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與肺癌像“真假美猴王”,醫生教你用CT片當放大鏡,找不同

今天繼續給宅在家裡的小夥伴們講點簡單CT片,等到某一天,你能通過一張片子分辨出肺結核和肺癌,沒準會讓身邊人大讚不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說起肺結核灶,很多醫生也頭疼,瞧著有分葉毛刺,按照肺癌動了手術,結果切下來是個陳舊性肺結核;還有的瞧著像肺結核,結果手術病理是肺癌,叫人後怕不已,幸好手術了。

沒辦法,很多醫生把肺結核稱作“妖”,結核桿菌與身體免疫力在肺臟大戰三百回合之後,就像真假美猴王,會把戰場搞出72種變化,有的像肺炎、有的像肺癌

肺結核與肺癌像“真假美猴王”,醫生教你用CT片當放大鏡,找不同


我們看幾張CT圖片,看看唐三藏遇上真假美猴王,緊箍咒是如何失效的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大約1/4的人口潛伏有結核菌感染,其中大約3~5%的潛伏性感染者在其一生中會發展為活動性結核病。超過80%的為肺部病變,約20%的病人發生肺外結核(比如腸結核、骨結核、腎結核),但在免疫抑制人群比如艾滋病患者、長期營養不良的人中,超過50%的病例可發生肺外結核。

我們關注新聞,有時會看到某高校高三學生髮生肺結核,之後感染身邊的同學,就是高三學習壓力大,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由潛伏性感染髮病所致。有些結核灶酷似肺癌。

肺結核與肺癌像“真假美猴王”,醫生教你用CT片當放大鏡,找不同

上面這位78歲老爺子,胸部CT發現左上肺團塊影,形態不規則,邊緣有毛刺和胸膜牽拉,沒有鈣化和空洞形成,病人經濟條件還好,直接花幾千塊做了PET-CT,顯示病灶內高濃聚(左下圖黃白色區域),在多家醫院診斷為肺癌,準備手術切除。

這個病例提醒我們,PET-CT(派克)對於判斷某些病灶的良惡性並不具明顯優勢,不過它對評估腫瘤的分期很有價值,可以手術前排查有無全身播散。

相信只憑這些資料,任何醫生都不敢排除肺癌。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病人的兒子帶著片子去找了黃教授會診,黃教授建議先做個增強CT,看看病灶內有無血供。

1.陳舊性結核灶裡面的血管會被結核桿菌破壞掉,增強掃描是不強化的(活動期可見強化,多為包膜樣強化);

2.如果是肺癌,裡面會有雜亂血管滋養癌細胞,增強CT多呈現輕中度不均勻強化,通過測量CT至可以明確。

肺結核與肺癌像“真假美猴王”,醫生教你用CT片當放大鏡,找不同

老爺子後來預約了增強CT,顯示病灶沒有強化,動脈期和靜脈期病灶密度沒有增加,說明高密度的造影劑隨血液循環過來後,進不去病灶內部,裡面沒有血管,提示為陳舊性肺結核。

為求萬全之策,又做了經皮肺穿刺,證實為陳舊性肺結核,沒有癌細胞,老人避免了手術創傷。嗯,也省了一筆錢。

這個病例告訴我們,當從形態特點上無法鑑別肺結核與肺癌時,增強CT有時會提供有價值線索。

除了增強CT之外,觀察圖像細節,也能發現不同之處

觀察CT圖片,細節為王,壞人做壞事,總會露出一些蛛絲馬跡,我們要像高明的偵探一樣,用放大鏡找出這些細節做統一彙總,才能無限接近真相。肺結核的普通CT片,要重點觀察兩個部分:內部特點和外周變化。

(一)肺結核與肺癌的內部特點

重點觀察鈣化和空洞。

1.鈣化的意義:

肺癌的生長週期比較短,很少發生營養不良性鈣化,據統計,周圍型肺癌只有約3%可見鈣化(小細胞肺癌要高一些),即使發生鈣化,通常密度也比較淺淡;而肺結核和其他一些良性病灶常見鈣化。

所以專業醫生總結:小於2釐米的肺結節,如果見到鈣化,基本都是良性

我們舉例說明:

肺結核與肺癌像“真假美猴王”,醫生教你用CT片當放大鏡,找不同

這是一位50歲男子,胸悶體檢發現左肺尖小結節灶,形態不規則,邊緣有胸膜牽拉,害怕是小肺癌,結果縱隔窗發現密度很高,隨訪3年無變化,考慮陳舊性肺結核灶。這種的就沒必要手術和穿刺了。

2.空洞的意義:

肺癌和肺結核的空洞都不少見,它們都可以造成內部肺組織壞死、液化,經支氣管排除後就會形成空洞

但肺結核桿菌及壞死物中含有較多脂質成分(乾酪樣壞死),這些脂肪壞死液化以後,可以與周圍的鈣離子發生皂化反應,形成脂肪酸鹽(肥皂裡主要是脂肪酸鈉,結核乾酪樣壞死病灶裡是脂肪酸鈣),具有清潔功能。

肺結核與肺癌像“真假美猴王”,醫生教你用CT片當放大鏡,找不同

這種結核桿菌製造的小肥皂有親脂端和親水端,親脂端可結合油脂,再通過親水端清洗掉,這也是肥皂去汙的原理。所以結核性空洞裡常常比較乾淨,就像被肥皂水洗過一樣,使空洞壁變得光滑。而且結核桿菌的破壞力很強,壞死常常很徹底。如下圖,內壁光滑的空洞,確診肺結核:

肺結核與肺癌像“真假美猴王”,醫生教你用CT片當放大鏡,找不同

而肺癌空洞通常不規則,癌細胞生長較快,有時會在空洞表面形成一些小突起,稱作壁結節;或者造成空洞內面凹凸不平。如下圖,癌性空洞:

肺結核與肺癌像“真假美猴王”,醫生教你用CT片當放大鏡,找不同

(二)肺結核與肺癌的周圍變化

癌細胞早期一般不亂跑,細胞體量不夠,小股部隊出去的話很容易被免疫細胞滅掉,只能抱團猥瑣發育等長到一定程度再說

,所以早期肺癌周圍肺組織是比較乾淨的,頂多在腫瘤邊緣有一點小毛刺。

而肺結核則不然,它會繁殖,並且比癌細胞快很多倍,它適宜生長溫度為37℃,正好是人體溫度,增代時間大約為14-20小時。而且經氣道吸入的結核菌原本就可以散佈在多個角落,一起繁殖後代,造成病灶多發,所以我們看到結核球的周圍經常有一些衛星灶,可以呈粟粒狀、索條狀、樹芽徵等多種表現,所以我們常說結核灶千變萬化、無所不能。

下圖是一位40多歲的男子,體檢發現右肺腫塊,周圍有多發粟粒狀、小斑片狀影,提示結核球伴衛星灶,他比較緊張,選擇手術切除,病例就是肺結核:

肺結核與肺癌像“真假美猴王”,醫生教你用CT片當放大鏡,找不同

萬物都有規律,重視細節分析就能無限靠近答案!

當然了,某些不典型病灶單純依賴肺部CT是不夠的,要結合病人的症狀、病程、化驗檢查,必要時還要支氣管鏡或者肺穿刺才能確診。很多時候病理才是診斷的金標準。

不過對一些惡性徵象很明顯的病灶,近年來一些專家開始不推薦穿刺取病理了,直接手術更安全,因為有小部分患者會有癌細胞擴散的風險。對小病灶,不以手術為目的,有些專家不推薦穿刺了。但中晚期的即使不手術,有時候也要做,比如需要一定量的標本做基因檢測,指導選擇敏感的靶向藥物,有些藥太貴,不推薦盲吃。

肺結核與肺癌像“真假美猴王”,醫生教你用CT片當放大鏡,找不同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分享小病例,傳遞正能量,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