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文|北暮

自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爆发以后,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开始分崩离析,延绵近百年。西晋于公元280年重整河山,统一天下。然而仅十余年光景,这个动荡不堪的国家又爆发了长达16年的皇族内部战争——八王之乱,西晋政权陷入了更大的混乱。

皇族政治制度在西晋建立的初期成功安定了局面,让司马氏站稳了脚跟。可是短短十几年,皇族政治制度就宣告破裂,西晋陷入了动荡之中。皇族政治制度作为司马氏的护命符,本可以保护司马氏,为何却没能坚持到最后呢?

皇族政治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及司马氏的野心

东汉末年时期,朝廷腐败,官宦横行,农民赋税严重,苦不堪言,再加上连年的灾害,让百姓更没有活路,也因此爆发了黄巾之乱。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在平定黄巾之乱时,有一人崛起,此人便是董卓。董卓虽然稳定了当时的局面,但是他很有野心,不甘心只做一个臣子,于是他挟持住了当时的皇帝,专断朝政,威慑天下,这才有了后来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最后,董卓在王允的设计之下被吕布杀死。董卓死后,原以为可以摆脱魔爪的汉献帝趁机东逃,结果中途又被曹操迎回了许昌,改元建安。

此时的汉献帝可谓是刚逃虎口,又入狼窝,曹操表面上对汉献帝忠心耿耿,背地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借此击败了许多竞争对手,这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被誉为名门之后的袁绍。曹操凭借这一计策稳定住了北方,掌握了大片疆土,无奈最后败给了孙刘联军,至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在曹操发家时期,隐藏着这么一个人,此人便是司马懿。司马懿跟随曹操之时,曹操了解他的才能,但也对其心存忌惮,一直不敢委以重任,所以在曹操时期,司马懿一直被边缘化。

曹操于公元220年病逝以后,其子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不久以后刘备孙权相继称帝,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而司马懿在曹丕当上皇帝后,仍然没有掌握足够的权力,他真正开始发迹是在曹丕死后。曹丕临死之前,任命了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可以说,曹魏集团经历了曹操和曹丕两代以后,仍然没有拿司马懿当自己人。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在这个时期,曹魏集团真正的敌人是西边的蜀汉势力,而西边则是由当时的曹真防守。曹真死后,司马懿被调到西边做防务工作。司马懿在此期间颇有建树,逐渐掌握了兵权。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司马懿登上政治舞台以后,又因为平定辽东有功,成为了当时曹魏集团的第一功臣,一时风光无限。后来,曹丕的儿子曹叡去世之时,将他的孩子曹芳托付给了司马懿。

其实,曹魏集团即使经历了三代,仍然没有真正的相信司马懿。可曹叡觉得自己死后,朝廷上下并没有几个靠得住的人,他没有办法,只能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司马懿,但是他打心底里仍然不相信司马懿这个人,于是安排曹爽借此平衡二人之间的关系,等待曹芳长大。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司马懿在此期间隐忍数十年,最终借着高平陵事变除掉了盛极一时的曹爽,夺取了曹魏的政权。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杀掉曹爽,夺取政权,其实有很多朝中大臣的功劳。在当时,朝中上下,其实有很多外姓大臣,这些大臣早已经看不惯曹爽的专横跋扈了,于是借着司马懿之手除掉了曹爽,曹爽虽然死了,这些外姓大臣也不想让司马懿掌握政权,以至于发生了淮南三叛,此时的司马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实,司马懿夺取政权以后,是有心称帝的,奈何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朝中上下仍然有很多反对他的声音。再加上淮南地区针对司马氏一族的叛变,让司马懿称帝的野望无期限搁置。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后来司马懿病死,司马师掌握了政权。但是司马师也并没有真正的称帝,他上位之后一直在不断的平定叛乱。最后把位置传给了司马昭,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掌握政权后还是没有称帝,一直不断的在做着准备工作,最后称帝的这项任务只能交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来完成了。

公元263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废除了魏元帝,建立了晋朝。随后,司马炎又发动了晋灭吴之战,孙吴灭亡,三国时期就此结束。可以说,到了此时,司马氏一族历经祖孙三代,蚕食曹魏的野心才真正完成。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在此期间,司马氏从寒门到真正的掌握国家政权,历经了以下三个阶段

司马懿——忍辱负重,走上政治舞台;

司马师、司马昭——平定叛乱,提升家族在朝廷中的话语权;

司马炎——夺取政权,建立真正属于司马氏的朝代

皇族政治制度——乱局中司马氏的护命符

西晋建国之初,国家使用什么样的政体形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晋武帝司马炎最终选择的是“皇族政治制度”。

“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又诏诸王皆得自选国中长吏。”(《资治通鉴》)

什么是皇族政治制度呢?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所谓皇族政治制度,是指以家天下为特征,中国封建社会中,某一家族不仅掌握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而且凭借着血缘关系,从中央到地方,让皇族成员全面参与到政权之中。

古代国家政体的抉择

皇族政治制度并不是西晋首创。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国以后,丞相卫绾就曾提出采用分封制的国家政体。但是李斯反对,他认为周朝正是因为采用了分封制的政体,这才导致国家覆灭。于是乎,秦朝最后采用的政体是一种新创的政治形势——中央集权制。可这种中央集权制只持续了短短14年,秦国大厦就崩塌了。

西汉初年,政体形式的抉择也成为了汉王朝的核心问题。而汉武帝选择的是和秦朝不同的道路——皇族政治制度。

晋武帝司马炎的思考

思考一:什么样的政体才能长久?

按理说,在古代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在决定国家政体形式时都会总结前朝覆灭的原因,尽可能避免和前朝使用相同的政体形式。但是,西晋建国之初,还是采取了皇族政治制度,这又是为何呢?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西晋初年,大臣们为了防止汉魏天下大乱,分裂割据的局面再现,对于国家政体的选择议论纷纷,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三条路:

1.分封制

2.中央集权制

3.皇族政治制度

分封制首先就被pass掉,原因是:周王室使用分封制时,虽然国家安稳了下来,但是周天子本身的权力被大大的削弱,长此以往只会温水煮青蛙,断送了司马氏祖孙三代获得的政权。

再看中央集权制,虽然加强了皇权,但是秦朝只持续了短短14年就已覆灭,因此也不在司马氏考虑的范围之内。所以最后只剩下了皇族政治制度这一条路可走。

“光武绍起,虽封树子弟,而不建成国之制,祚亦不起。魏氏承之,圈闭亲戚,幽囚子弟,是以神器速倾,天命移在陛下。”(《晋书·刘颂传》)

思考二:什么样的政体才能将皇权把握在司马氏手中?

在本文开头,咱们介绍了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的过程。这其中历尽艰辛,经历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以及司马炎祖孙三代,这才取得了成功。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司马氏一族在夺取政权时,为了获得当时外姓大臣的支持,势必将自己手中的一部分权力分给了他们,这就造成了权力的分散,再加上西晋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因此在西晋初年形成了门阀氏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间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竿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全晋文》)

晋武帝司马炎不甘心异姓大臣世代控制政权,于是采用皇族政治制度,这样既可以使司马氏一族与异姓大臣共享政权,又能够限制异姓大臣权力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防止同姓氏族一家独大的局面。

思考三:如何保证司马氏一族皇位永固?

司马炎在这里采用了两个办法:

1.拉拢异姓大臣,扩大自己的统治阵营。

2.分封司马氏一族,建立诸侯王国,让皇族子弟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司马炎的这两个办法,很好的控制了皇族和外姓大臣,而他自己则利用君主集权在这两股势力中调节制衡,以此来达到稳定西晋政权的目的。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所以说,在西晋初年,外姓大臣和皇族势力对峙,构成了西晋政治的基本格局,再加上东吴未灭,外敌当前,所以西晋之初形成了短暂的和平局面。

此后,对于外姓大臣每一次的人事调动,都为司马炎赢得了门阀氏族阶级的支持,也为后来灭掉东吴打下了基础。但是晋武帝司马炎从来没有放弃对门阀氏族的防范,在外姓大臣地位提高或者官职晋升之时,他都会将皇族势力参杂其中,从而保持整个西晋权力局面的平衡。

皇族政治制度的覆灭

武帝颓废——皇族政治制度覆灭的导火索

皇族政治制度在西晋初年,甚至到平吴以前都很好的稳定住了西晋的政治局面。然而西晋可以说是“成也司马炎,败也司马炎”。

平定东吴以后,西晋政治局面发生了变化。晋武帝司马炎开始骄奢淫逸,不再关心朝政。而他所制造的外姓大臣和皇族势力的平衡也逐渐消失。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平吴之后,天下又安,遂怠于政术,耽于进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旧臣不得专任,彝章紊废。请渴行矣。”(《晋书·武帝纪》)

外姓大臣失权——为皇族政治制度覆灭加一把火

平吴战争以后,司马炎试图通过重文轻武以及剥夺兵权的方法,来消除大臣们对于皇权统治的潜在威胁,以此达到专制集权和个人享乐的目的。

他以“天下大安”为由,削减了外姓大臣的州郡兵权。但是单方面的削减外姓大臣的兵权就会打破平衡的局面。于是,司马炎想到了一个办法:提高外姓大臣的权力。理由是他们在平定东吴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司马炎想要通过这种一减一增的方法来继续制衡,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外姓大臣中的几位领导者先后自然死亡,致使外姓大臣退出最高政治舞台。外姓大臣和皇族势力共掌军权,共同执政的平衡局面被打破,从而引起了外姓大臣的不满和反抗。

武帝驾崩——皇族政治制度危矣

晋武帝司马炎也意识到了平衡被打破,他开始着手解决皇族势力和外姓大臣之间的矛盾,然而恰恰此时“武帝疾廖”,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始安排托孤的后事。于是司马炎在死前做了三件事:

1.将年幼的太子托付给皇后杨氏之父杨骏,让他作为太子的辅佐之臣。

2.将朝廷禁卫军权交给外姓大臣王佑,使他成为制约杨俊的力量。

3.将兵权交给太子的一干兄弟。

做完这三件事以后,晋武帝司马炎撒手归西。然而晋武帝创造的看似平衡的局面,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西晋的政治残局全部留给后继者收拾,然而晋惠帝司马衷无能,根本没有办法收拾烂摊子。所以,晋武帝刚死,朝中权力斗争就立刻尖锐了起来,各股势力纷纷对峙,局势瞬间剑拔弩张。此时朝中势力分为三股:

1.辅佐大臣、外戚杨骏

2.皇族势力

3.皇后贾南风

这三股势力都想成为皇帝的代言人和军权的执掌者,他们相互对峙,想要致其他二者死地。最后,皇后贾南风利用皇族势力除掉了杨骏,但她自己也被皇族势力废为庶人,死在了金墉城。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晋武帝死后,朝中三方势力的对峙,最后以皇族取得胜利结束。可皇位只有一个,皇族势力围绕着谁掌握君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博弈,博弈的方法只有一个——战争。八王之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同样,皇族政治制度也因此不复存在。

皇族政治制度覆灭的原因

一、晋武帝安于享乐

在灭吴战争后,晋武帝安于享乐,不理朝政。作为皇族势力和外姓大臣制衡者的司马炎,稍有松懈就会导致权力失衡,而一旦失衡,势必会使皇族政治制度所确立的安稳局面被打破。因此来看,晋武帝灭吴战争之后的贪图享乐,是皇族政治制度覆灭的导火索。

二、外姓大臣失权

虽然司马炎不断在试图平衡外姓大臣和皇族之间的权力,然而计划终归是赶不上变化,一系列外姓大臣的自然死亡,也让皇族势力和外姓大臣之间的矛盾变得异常尖锐,这就为后来皇族政治制度覆灭埋下了祸根。

三、晋武帝死亡,皇族势力和外姓大臣中间缺乏制衡者

对于西晋来说,采用皇族政治制度这一政体,势必需要一个很好的制衡者来从中平衡。很显然,司马炎是一个优秀的帝王,他在最初的十年,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然而司马炎死后,他的继承者司马衷并不能像他老爹一样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因此,晋武帝一死,朝廷中的矛盾必然爆发。而矛盾爆发后,各势力必将大洗牌。那么皇族政治制度所开创的安稳局面,自然不复存在,皇族政治制度也会一同覆灭。

暮有话说

一方面,西晋初年采用皇族政治制度,有利于司马氏迅速控制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以及军事大权,从而保障皇权统治的稳定。

另一方面,皇族政治制度也造就了一个在统治集团中相对独立的藩王势力阶层。这个阶层的权力运行过程完全是在重复汉代“七国之乱”的故事。

西晋皇族政治制度:本是司马氏的护命符,为何没能坚持到最后?

因此来看,在西晋统治的延续中,恰逢弱帝当政和后党、外戚干政,这才导致了晋惠帝时期西晋皇族政治制度不能控制各势力的发展,只能从八王之乱开始走向解体。

对于本文,你是怎么看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