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公基中那些令人易混淆的历史事件

躲过了数资,躲过了申论,还是没躲过公基里让人头大的绕口历史事件,说到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黄巾起义、黄巢起义,靖康之耻、靖难之役……你大概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七什么乱?八怎么了?

盘点公基中那些令人易混淆的历史事件

其实,这种现象发生的人,并不只有你一个,对于历史上那些容易混淆,名字相近的大事件,就连小编也得先捋一捋才敢说话,作为公基里一个“钉子户”题型的存在,学会如何搞定它才是关键!

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罗列一下那些年出现在考卷上的历史事件吧:

【七国之乱vs八王之乱】

初见这对词你会不自觉的发问:这到底是数学犯了错还是历史背了锅?其实,这两个词并不是发生在同一个朝代,七国和八王也没啥血缘关系,纯属数学上的“互为相反数”关系,其结局也是惊人的相反!

1、七国之乱 关键词:西汉 诸侯国叛乱

西汉初期,诸侯国势力日渐增大。汉景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下诏削弱诸侯王势力。此时,吴王刘濞等七个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在大将周亚夫率领下,汉军三个月内平定叛乱,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2、八王之乱 关键词:西晋 争夺皇权混战

八王之乱是西晋年间,司马氏皇族各王之间为了争夺皇权而爆发的混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八王之乱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之后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可见,历史发生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结局却不是每次都是好的,同学们可以从其历史意义和结果来区别这两个历史事件。

盘点公基中那些令人易混淆的历史事件

【黄巾起义vs黄巢起义】

如果说名字相似是意外,那么两次起义的结局和影响就不得不承认有复制粘贴的功效了:一个导致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一个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黄巾起义 关键词:东汉 农民起义

东汉末期,朝廷腐败,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巨鹿人张角带领贫苦农民起义。起义军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对东汉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也导致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

黄巢起义 关键词:唐末 农民起义

唐朝末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千疮百孔,由此爆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可见起义有风险,“扎堆儿”需谨慎啊!

【靖康之变vs靖难之役】

这两看似很相近的词汇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从内外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前者”外患“后者”内忧“啊!

一个是皇帝被掳走,一个是皇帝被取代,虽然都是“改朝换代”的大事,但毕竟一个是“靖康之耻”一个是“成功逆袭”,还是可以从此处来区别记忆的。

靖康之变 关键词:北宋 金朝 宋徽宗 宋钦宗

靖康之变是指北宋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导致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及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杨康的名字均来源于此。

靖难之役 关键词:明朝 争夺皇权

“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明朝初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战争历时四年,最终燕王朱棣攻陷南京成功逆袭,继位后称明成祖。

【逐鹿之战vs巨鹿之战】

嗯,怎么说呢,一个在上古时期,一个发生在秦末,两场战役都有着历史变化的决定性意义,前者炎黄二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后者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逐鹿有问鼎的意思,巨鹿是个地名,同学们也可以从这里作为本质性的区别点来记忆。

逐鹿之战 关键词:黄帝炎帝 蚩尤

涿鹿之战,发生在大约4600年前的上古时期。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场大战。战争以蚩尤的失败收场,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炎黄二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巨鹿之战 关键词:秦末 项羽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决战,最终项羽凭借几万楚军大败秦军主力。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破釜沉舟的典故即来源于此。

好了,今日份的历史事件就到这里,备考的小伙伴们,可以从历史事件的意义、结局、成败以及表面文字各种方面来区别记忆,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