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獨貯望鄉情——詠寒食節古詩詞賞析(二)


寒食獨貯望鄉情——詠寒食節古詩詞賞析(二)

寒食獨貯望鄉情

——詠寒食節古詩詞賞析(二)

王傳學

寒食節日,應是闔家團聚的時候,可是,因種種原因,許多詩人離鄉背井,遠在異鄉,“兩見梨花歸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唐•趙嘏《東望》),逢此節日,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先看唐代詩人宋之問的《途中寒食》: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唐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依附二張的宋之問等皆遭貶謫。宋之問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次年春秘密逃還洛陽探望友人所作的詩。

這首詩是寫在路途中,因景生情。當時正是寒食節,在陽春三月,詩人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發了對故鄉的懷念,對君主的惦念。

詩的前兩聯寫寒食景象,為下面的抒情做鋪墊。詩人騎馬行在路途中,適逢晚春的寒食節,可惜在江邊的碼頭上遙望,卻看不見來自洛陽灞橋的離人。後兩聯詩人抒發感慨:雖然被貶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還是惦念著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想起故鄉家園,令人傷心斷腸;經歷了日日夜夜之後,新的柳條又會長出來。詩人被貶遙遠南方,心中悲情難免;途中思念故園,內心無限悲傷;感嘆暮春將去,憂慮時光易逝,歲月易老。

再看唐代詩人沈佺期的《寒食》: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詩中表現了寒食節家家禁火、處處禁菸的節日特點。在此詩中,詩人運用早期宮廷詩的“封閉式”結尾,並能利用這種巧妙的結尾表現個人情緒。寒食節本來意味著家人團聚,但對於遊子來說,卻只能突出他的孤獨。“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然”即燃,不知何處的火,在遊子的心中燃燒。不僅隱喻他的憂愁,並且與外部世界形成懸殊對照,這種不一致與他的處境是相應的。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寒食寄京師諸弟》,表現了手足情深:

雨中禁火空齋冷,

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詩的首句從近處著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想,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這一起一收,首尾呼應,緊扣詩題。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 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中,一個“獨”字、一個“想”字,對全篇有穿針引線的妙用。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獨”字生髮,又統轄下句,直貫到篇末,說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諸弟而聯想及之。從整首詩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鉤連,一氣流轉,渾然成章的。

韋應物詩集中收錄寄諸弟詩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手足情深的詩人。而正由於出自性情,發自胸臆,所以這首詩雖只是即景拈來,就事寫出,卻令人感到蘊含深厚,情意悠長。

就章法而言,這首詩看似平鋪直敘,順筆寫來,而針線極其綿密。詩的首句從近處著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想,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這一起一收,首尾呼應,緊扣詩題。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中,一個“獨”字、一個“想”字,對全篇有穿針引線的妙用。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獨”字生髮,又統轄下句,直貫到篇末,說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諸弟而聯想及之。從整首詩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鉤連,一氣流轉,渾然成章的。

當然,賓雖然不能無主,而主也不能無賓。這首詩的第三句又有賴於上兩句和下一句的烘托。這首詩的一、二兩句,看來不過如實寫出身邊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許多層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寫景象,寒食禁火,萬戶無煙,本來已經夠蕭索的了,更逢陰雨,又在空齋,再加氣候與心情的雙重清冷,這樣一層加一層地寫足了環境氣氛。第二句同樣有多層意思,“江上”是一層,“流鶯”是一層,“坐聽”是一層,而“獨坐”又是一層。這句,本是隨換句而換景,既對春江,又聽流鶯,一變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兩句合起來,對第三句中表達的“想諸弟”之情起了層層烘染、反覆襯托的作用。至於緊接在第三句後的結尾一句,把詩筆宕開,寄想象於故園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進一步托出了“想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遠。

這首詩,運筆空靈,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於結尾一句。這個結句,就本句說是景中見情,就全篇說是以景結情,收到藏深情於行間、見風韻於篇外的藝術效果。它與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句,都取意於《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維句是明寫,語意實;這一句是暗點,更顯得蘊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詩人的歸思,也表達了對諸弟、對故園的懷念。這裡,人與地的雙重懷念是交相觸發、融合為一的。

唐代詩人崔道融的《寒食夜》,表現了濃濃的鄉情:

滿地梨花白,風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獨貯望鄉情。

前兩句寫景,描寫寒食時節,梨花滿枝,潔白如雪;風吹樹動,月光從樹間灑下來,如碎玉一般。勾勒出了一幅寒食月夜美景圖。後兩句抒懷,在這寒食節夜,大家佇立望月,遙望故鄉,思鄉之情盡現。由己之思鄉推之大家思鄉,表現了一種普遍的情緒。

寫得感人至深的還有唐代詩人薛能的《寒食有懷》:

流落傷寒食, 登臨望歲華。

村球高過索, 墳樹綠和花。

晉聚應搜火, 秦喧定走車。

誰知恨榆柳, 風景似吾家。

寒食節漂流在異鄉已經很令人傷感,同時又感到了韶華將逝的無奈, 可就在這時,忽然見到了一派鬱鬱蔥蔥的榆柳樹, 詩人的心禁不住的顫動,因為那幅場景簡直就是自己的故鄉,那滿樹繁茂的榆柳葉就好象綿綿層層的對故鄉的回憶!

再看唐代詩人趙嘏的《東望》:

兩見梨花歸不得,

每逢寒食一潸然。

斜陽映閣山當寺,

微綠含風月滿川。

詩人在寒食節的時候對著美好春光卻忍不住傷感,因為不能歸家,於是眼前的景物愈是美好,內心愈是感傷。

唐代科舉考試在秋季,而放榜則在第二年春季,寒食節前。高中的士子“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後》),落第的士子則無比傷心。適逢寒食,思鄉之情與失意之愧交織在一起,令人倍感傷感。

先看唐代詩人錢起《下第題長安客舍》:

不遂青雲望,愁看黃鳥飛。

梨花度寒食,客子未春衣。

世事隨時變,交情與我違。

空餘主人柳,相見卻依依。

錢起與眾多讀書人一樣,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能夠進士及第,光耀門楣,幹一番事業,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但是唐代的科舉制度深受薦舉制度和門閥制度的影響,寒士及第的少之又少,到了晚唐時期,科舉腐敗混亂,干謁請託現象非常嚴重,絕大多數寒士多試不舉。所以錢起雖然詩名出眾,然而也屢考屢敗,留下了許多首落第詩作,《下第題長安客舍》就是其代表作

又一次科舉考試的落第,讓胸有“鯤鵬之志”的錢起深感悲傷與羞愧。寒食節到,茫茫如雪的梨花落滿地上,渲染出詩人內心的愁思苦情,凝聚著詩人再次落第的困苦,羞愧難當的情思,科考不第的憤慨和壯志難籌的隱痛。詩人感嘆世事隨時變化,人與人的交情違逆心意。落第的悲痛無人傾訴,羞對客店主人的盛情款待,落第愁苦之情溢於言表。

同樣的心情,也出現在唐代詩人武元衡的《寒食下第》中:

柳掛九衢絲,花飄萬家雪。

如何憔悴人,對此芳菲節。

詩的前兩句描寫了道旁柳絲搖曳、如雪梨花香飄萬家的寒食節美景。可是內心痛苦萬分的落第者,又如何面對這芳菲如畫的節日景象?詩人用反襯手法,以樂景寫哀情,使哀情更進一層。

再看唐代詩人來鵠《寒食山館書情》:

獨把一杯山館中,

每經時節恨飄蓬。

侵階草色連朝雨,

滿地梨花昨夜風。

蜀魄啼來春寂寞,

楚魂吟後月朦朧。

分明記得還家夢,

徐孺宅前湖水東。

寒食節到,本該闔家團聚,可詩人科舉落第,寄寓山館,孤獨寂寞之情湧上心頭。首聯上句“獨把”二字,寫一個人獨自飲酒,表現了詩人孤獨冷落的處境。下句寫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內心十分苦悶。頷聯景中寓情,通過寫春草、梨花被風雨摧殘,表現詩人的傷感之情。詩中以樂景襯哀情:映階碧草青翠嬌豔,梨花綻放潔白如雪,這些本是令人賞心悅目的;而詩人感到的卻是草色迷濛,梨花委地,襯托出心情感傷,人生失意。頸聯的“蜀魄”即杜鵑,叫聲為“不如歸去”。“楚魂”,鳥名,傳說為楚懷王靈魂所化。這兩種鳥都是魂歸故鄉,表現了詩人的羈旅思家之情。尾聯的“還家夢”體現詩人思家之情濃,希望自己做一個像徐孺一樣的名士,隱居山林,聊慰科舉失意的沮喪之情。

唐代詩人裴廷裕的《偶題》,繪寒食風景,抒思鄉之情:

微雨微風寒食節,

半開半合木蘭花。

看花倚柱終朝立,

卻似悽悽不在家。

寒食時節,微風細雨紛紛揚揚,木蘭花正含苞待放。詩人翊柱佇立,從早到晚看著木蘭花,淒涼地感覺自己好似不知家裡。詩人客居他鄉,雖有家卻似無家,思鄉之情表露無遺。

清代詩人洪昇的《寒食》,充滿了故園深情:

七度逢寒食,何曾掃墓田。

他鄉長兒女,故園隔山川。

明月飛烏鵲,空山叫杜鵑。

高堂添白髮,朝夕淚如泉。

詩人客居他鄉,連續七年的寒食節都是在外鄉度過,沒有掃墓祭奠親人。故園遠隔萬水千山,兒女都是在他鄉長大。明月中看到烏雀繞著巢飛,空山中聽到杜鵑“不如歸去”的鳴叫,思鄉之情愈加濃烈。想到年邁的父母親已滿頭白髮,從早到晚淚如泉湧。詩中寫實與想象、景詞和情語互相融合,深沉的思鄉之情自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