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過秦論》的背後,是一代奇才賈誼的壯志難酬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學習文言文了,晦澀難懂的句子,拗口饒舌的腔調,更要命的是高中時期的文言文都挺長,而且內容還多,每本教材後兩單元都是文言文,讓人學習的很是費勁。不過,也有例外,有一篇文言文卻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對仗工整,而且意境宏偉,氣勢磅礴,也是我高中階段唯一能背下來的文言課文。至今想起來,仍感到耳目一新,這就是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寫的《過秦論》。

千古名篇《過秦論》的背後,是一代奇才賈誼的壯志難酬

過秦論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一共有三篇,我們高中學的是上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該文旨在總結暴秦速亡的歷史教訓,指出秦國變法圖強而得天下,“仁義不施”而不能守天下的結論,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鑑,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在這片政論中,賈誼用以鋪陳和誇大為特點的寫賦的手法來寫議論文,用了大量排比句或對偶句,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筆墨來表達豐富的內容,讓讀者在短短一篇文章中讀出充實豐富的內容,飽滿充沛的情感,又能抓住從秦孝公之興到秦王朝之亡這一敘事主線,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讓讀者不由自主的順著作者的思路往下讀,一氣呵成。


千古名篇《過秦論》的背後,是一代奇才賈誼的壯志難酬

賈誼

賈誼作為當時的世之奇才,幾乎每部作品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不僅行文優美,用語氣盛,而且見解獨到,鞭辟入裡,主要代表作有政論《治安策》、《過秦論》、《論積貯疏》,辭賦代表作《吊屈原賦》、《鵩鳥賦》、《惜誓》、《旱雲賦》等。

賈誼是漢初一個才華橫溢的天縱奇才,其才能前可比管仲樂毅,後可比臥龍鳳雛,一代大儒劉歆說,“漢朝之儒,唯賈生而已”,大文豪蘇軾更是盛讚,“賈生,王佐之才”。

的確,在他21歲時,在這個現在整日沉迷於網遊快手抖音中不能自拔的00後的年齡段,賈誼便經老師的推薦,被漢文帝劉恆召入中央政府,任命為博士,也就是皇帝的智囊,負責出謀劃策。從此,賈誼步入了政治活動的舞臺。

也就在這個時期,是漢代所謂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賈誼以他敏銳的政治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當時,權貴豪門大量兼併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國家稅源減少,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國內分封王與中央集權的矛盾、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漢朝與匈奴之間的民族矛盾都日益加劇,統治者的地位有動搖的危險。

在此背景下,為了調和各種矛盾,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賈誼寫出了《陳政事疏》《論積貯疏》以及我們語文教材中的《過秦論》等著名的政論文,向漢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時弊的政治主張。《過秦論》就是以勸誡的口氣,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敗得失,為漢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鑑。在談到寫作目的時,賈誼說過他之所以要“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其目的是求得“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過秦論》一文總結秦朝興亡的教訓,實為昭漢之過。

然而,這位千古難遇的年輕人活得卻十分悲催,空有滿腹才華而不被重用,本來有能力成為一位偉大的政治改革家,而最終卻以政論家、文學家的身份了卻一生。以至於年紀輕輕便抑鬱而亡,死時年僅三十三歲。

這是為什麼呢?


千古名篇《過秦論》的背後,是一代奇才賈誼的壯志難酬

歷代名人評價

大文豪蘇軾給出的解釋是“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或許大文豪的解釋能說明封建時代一個知識分子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是何其的不容易,既要志向遠大、對時事豁達大度,又要懷抱大才,識時務為俊傑,必要的時候也要隨波逐流。

賈誼進入官場時,正值漢文帝時期,這是西漢開創“文景之治”的有道明君。可以說,賈誼的人生開局還是相當漂亮的,但也印驗了現在經常說的有的演員出道即巔峰的魔咒。

十八歲聞名郡縣,二十出頭便當了史上最年輕的博士,二十二歲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賈誼擔任太中大夫之後,表現優異,漢文帝本想要進一步提拔重用,讓他擔任公卿這樣等級的高官。然而卻引起了一批功勳大臣周勃、陳平、灌嬰等的不滿,於是他們紛紛上書,向文帝進讒言,說他是“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聽到一群功臣都這麼講,文帝便採信了。自此以後,他把賈誼晾在了一邊,不久就將他貶到偏遠的長沙國當太傅去了。自此,賈誼再也沒有回到帝國的政治中心。

看來賈誼後來的不被重用可能和其持才自傲,藐視功臣有關,但丞相周勃、太尉灌嬰等重臣。他們都是追隨劉邦一起打天下立下大功的人,都是開國賢臣,若不是他們後來發動政變,剷除諸呂,漢文帝也當不上皇帝。

賈誼被貶長沙以後,漢文帝也並不是自此對他置之不理。漢文帝因為思念賈誼,經常將他徵召入宮。有一回,兩人在未央宮中祭祀鬼神的宣室會面,文帝因為剛剛進行過祭祀,便向賈誼詢問了下鬼神之事,賈誼便神神叨叨的給他一本正經的說了一通鬼話。居然令文帝大為感嘆:好久不見賈生,以為他早就落伍了。沒想到,我還是差了那麼一丟丟。

可以看出文帝一直沒有改變他對賈誼的欣賞與喜愛。


千古名篇《過秦論》的背後,是一代奇才賈誼的壯志難酬

賈誼故居

探尋賈誼終生不得志的根源,還得回到西漢初年的政治局勢上來。

西漢初年,在剷除諸呂之後,漢王朝內部存在四股政治勢力:皇權、外戚、功臣勢力與諸侯王國。

皇權是漢文帝,功臣勢力指的是周勃、樊噲、灌嬰等一批與劉邦共同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他們擁有較大的政治勢力。諸侯王國,指的是劉邦所分封的各諸侯國。而外戚就是呂后黨羽,就像“紙老虎”,勢立不穩定。

這四股勢力共同支撐著漢初王朝。不過,他們的勢力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文帝初年,由於朝廷剛經歷一次殘酷的剷除諸呂的流血政變,外戚勢力得到徹底清算。但文帝即位之初的皇權是相當薄弱的,原因很簡單,文帝這個皇帝寶座,是周勃、灌嬰等人拿刀殺完政敵後,逼著文帝上位的。剷除諸呂之亂後,周勃、陳平決定擁立寬厚仁慈的劉恆為帝,起初,面對眾大臣派來的使者,劉恆也是戰戰兢兢,生怕這是個圈套,在來長安就位的路上也是嚴陣以待,入城前還如臨大敵般的先派探馬前去偵查情況,可以說,文帝連自身安危都心裡沒底,怎麼敢放心重用賈誼呢。

文帝即位後,打壓軍功階層勢力以加強皇權,成了一件勢在必行的事。為了達到這一點,文帝頒佈詔令讓功臣們返回封國居住,這一計策就出自賈誼的《陳政事疏》。諸侯爵位是劉邦對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功臣分封的,比諸侯王低一等。功臣諸侯有各自的封地,但是,他們平常並不在封地居住,而是都集中住在長安。

文帝讓諸侯之國,政治意義重大。其一可以使這些軍功貴族遠離政治中心,其二能夠有效阻止他們之間的圖謀不軌。當他們都集中居住在長安之中時,互相聯絡密謀非常容易,這是剷除諸呂一事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現在總不能再合謀起來剷除文帝吧。而當他們各自回到封地後,對皇權的威脅就降低很多了。

這個政策,正是出自賈誼之手,史書上說,“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髮之。”賈誼根據異姓諸侯王反叛的歷史教訓和同姓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險,提出了兩個方面的措施:其一曰定禮制,其二曰定地制。定禮制,就是針對諸侯王在禮制上的僭越,強調必須嚴格區分等級,使諸侯王嚴格按人臣之禮行事,從而維護天子的最高威嚴。定地制即“割地定製”,根據“大都強者先反”的歷史教訓,賈誼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針:在原有的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諸侯,從而分散削弱他們的力量。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盡而止”,力量也就愈來愈削弱下去了,這就叫做“割地定製”。因為賈誼迎合了皇帝的治國方針,於是,文帝便在廷議之中提出了任命他為公卿之位的想法。

然而,這一提議卻遭到了周勃、灌嬰等功臣眾口一詞的上書反對。賈誼的一系列治國良策嚴重觸痛了功臣們敏感的神經,他們不好明說,便以其他藉口把槍口一致指向賈誼,攻擊他年少輕狂、貪於權勢等等,其目的並不在人,而在於他所提出的政策。而漢文帝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知道賈誼無法在朝堂立足的根源,出於對賢才的保護,出於為大漢的將來儲備人才,只好讓賈誼遠離爭鬥中心。

千古名篇《過秦論》的背後,是一代奇才賈誼的壯志難酬

蘇軾所說的“才有餘而識不足”應該就是指的賈誼不會權變,在功臣聚集的朝堂卻大談限制功臣專權的政策,對複雜的朝堂鬥爭缺乏洞察力。所以,賈誼的不得重用,根源在於他的主張觸動了龐大的軍功階層的利益,縱然皇帝非常欣賞他,出於政治考慮,也只能把他當做一顆棄子去對待,而賈誼對於這一政治失意也是無法釋懷,以致鬱鬱而終,這也是蘇軾說的“賈生志大而量小”。不過,賈誼還是幸運的,如果不幸遇到漢文帝的冷血兒子當政的話,說不定會落得和晁錯一樣的下場。這是賈誼最大的悲哀之處。

賈誼的悲劇也是封建時代所有勇於改革弊政,敢於開拓創新的知識分子士大夫的悲劇,前有投汨羅江的屈原,後有范仲淹、王安石。中國封建時代的政治改革大多歸於失敗,均源於既得利益集團的嚴重阻撓,然而,改革是社會與時俱進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一切阻擾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團,終將淹沒在歷史的漫漫黃沙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