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沒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魯迅曾經說過:

“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只要抓住這個,就像過去拔住了辮子一樣,綱舉目張,全身都跟著走動。”


這句年代久遠的話,用在今天,還是那麼恰當。


曾經看到一個調查問卷:中國人最喜歡什麼?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高贊回答不是“錢”,而是“面子”。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總有些人,面對生活、感情、事業時,不願追尋實質的舒適、幸福、成功,只抱著不值一文的面子不放。


“死要面子,活受罪”,這“罪”受得值得嗎?


越沒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越沒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有一種狹隘認知

叫“面子就是一切”


《冰點週刊》曾報道過一個名校學生喝酒致死的事故。


大一學生王耀棟跟同學去酒吧消費,這裡的規定是,如果能在3分鐘之內喝下6杯300毫升的雞尾酒,那麼500元以內的消費就可以免單。


在同學的擊掌鼓勵,以及周圍一波蓋過一波的“加油”聲中,他在舞臺中央一口氣喝下了5杯酒。


隨後,他走下臺階,乾嘔了幾聲,並擺了擺手,以示“到此為止”。


但周圍的叫好聲更大了,還有不少人打開手機,準備拍攝這見證奇蹟的“輝煌一刻”。


隨後,他喝下了第6杯。


然而,以為勝利在握的他,身體卻開始不聽使喚,腳莫名晃動,然後頭一歪,重重地倒了下去,再也沒有醒來。


其實,這種認為“他人的看法等於自己的臉面”的故事,早就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裡出現過。


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了在舞會上得到他人的注意和稱讚,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


她在舞會上大放光彩,但隨後卻愁雲密佈,因為項鍊弄丟了。


她借錢買了新項鍊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


最後,她才知道,原來朋友借給她的項鍊是假的。


現實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和事?


簡單來說,在他們的認知裡,“面子”就是一切,排在首要地位,其他的,比如健康、自由、尊嚴等等,都是次要的。


因為別人在應酬場的一句“好厲害”,TA隱匿起自己的缺點,知難而上;


因為想要來一次“物質攀比”,TA升級自己的消費層次,營造出“你有我也有”的虛假繁榮。


可悲可嘆。


正如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所說:

“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越沒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越沒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有一種殘酷現實,是“你有多少分量,別人才會賣你多少面子”


黃渤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一個朋友的故事。


當年,兩人都在酒吧駐唱。


這個朋友很努力,但唱得很差。


按照規定,一晚上要唱四首歌,但他經常是還在唱第一首歌時,就被臺下的觀眾喝倒彩:下去吧,下去吧。


一邊唱,一邊被人轟,這個場面,非常尷尬。


但又不能當場撂挑子不幹。


因為作為歌手,既要完成演唱量,又要滿足消費者的一切要求。


所以,這個朋友的處理就是,唱完後走下臺,然後緊跟著又走上臺,深深地一鞠躬說:

“我下去了,再重新上來了,現在,給大家唱一首《喜歡我的人都好運》。”


臺下的觀眾,都被他打動了,笑得稀里嘩啦的。


就這樣,他完成了剩下三首歌的演唱。


當晚的氣氛非常好,他的收入也很不錯。


黃渤的這個朋友,因為業務水平不夠好,差點把演出搞砸。


好在他足夠機智,心理素質也很強大,所以能“化險為夷”。


現實就是這樣,你是什麼“成色”,別人就是什麼“臉色”。


蘇東坡也曾因為“成色”遭遇“臉色”。


他外出遊玩,走累了到寺廟休息。


廟裡的接待人員見他衣著簡樸,便冷淡地說:“坐”,並隨手拿起一杯茶,說:“茶”。


蘇東坡坐下來,邊喝邊和接待人員交談,接待人員發現,這人有點才學。


為表尊重,他把蘇東坡引至廂房之中,畢恭畢敬地說:“請坐”,並向底下的人吩咐道:“上茶”。


兩人接著聊。


最後,他才得知,原來眼前之人,是鼎鼎大名的蘇東坡。


尷尬之下,他連忙作揖,並邀請蘇東坡進入一間靜雅的客廳中,“請上座”,接著又吩咐道:“上好茶”。


從被隨意對待,到被奉如上賓,蘇東坡以自身才學得到了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


這個世界,從來沒人靠炫耀和標榜贏取認可,你有多少分量,別人才會給你多少面子。


越沒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越沒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有一種可怕後果,是“你想拼命保住面子,結果卻把裡子都輸了”


人們為什麼會愛面子?


在我看來,一切的攀比、炫耀、攀附行為,其本質,還是源於自己內心的自卑。


我一個朋友的同學,曾兩次被人“打臉”。


一次是在和一個資深作者合作了幾篇稿子之後,她寫了一篇文章;


盡數描摹兩人之間的一些“親暱”細節,坦言和XX大咖是閨蜜,熟悉到可以隨時通電話、聊微信的地步。


不料該大神在圈子裡擁護者非常多,有粉絲出於對TA名聲的愛護,向TA驗證此事真偽。


大神當然是否認了。


另外一次是合影事件。


她頻繁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自己和項目負責人的互動照片,以示交情匪淺。


但很快有人實名留言:


互動只是工作需要,並不代表什麼。


這個人身上有好幾個標籤,但暫時都沒什麼太好的成績。


做新媒體的自由撰稿人,思維還是停留在傳統紙媒時代,選題策劃、語言風格,都不能通過市場的檢驗;


在公司上班,經手的項目,要麼出不了結果,要麼中途被投訴到更換對接人員。


自身不夠硬,沒有實力做支撐,難怪她想要附會別人來凸顯自己,也難怪,別人絲毫不給面子,讓她失了裡子。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

“中國是個熟人社會,這種面子不僅是可以看的,也是可以用的,是人的資源和身份。


就像一個漣漪一樣,一圈一圈的盪漾開來。


這或許是中國人愛面子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像朋友的同學這樣,沒有內在實力背書,只有依附於平臺或他人強撐出來的面子,有幾個人願意買賬呢?


越沒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越沒出息的人,越“死要面子”

真正強大的人,從不在乎面子


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說過,面子是統治中國的“三女神”之一。


“好面子”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這個行為反映的是人們對於“感情”和“尊重”的需要。


丟了面子,就意味著自己被否定,有了面子,就好像榮耀加身。


但其實,真正強大的人,從不在乎面子。


王健林創業初期,為了見一個人,把車停在那人門口,一等就是十天半個月;


馬雲為了推銷黃頁,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找客戶,但大部分人連門都不給開。


當年的他們,弱小、無助,唯一能做的,就是放下“面子”,去死磕到底。


所以後來,王健林有“一個億是小目標”的霸氣,馬雲有和王菲合唱的豪氣。


法國作家尤瑟納爾說過:“世界上最骯髒的,莫過於自尊心。”


李嘉誠曾有一段至理名言:

“當你放下面子賺錢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懂事了。


當你用錢賺回面子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成功了。


當你用面子可以賺錢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是人物了。


當你還停留在那裡喝酒、吹牛,啥也不懂還裝懂,只愛所謂的面子的時候,說明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就像電影《霸王別姬》中說的那樣:“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當你能坦然地,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不攀比不炫耀不依附;


只向內索求,變得自信又強大,自然就能賺得裡子,還能讓別人主動奉上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