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丑后”与“八王之乱”——门阀制度的历史宿命

说到魏晋时期,你能想到什么?竹林七贤、书圣王羲之、还有那个“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司马衷?“魏晋风流”只是文人们的幻想!连年战乱与门阀制度,让普通人的生活如同地狱。如果世界上真的能穿越,我们恐怕在这部剧里活不过一集。

铁腕“丑后”与“八王之乱”——门阀制度的历史宿命

门阀制度发轫于东汉初期,至汉末,河北袁绍即以“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成为讨董卓联盟的盟主。这显示门第出身成为政治人物重要的政治资本。门阀政治的确立则是在东晋,并衰落于南朝初期。后延续至隋唐,到科举制度的确立才使门阀制度彻底瓦解。

东汉末年,一代枭雄曹操经过东征西讨逐渐掌权。由于其出身宦官家庭,被当时的世家大族多有歧视。所以曹操在政治上一方面安抚门阀世族(也称士族),一方面又限制他们的发展。

铁腕“丑后”与“八王之乱”——门阀制度的历史宿命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建立者曹操像

司马炎代魏自立后,于公元280年灭孙吴统一全国。在曹魏时期,曹操尚能弹压世族,任用贤能、唯才是举。到了西晋建立时,已经到了非世族出身不能做大官的地步。

司马炎深知这些世家大族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另一个曹操式的人物。基于这个原因,司马炎在公元290年,西晋政权刚刚建立时就分封了二十多个同姓王。之后又通过给同姓王任命为都督诸军事或者州刺史的职务,使他们即获得了军事权又获得行政权。


铁腕“丑后”与“八王之乱”——门阀制度的历史宿命

历代帝王图——司马炎


晋武帝赋予了宗室诸王过大的政治、军事权力,允许宗室诸王出镇和参政,这就撩拨了宗室诸王的政治野心,为诸王发动争权战争创造了客观条件。西晋王室的宫廷斗争,以及随后的“八王之乱”给西晋的迅速衰落及门阀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契机。


宫廷内乱,藩王入朝。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晋惠帝司马衷继位。晋武帝英明一世也曾想换了这个傻儿子,只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同样有名的强悍儿媳妇——贾南风。贾南风是贾充之女,贾充又是西晋开国元勋,世为著姓!贾南风在司马衷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嫁给了他,这是一桩典型的政治婚姻。无论是在野史、小说还是正史如《晋书》《资治通鉴》中,贾南风的形象都是“丑而善妒、淫亵非常”。


铁腕“丑后”与“八王之乱”——门阀制度的历史宿命

石榴姐对不住啦!

司马炎还在时,得知贾南风残害太子的有孕妃嫔,至其流产,本来要将其废除,囚于金墉城。但包括皇后在内的诸多贵族和大臣为了保住贾南风太子妃的地位四处奔走。同时也是在贾南风的安排下,司马衷顺利通过了司马炎的考核,巩固了太子位置。由此可见,贾氏作为世家大族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贾南风也绝非善类。

《晋书》: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泰始八年二月辛卯,册拜太子妃。妒忌多权诈,太子畏而惑之,嫔御罕有进幸者。


铁腕“丑后”与“八王之乱”——门阀制度的历史宿命

“何不食肉糜”


司马衷继位后,贾南风急于参政,受到太后及杨骏的阻挠。次年,贾南风联络司马氏藩王司马亮(汝南王)和司马玮(楚王),以入朝辅政为条件联合除掉杨氏外戚。司马玮同意入朝之机,遂联合东安公司马繇消灭了杨峻及其党羽。进而废皇太后杨氏为庶人,将其囚禁于金墉城,并加害。

铁腕“丑后”与“八王之乱”——门阀制度的历史宿命

金墉城——西晋王室专用监狱

在这次宫廷政变中,贾后引入藩王势力,直接引燃了“八王之乱”的导火索,从此灾难接踵而至。


野心膨胀,诸王争权。

诛杀外戚杨氏集团后,贾南风带领贾氏外戚及司马氏藩王一同干预国事。此时,因贾南风愈来愈暴戾,先是利用司马亮将司马繇流放到带方郡。后又利用司马玮杀死司马亮。然后又将司马玮杀死。公元299年,贾南风废除太子司马遹,将其囚禁在金墉城并加害。次年,司马伦(赵王)等人发动政变,以为太子报仇为名义废黜贾后,并将其囚禁于“皇家监狱”金墉城中,赐饮金屑酒杀害。


铁腕“丑后”与“八王之乱”——门阀制度的历史宿命

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

在此后的七年里,西晋政坛变幻莫测,血腥诡谲。先是司马伦(赵王)废惠帝自立称帝,三王(司马冏、司马颙、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兵败,死于金墉城。司马冏掌权。司马颙再次兴兵,不过这次讨伐的对象换成了司马冏。司马冏兵败被杀,司马乂(长沙王)掌权。司马颙第三次兴兵与司马颖军二十余万讨伐司马乂,双方激战数月,各自撤军。司马越(东海王)乘发动政变,捕获司马乂,将其交给了司马顒,遂被杀。

司马越兴兵十万挟持着晋惠帝讨伐司马颖,兵败,逃回封地。司马繇(东安王)劝司马颖投降,被杀。司马颖被司马腾(东瀛公,司马越弟)联合乌丸、羯朱击败,挟惠帝逃至洛阳,被司马颙部将控制。司马越第二次起兵,讨伐司马颙,司马颙军战败,只一人一骑逃至太白山中。

公元306年,司马越军进入长安,并率领部将及鲜卑军队护送司马衷回到洛阳。第二年初,晋惠帝司马衷暴毙,晋怀帝司马炽继位。司马颙在被召入朝时遇害。至此,司马越在“八王之乱”浩劫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然而他不知道,历史只是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铁腕“丑后”与“八王之乱”——门阀制度的历史宿命

西晋时期修建的显通寺


皇权旁落,门阀崛起。

“八王之乱”发生于汉末三国混战仅仅结束10余年后,此时中原的人口和生产力还没有完全恢复,藩王们与定居中原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合作。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的力量迅速扩张,最终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司马越虽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也最终独尝了“八王之乱”的苦果。

司马越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并非西晋皇室近枝。这样的身世就让司马越在政治上先天不足——不具备皇室近属的名分,号召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越就必须利用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来达到号令天下的目的。司马越最终找到了素有盛名的琅邪王衍。二人一拍即合,共同打理早已风雨飘摇、日博西山的西晋政权。


铁腕“丑后”与“八王之乱”——门阀制度的历史宿命

司马懿影视形象


王衍素有西晋第一美男子之称!

《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王衍)也。”


铁腕“丑后”与“八王之乱”——门阀制度的历史宿命

王衍大概会是这个形象

东海王司马越、王衍联合执政后,西晋政局内外交困,洛阳随时都有不保的可能。因此他们不得不抢占其他战略要地,确保洛阳失守后的政治地位。公元30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司马越和王衍的精心策划下,与琅邪王导等人南渡长江,来到建邺(今江苏南京)。这一对“王与马”的政治组合并最终奠定了东晋的政治生态。

311年,晋怀帝下诏论司马越之罪,号召讨伐。司马越听后,抑郁成疾,病死于项城。王衍以及他所招揽的名士也在护送司马越灵柩回东海的途中全部被石勒俘杀。317年,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为晋元帝,史称东晋,门阀政治进入成熟期。


历史在往复中进步

东晋的门阀政治,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畸变和歧路。东汉时,豪强地主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特权,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到两晋时期品第观念甚至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被社会所认可。仅凭出身就能获得高官厚禄的世族子弟自然没有了竞争压力,于是上层社会腐朽不堪,清谈玄学盛行。


铁腕“丑后”与“八王之乱”——门阀制度的历史宿命

这在客观上阻止了阶层跃升,阶层固化,致使司马炎以后的宗室难有人才扶持,政治能力低下,不得不越来越倚重世家大族。门阀世家也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而没有为国家谋划。缺乏人才的朝堂,对内不能安抚各政治势力,发展生产和稳定社会;对外不能弹压异族,保证政权稳定。给当时的人民带来无尽苦难。

门阀政治有其先天的不足,东晋时期各门阀世家都以谋划自己的利益为己任,少有为国家计之栋梁。各门阀之间也是政治斗争不断,对东晋政权造成严重内耗。整个东晋时期不乏贤臣名将,但历次北伐收获甚微,与门阀政治也脱不了干系。门阀政治也随着东晋政权的崩溃而逐步走向没落。

到了隋唐时期,为了选拔人才,稳固皇权的需要,门阀势力再受压制。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阶层固化,是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并延续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