怀光被开除党籍公职,遣返回乡。此案还牵连了县和地区的一大批干部,成为当时广西闻名的一起“地方民族主义”案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冤案才得以平反〔22〕。


学术论文|盘瑶与千家峒探析(节选4)

瑶胞参观千家峒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千家峒十二姓瑶人曾经以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23〕的姿态,出现和活动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舞台上,只是后来由于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歧视,才逼得他们四处迁徙,因而形成今“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和“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并由此造成了他们长期以来不能形成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但是,曾经是盘瑶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千家峒,盘瑶后世子孙至今还赋予它笃厚的感情,对它深深的怀念和向往,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千家峒的传说寄托了盘瑶追求无剥削压迫、自然和谐社会的愿望和兴盛梦。


瑶胞参观千家峒


注释:


①本文为第三稿。探讨的是唐宋至元朝大德九年的“千家峒”,这个“千家峒”消逝至今已714年;文中讲到的“漂洋过海”实为瑶族先民早期自北向南迁徙,由北方经江汉平原过长江和洞庭湖进入湖南的经历;


②中南民族大学宫哲兵教授率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调查考证后认为,湖南省江永县大远瑶族乡(上世纪九十年代改为千家峒瑶族乡)就是千家峒故地;广西瑶族研究会会长、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黄钰(瑶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实地调查考证后也认为,江永县大远瑶族乡就是千家峒故地。1986年5月18日至22日,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系和江永县人民政府联合在江永县召开“瑶族千家峒故地问题座谈会”。来自湖南等7个省、市、自治区研究瑶史的专家、学者共43人,取得一致意见,认定大远瑶族乡就是瑶族千家峒故地。该地位于江永县西北部都庞岭群山连绵的三峰山下,西南相连允山、潇浦镇,东北毗邻道县,北面与灌阳县交界。境内层峦叠嶂、坡陡谷深,东西跨度10多公里,南北横贯20多公里,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该峒东南方,有一天然石洞——穿岩(1964年修大远至江永公路时被炸掉毁),是古代瑶民进出千家峒的唯一通道。1987年10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远瑶族乡改名为千家峒瑶族乡。因境内气候宜人、山川秀美,1999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划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③现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瑶族邓益光家中仍保存有一节牛角,经有关专家考证,此牛角确为千家峒十二节牛角中的倒数第三节;


参考文献:


〔1〕见《元史》卷二十《成宗纪》大德六年正月;

〔2〕摘自《富川黄氏族谱》(2004年10月富川黄氏族谱编纂委

员会编)第31页;

〔3〕见《富川黄氏族谱》(2004年10月富川黄氏族谱编纂委员

会编);

〔4〕见《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茶城人民公社瑶族社会历史调查》

(1963年7月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第2页;

〔5〕见《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新华、狮峡乡瑶族社会历史调查》

(1964年4月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第4页;

〔6〕见《1963年桂北瑶民起义资料》(1963年8月广西少数民

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第35页;

〔7〕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渭标乡、大瑶山瑶族自治县长洞

人民公社瑶族社会历史调查》(1964年12月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第2页;

〔8〕见《广东瑶族社会历史情况》(1963年10月广东少数民族

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第51页;

〔9〕见《广西恭城县三江乡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1963年5

月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第3页;

〔10〕见《瑶族过山榜牒文汇编》(1964年3月广西少数民族社

会历史调查组编);

〔11〕见《广东瑶族社会历史情况》(1963年10月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第57页;

〔12〕同〔10〕;

〔13〕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〇三、广东七《傜僮条》;

〔14〕杨宗銮:《木山瑶族解放前的社会形态》(《玉林师专学报》

1982年第1期第33页);

〔15〕此资料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邓文通提供;

〔16〕此资料由广西民族大学盘星明提供;

〔17〕此资料由广西民族大学黄梅芬提供;

〔18〕见1984年2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

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258页;2012年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金秀瑶族文化丛书《坳瑶》164 页;

〔19〕引自姚舜安、谭秀芳:《浅释瑶族历史民歌----瑶族起义民

歌》;

〔20〕引自《广西民间文学丛刊》1980年第1期第150页;

〔21〕见《广西大瑶山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政治部分(初稿)》

(1958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

〔22〕引自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妇女文字和瑶族千

家峒》(宫哲兵主编)第273-275页;

〔23〕《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286页。


本文作者黄盛全在千家峒门口



黄盛全,男,瑶族,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人。广西瑶学学会会员,广西金秀大瑶山尤绵文化促进会顾问。现为贺州市科技局二级调研员,中共贺州市委委员。贺州市“理论宣讲及理论研究专家库”专家,市委党校和各县区委党校客座教授。广西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五段。



学术论文|盘瑶与千家峒探析(节选4)


学术论文|盘瑶与千家峒探析(节选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