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于一旦丨朱元璋命“太阳站下”的那座南京故宫再也看不到了

南京故宫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此地在元朝时期称之为应天府,是明朝创建之初的国都。该故宫始建于1366年(元朝至正二十六年),此时朱元璋已经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大片地区,以吴王身份自居。天下收入囊中已经有望,便在应天(南京)开始了大修宫殿的计划。

因为还是吴王的身份,所以该宫殿最初名为"吴王新宫",占地60万平方米,分为内廷和外朝两个部分,尚未修建完成。


毁于一旦丨朱元璋命“太阳站下”的那座南京故宫再也看不到了

南京故宫复原图


在朱元璋的心中,并没有只建此一宫的想法。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之后,设立南北两京,即应天与开封,并且着手修建第二座皇家宫殿——明中都城。原因很简单,隋朝时有国都长安、陪都洛阳,元朝有大都、上都、中都,如今自己克定天下,自然功盖千古,设两京、两都也是对自己功绩的彰显;而且中都城选址在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其中的私情也不做过多解释。

1369年(明洪武二年),随着凤阳中都城开始修建,原有的南京宫殿的修建中断,在之后的6年时间中只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修缮,所以依旧维持着原有的占地面积,有五门、三殿、二楼、八宫。

五门: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奉天门;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二楼:文楼、武楼;八宫:乾清宫、坤宁宫、东西六宫。


毁于一旦丨朱元璋命“太阳站下”的那座南京故宫再也看不到了

午门


6年之后,也就是1375年(明洪武八年),朱元璋突然下旨放弃建造中都城,转而对原来的南京宫殿进行扩建。

"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

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的刘基曾多次就凤阳建都之事进谏劝阻。凤阳虽然是帝乡,但遍地丘陵,无天险可守,土地贫瘠,农商皆不能长足发展,为面子牺牲国家运势实在是不可取。朱元璋思躇良久,也达成了共识,于是凤阳建都的计划作废。

而南京皇宫也增设了两门两殿,加上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增建一次,其占地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千米,内部分为皇城与宫城。

就是这座早于北京修建起来的"紫禁城",却被历史的红尘掩盖,现在只留下一片破碎的草埂遗址,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清军入关之后,对明朝的一切展开批判,其中就包括这座恢弘雄伟的南京故宫。为了坐稳江山,当时的清政府对汉人严防死守,于是产生了满汉分治的制度:将原本生活在故土的汉人要么强行驱逐,以满人代之;要么派重兵把守城镇,严格控制居民的日常行为。


毁于一旦丨朱元璋命“太阳站下”的那座南京故宫再也看不到了

南京故宫的破败景象


"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矣。"

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大城,自然引起清廷的重视,所受的摧残也更加沉重,导致位于此地的故宫受到了巨大的灾难。

到了清朝后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围攻南京,导致兵勇、平民死伤近五万人。而作为主战场,南京城内的建筑没能躲过这一劫,战火让城内的故宫城墙破败、殿宇坍塌。

再之后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大兴土木,将原本的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而扩建需要的砖石土木就是从原本故宫的墙上扒下来的。民众看到此种景象,不禁纷纷效仿,一时间前明故宫的"遗骸"上遍布百姓,他们哄抢木材、石材,乐此不疲。



毁于一旦丨朱元璋命“太阳站下”的那座南京故宫再也看不到了

剧照:朱元璋命太阳站下


至此,耗尽物力人力的明朝南京故宫毁于一旦,我们再也见不到昔日朱元璋手捧玉如意躺在摇椅上,命"太阳站下"的那个壮阔的宫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