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沉思錄》:古羅馬皇帝的思考,自省能提高人的幸福度


豆瓣8.6《沉思錄》:古羅馬皇帝的思考,自省能提高人的幸福度

梁實秋翻譯中英雙語版《沉思錄》

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時,也歡樂吧,不尋求外在的幫助也不要別人給的安寧。這樣一個人就必然筆直地站立,而不是讓別人扶著直立。——馬可·奧勒留

這是古羅馬帝國最後一位賢君馬可·奧勒留寫的書,《沉思錄》記錄了古羅馬帝國皇帝內心獨白和自我對話。書中,奧勒留強調人要過一種理性的生活,身體聽從心靈,感情服從理智。作為個人,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做個對社會有用之人,也要注重培養自己的德行,讓心靈得以安靜而自足。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本書的作者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古羅馬帝國皇帝,是難得的賢君之一,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執政期間,他利用百忙之中的一點閒暇,不斷自省寫下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後人將之起名為《沉思錄》。

他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奮工作最終並沒有能夠挽救古羅馬,但是他的《沉思錄》卻成為西方歷史上最為感人的偉大名著。

通過《沉思錄》作者告誡在喧譁都市中整日忙碌的人們,無論再忙也要有閒暇時間反省自我,不斷學習磨礪人生;要保持心靈的安靜,減少慾望不追名逐利;要活在當下,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待人接物要“理性”,要勇敢的做自己。它主要探討什麼是善,我們應該過怎樣的生活。

“生活中總要有一點閒暇。”在這閒暇中讓我們浮躁的內心迴歸到平靜,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等各方面多做反省。今天,我們就來從自省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沉思錄》這本書的意義:自省是人的重要優秀品質,正確的自省能夠帶來幸福的生活,提高幸福度。

01、【自省】與【自我發展】:自省是個人自我發展強大的基石,發展需要自省,自省促進良性發展。

豆瓣8.6《沉思錄》:古羅馬皇帝的思考,自省能提高人的幸福度

自省和學習一樣能使人成長進步

  • 我們為什麼要自省,因為人的歸因模式存在慣性,常常自省能夠打破這種慣性。

先來介紹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歸因模式】:歸因理論是關於判斷和解釋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動機理論。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1974)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和其他。

以上六項因素作為一般人對成敗歸因的解釋或類別,韋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別納入以下三個維度之內:①因素來源(個人內部或外部環境)、②穩定性(穩定或不穩定)、③能控制性(能控制或不能控制)。這就形成了韋納的【三維度歸因模式】。

人類的痛苦大部分來源於對個人自身內部和外部環境原因的劃分不清楚導致的,如果把問題的原因都歸責於自己個人,那麼就會對自我產生懷疑、自卑甚至抑鬱;如果把原因都歸責於外部因素,則人就容易變得驕傲自大。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對事件真相的扭曲,不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由於人的思維慣性和過往的一些經歷,人們常常用一個模板來套用生活中的大多數事件。而我們不能這樣忽略了事情的複雜性。打個比方說吧,我比賽得了第一名,那只是因為我努力嗎;我抽獎中獎了,那只是因為我運氣好嗎;我經常獲得別人的幫助,那只是因為我長得漂亮嗎等等。事實上,一件事既有個人原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而且比例不同。我們常常自省,反觀自己的思維模式,並且有意識的從多角度思考,就能打破這種思維慣性,為良性的自我發展奠定基礎。

在《沉思錄》這本書中,馬可·奧勒留這樣說到:“凡事不要當即就作出反應,退出衝突現場,這樣就會有更開闊的眼界,並能使自己平靜下來。”

奧勒留常常自省,與自己的心靈對話,造就了他古羅馬帝國史上唯一一位哲學家帝王的身份,是史上少有的賢君之一。

  • 自省使人自知,善於自省可以立己達人,是值得傳揚的民族優秀品質

善於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不要期望成為其他任何人,而要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才是你能夠掌控的事。


豆瓣8.6《沉思錄》:古羅馬皇帝的思考,自省能提高人的幸福度

桐城六尺巷,一段佳話發生的地方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六尺巷的故事被編譯成歌曲搬上了2016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

這個典故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他家與吳家是鄰居,兩家宅子中間有一塊空隙地是屬於張家的,一直用來做過往通道。後來吳家建房子想越界佔用,張家不服,雙方發生了矛盾爭執。張英的家人見有理難爭,便寫信給京城的張英,告訴張英這件事。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所以回覆了上面那段話。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這一段流傳至今的佳話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遇事首先自己反省不足並加以付諸改正的行動,結局往往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遇到事情和問題時,我們首先反省自己的錯誤,對方大多也會有正向的反應,即便對方一時沒有,我們也報之以寬容,很多問題和矛盾就會在無形中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自省可以“立己”,還可以“達人”

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時,也歡樂吧,不尋求外在的幫助也不要別人給的安寧。這樣一個人就必然筆直地站立,而不是讓別人扶著直立。

我們身處現代社會,也應該以《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要求自己。《沉思錄》雖然是古羅馬時期寫的,但對於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現代意義。正是因為奧勒留的自省,使他懂得了敬畏,常常警醒自己,執政為民,帶領古羅馬帝國創造了歷史上的偉大文明成就。我們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善於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

02、【自省】與【自我救贖】:人生是一趟至死方休的列車,而自省是車上的乘務員,我們需要自我救贖,需要乘務員幫助,也能彼此救贖。

豆瓣8.6《沉思錄》:古羅馬皇帝的思考,自省能提高人的幸福度

基督耶穌

一般來說,自我救贖與宗教有聯繫,其意思是:自己的錯誤、罪孽,需要靠自己努力改正、 內心懺悔發善念、行善行。

文學意義上的“救贖”和宗教哲學意義上的“救贖”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不過二者之間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幫助他人擺脫逆境。

救贖者的使命,先是要自救,然後才是他救,幫助自己和他人擺脫逆境,獲得新生。這個救贖的過程,救贖者可能需要付出一點代價,但也可能在救贖別人的過程中自己同時獲得超脫。

《沉思錄》中奧勒留是通過堅持不斷的自省來完成自我救贖和救贖他人,他通過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使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平和,從小接受的良好教育使他能夠很平和的對待一切事物。平和冷靜的對待事情,就會很容易看清事件背後的真相,從而使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奧勒留在執政期間,充分發揮了他的才能和彰顯了他的品德。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個銀行家安迪,因為被冤枉而含冤入獄,在獄中認識了老大哥瑞德,這是一段自我救贖和救贖他人的故事。安迪並沒有因為委屈而巨大的落差感而從此一蹶不振,相反,他用他的智慧,把自己在監獄的生活變成了一個傳奇。

安迪用自己銀行家的才能幫助了典獄長,堅持給參議院寫信要求改善監獄的條件,後來監獄裡建立了棒球隊和音樂廳,他還主動提出幫助警衛隊長合理避稅,這一切讓他在監獄裡的生活過得不那麼難過。他通過監獄裡的老人,拿到了一把小錘子,他用這把小錘子挖了20年的逃獄通道,最後終於成功逃出去了,去追尋自己嚮往的夢想和自由。

再來說說瑞德,他因為年輕時候犯下的錯誤,在監獄裡待了40年,在監獄裡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青春救贖,用勞動救贖,用自由救贖。他一次次的申請假釋都被拒絕了,但在影片的末尾,他終於獲得了假釋,開始了一個自由人的新生活。

他們都通過自省完成了自我救贖,獲得了新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幫助了自己,更是救贖了他人。

豆瓣8.6《沉思錄》:古羅馬皇帝的思考,自省能提高人的幸福度

列車乘務員和旅客

人生就像是一場漫長的旅途,我們都是旅途這趟列車上的主角,列車上會有來來往往的乘客,但是也會有交接班的乘務員。我們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乘務員就像是始終陪伴我們的好朋友,自省就是我們人生之路上的好朋友,常常提醒,總是安慰,溫暖相伴。

《沉思錄》這本書中,作者奧勒留這樣寫到:

事情本身不會傷害或阻礙我們,他人也不會。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事情卻是另外一回事。困擾我們的正是我們對事情的態度和反應。

對待一件事情,我們自己的態度尤為重要,自省能夠幫助我們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完成自我救贖,在此過程中,也能救贖了其他人。人無完人,每個人並非十全十美,所以才需要自省,自省也需要自己對自己和他人適當的包容和寬恕。

03、【自省】和【反芻思維】:當心上了反芻思維的當,正確的自省使生活變得更幸福,提高幸福度。

  • 什麼是反芻思維?這是來源於心理學的概念。

韓秀在《大學生反芻思維及其與完美主義、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中提到,反芻思維是指經歷了負性事件後,個體對事件、自身消極情緒狀態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

反芻思維作為一種認知,對情緒也有重要的影響,簡單來說,反芻思維只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不幸上,持續關注自身消極情緒的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反芻思維(rumination)。

反芻思維的人思考負面事情的時候是這樣的:談戀愛時,他為什麼不回我信息?他是不是不喜歡我了?他為什麼不愛我了?是我胖了嗎?我老公這麼晚不回家是不是在外面有小三了?在生活上,我怎麼每天都這麼累,我是不是得絕症了?我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太沒用了?

這種反省對自己是一點好處也沒有,反而對結果會產生不好的效果,甚至嚴重的會導致抑鬱症。

  • 自省≠反芻思維,自省和反芻思維的區別

自省又分為良性自省和非良性自省,有效自省和非有效自省。

什麼意思呢?良性的自省是好的,良性自省的前提是必須承認和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並且包容和寬恕。打個比方說吧,良性的自省是這樣的:我上一次的活動策劃方案做得還不錯(肯定包容自己),但是還有可以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提出改進的建設性意見),這是良性有效的自省。

反之,非良性的非有效的自省,接受不了自己的缺點,自認完美。我做這個就是對的,你要是覺得不好那你來做,我的想法沒錯;還有一種極端就是我怎麼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我就是個笨蛋),我要趕快把事情做好(我不做好就沒救了)。

前面已經介紹過反芻思維的意思,那麼自省跟反芻思維最大的區別就是自省有良性和有效的,但是反芻思維的強迫思考是絕對無效的。過度的“自省”就是“反芻思維”了。

  • 正確自省的方法,更容易提高我們的幸福度

首先是要承認並且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智慧來源於承認無知,自省來源於直面自己。

這是第一步覺察,覺察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說。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被神明指出,是最有智慧的人,因為他並不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相反,其他學者、貴族,無不恃才傲物,因此只侷限在自己的認知的一片小天地裡,很難獲得新的知識和智慧。

能夠認識到並勇敢承認自己的無知,有時確實非常艱難。特別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思維存在慣性。要打破這種慣性,最終要的前提是要接受自己不完美這個事實。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生而為人,我們都有缺點,發現之後改正克服就行,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其次是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斷提問,不斷質疑,給自己肯定的同時,能夠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即自省要選擇良性和有效的自省,不要把所有的都歸因於自己內部,很多也是外部因素偶然造成的。

這是第二步辯證,學會正確自省最重要的一步。

在辯證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萬萬要不得的,也要學會從他人的角度去換位思考,才可能體會到別人的不容易和難處;過度簡化事情也是不可取的,要充分考慮到事情的複雜性,不是做到一件事就能得到什麼一勞永逸的好處的。

比如很多人認為,要是考上大學,以後就順利了;要是能嫁給有錢人,以後就幸福了等等。事實並非如此,所以要學會多角度思考,充分考慮事情的複雜程度。

最後就是要對自省的結論進行驗證和反饋,然後回到第一步,接受新的認知和改變。

這是第三步,驗證反饋,這是整個過程的總結,也是下一個過程的開始。

自省之後,我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也知道了可能改進的地方,那麼在下一次遇到同類事情和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根據自省的結果去進行驗證,然後把驗證的結果反饋總結,發現新的問題,回到第一步,覺察。這是一個完整的閉環,循環往復的自省過程。

在這裡介紹幾個自省的具體小方法:照鏡子練習法、寫日記法、一對一深度對話法等,這些都是不錯的方法。

通過這個自省的過程,我們不斷的刷新自己的認知,不斷地促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從而影響帶動他人,這個過程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和成就感,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從而提高我們的幸福度。

豆瓣8.6《沉思錄》:古羅馬皇帝的思考,自省能提高人的幸福度

梁實秋翻譯中英雙語版《沉思錄》

《沉思錄》是溫總理的枕邊書,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人讀起來,都會有自己的收穫,它告訴我們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自省是一個人非常優秀的品質,通過正確的自省,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提高我們的幸福度,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下去。

end

我是瑾玉說,喜歡閱讀觀影,歡迎關注,一起成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