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兵事,爪牙四布”,夺门之变时,于少保为何坐以待毙?

1

要说古代的皇位之争,有弟弟从哥哥手中抢的(唐太宗李世明),有儿子从父亲手中抢的(梁太祖朱温的第三个儿子朱友珪),甚至还有母亲从儿子手中抢的(武则天),而要说其中最没有意义的,当属明英宗的夺门之变。


《明史》: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南侵。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率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然后土木堡之变,没赶走瓦剌,还把自己给搭进去了,一同搭进去的还有五十多位文武大臣和明朝的数十万大军,这其中包括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夺门之变时,于少保为何坐以待毙?

朱祁镇剧照


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临危受命,扶景泰帝上位,召后备军勤王,摆开阵势与瓦剌大军决战于北京城外,以一介文臣瘦弱的身躯肩负起守城的重任,最终击溃瓦剌大军,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北京保卫战之后,景泰帝对于谦极尽恩宠。“加谦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辞赏,景泰帝“不允”。改换东宫后,景泰帝赐西华门大宅一座,于谦坚决推辞,景泰帝还是“不允”。于谦有痰疾,御医开了方子说要用竹沥(竹子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做药引子,当时北方地区竹林很少,竹沥不易取得。景泰帝便带着随从到万岁山,亲手为于谦伐竹取沥。


除了在生活上对于谦恩宠有加外,在工作上景泰帝也是毫无保留地支持于谦。大同参将许贵奏请跟瓦剌议和,于谦反对,景泰帝立马发公“切责”许贵。景泰帝曾派人去河间采野菜,去直沽捉鱼,于谦知道后,以扰民为由劝阻,景泰马上接受。在人事任免方面,“(皇帝)用一人,必密访谦”。对于于谦的一些想法,“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就连最让景泰帝头疼的迎复太上皇问题,别的大臣说什么景泰帝都是“帝不许”,于谦一说立马“从汝,从汝”,可见于谦在皇帝眼里的分量。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夺门之变时,于少保为何坐以待毙?

于谦剧照


于谦精湛杰出的军事才能、果敢有为的性格特征、忠君报国的责任精神、爱国爱民的君子人格,使他受到皇帝的信任、正直官员的拥护以及百姓的爱戴。可以说,景泰年间,明代中央政府的权力运作是也于谦为权力核心的,于谦作为兵部尚书却兼领朝政,参与各个部门的工作,皇帝和官员都以于谦的意见为指向,以至于夺门之变时,朱祁镇敲响钟鼓,召集群臣上朝时,朱祁钰的第一反应是以为于谦谋反了。


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


2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投机分子徐有贞、石亨等人为了拥立之功而撞开南宫大门,迎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朱祁镇复位后,在徐有贞的“蛊惑”下,朱祁镇将于谦弃市,于谦儿子于冕被判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其妻张氏发戍山海关,随于谦一同被斩首的还有大学士王文,在北京保卫战中屡立战功的范广更是被凌迟处死,于谦所荐举的大臣也都被牵连治罪。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夺门之变时,于少保为何坐以待毙?

朱祁钰剧照


很多人不能理解权势如此之盛的于谦为何在夺门之变时毫无反应,最终落的个弃市籍家的下场呢?


谈迁认为夺门之变时于谦毫无反应的原因是事发的太突然,于谦没来得及反应。


《国榷》: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


这是有可能的,石亨等人正月初开始密谋,正月十六晚行动,而正月十六的白天于谦还和礼部尚书胡濙、吏部尚书王直等起草要求复立朱见深的奏折,可见于谦事先并没有知晓石亨等人的计划。


石亨撞开南宫朱祁镇还没睡觉,而当石亨敲响钟鼓,召集群臣的时候,天色已经微亮,这中间最起码有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于谦作为兵部尚书不可能不知道。


石亨等人当晚不过带了一千兵马,以于谦当时的权势加上他兵部尚书的职衔,这么长时间完全可以调动军队去镇压这次政变,即便是朱祁镇等人进入皇宫以后,于谦也完全可以打着勤王的名义攻入皇宫。而“留心兵事,爪牙四布”的于谦在这段时间毫无作为。其中缘由着实令人费解。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夺门之变时,于少保为何坐以待毙?

于谦


明末文学家屠隆就这个问题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屠隆不光认为于谦有足够的能力镇压政变,而且他还认为于谦事先已经知悉了石亨等人的计划。而他之所以“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只是为了保全大明的江山社稷。


要知道朱祁钰仅有的儿子朱见济早早地去世了,按照宗法制,属于正统的能继承皇位的只有朱祁镇的几个儿子,一旦朱祁镇政变失败,朱祁镇的儿子肯定会受牵连,轻则贬为庶人,重则有杀身之祸,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再有继承皇位的权利了。而皇位一旦空缺,外藩势必会对皇位有觊觎之心,到时候难免会有一番争抢,一旦兵戈再起,受害最深的往往是穷苦百姓。


而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百姓不再受战争之苦,于谦选择牺牲自己。明代诗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


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于冕)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3


于谦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诚忧国家,非为私计。”他不求名利,皇帝给他的赏赐他大多推辞,即便收了的也都是封存起来,从不拿出来炫耀。从这点来看,他不为己。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夺门之变时,于少保为何坐以待毙?


北京保卫战后,石亨功劳不及于谦,却因此封侯,心中感到羞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之子于冕。于谦推辞,因此得罪石亨。从这点看,他不为家。


于谦做官,从不讨好上司,在地方任职时,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 而对国家有利的事, 于谦也都坚决执行,不怕得罪同僚,不避嫌疑和怨恨。他为人刚直,看不起那些腐败无能的大臣,也正是因此得罪了石亨、徐有贞之流。


另一方面,于谦还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忠实拥趸,他的忠诚,从来不是针对于一家一姓,他不在乎谁做皇上,为了国家的安危他可以牺牲掉朱祁镇,同样为了社稷的稳定他也可以牺牲掉自己。

“留心兵事,爪牙四布”,夺门之变时,于少保为何坐以待毙?

于谦墓


而反观朱祁镇,他的一生最常做的就是被人“蛊惑”。土木堡之变前被王振“蛊惑”,夺门之变后,又被石亨徐有贞“蛊惑”。“谦实有功”和“帝意遂决”之间,只因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朱祁镇不在乎你为这个国家做过多大贡献,不在乎你在百姓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他只在乎他的脸面,只在乎他再次登上皇位的正当性。为了这些,他可以不顾兄弟之情,不顾君臣之谊,甚至可以不顾天下苍生。


历史何其不公,大明两百多年最优秀的大臣,偏偏碰上了大明两百多年最差劲的天子。


历史又何其公正,英雄终究会流芳百世,为后世人所敬仰。而懦夫奸滑之徒,在他们在世之时尚被世人唾弃,死后更是受尽耻笑和唾骂。


一边名留青史,一边遗臭万年,这大概是对英雄最好的慰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