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願您的激情和影響一燈長明;您是承前啟後的先知般的人物。

——倪軍

我16歲離開天津到了北京,因為和袁加同班就讀於中央美院附中故而能夠經常得到袁運甫先生的指教和栽培。袁先生影響了我至今的生命歷程。

1985年夏天,我同時被中央美院和中央工藝美院錄取,是袁先生力主讓我到他門下繼續學習藝術,從而我可以貼近他的日常,研習藝術與磨鍊人生;緊密地與他相隨四年後他又很理解地允許我遠赴美國讀研,進而見識西方世界的文化及歷史。

算起來我追隨袁先生有38年之久,真是除了父親之外,他也是父親。只要世界還在,藝術就有意義。我們此生有幸受教於袁運甫先生,當學習他的勇敢精神,讓天下生靈儘量活在美感裡、活在一種講究的視覺生命裡。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1978年袁運甫帶學生在山東地區進行“色彩寫生”教學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1988年袁運甫與英國結構主義畫家 彼得·思超德(Peter Stroud)、 倪軍在光華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學樓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2002年袁運甫夫婦在地壇公園神馬圈和學生李東昇、倪軍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袁運甫先生在創作中

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倪軍

袁運甫從思想軌跡上找到了心靈的出口,這個傳統是張光宇從上海帶來的鄉土加海派,還有龐薰琹、吳冠中的地中海之風;這個階段的袁運甫還念念不忘他跟隨過一年的董希文。那一年裡,他常常與幾位同學到董希文家裡,大師寫生的萬般風情都印在了袁運甫腦海中。

很多人可能未曾注意過,董希文曾在越南研習油畫,他的色彩是法式南亞的。袁運甫沿著張光宇龐薰琹的脈絡錘鍊出自己的中國式造型、從龐薰琹、董希文那裡得著歐式顏料的豐富色彩寶庫。他把前輩畫家的優處都掌握在手並在以後很自如地運用著。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新安江水電站 1962年 紙本 水粉 54 × 39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長江出海口 1973年 紙本 水粉 39 × 55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出海前(一) 1978年 紙本 水粉 54.5 × 55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出海前(二) 1978年 紙本 水粉 54 × 53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岸礁巨浪 1978年 紙本 水粉 54.5 × 55 cm

袁運甫的繪畫不舊不新(時髦)、不土不洋;然又是亦古亦今,現代感中見民族精神。他一直苦苦探尋的能夠再次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現代繪畫樣式在他自己的繪畫生涯中已然露出頭角;這在今天“民族復振”的時代呼喚中尤其具有特別的意義。

袁運甫沒有留法留蘇的經歷,這使得他在吸收西方繪畫營養的同時自然地保持了距離。他沒有用題字與詩文去擾亂畫面,理智地與越來越不夠專業的人文墨戲分道揚鑣。與范寬在《溪山行旅》上所做的一樣,袁運甫只適度地使用了簽名。對於中國古代繪畫的非凡傳統,袁運甫的心儀嚮往超過我們的想象。在祖國大江南北的土地上,袁運甫靠著超常的體魄與耐力或登高望遠或小院近觀,以罕有的勤奮精神畫出了幾千幅繪畫。在中國美術館圓廳的後廊看過這批幾十年累計下來的代表作之後,我發現中國也有個自己的科羅。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井 1972年 紙本 水粉 44 × 54.5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蘇北運河一角 1973年 紙本 水粉 44 × 54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港口 1973年 紙本 水粉 54.5 × 79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膠東落鳳漁村 1977年 紙本 水粉 54.5 × 55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碧海紅樓 1979年 紙本 彩墨 103 × 104 cm

與科羅筆下的阿爾卑斯山村和意大利競技場一樣,袁運甫的繪畫大多以質樸與純真取勝;加上上等的絕妙技法,每一幅寫生或根據寫生加工而成的作品都有如一隻牧歌或奏鳴曲,散發著心潮的蓬勃與湧動。

在繪畫的形式語言上,袁運甫不但深入研讀過王希孟、趙伯駒的超級寬銀幕,還特別注意了袁江、袁耀在界畫上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在用輕快的掃筆塗抹出煙幕和浪花的同時,畫家還注意把高塔畫得挺拔,把漁船的結構畫出結實的弧度。依仗對收與放的嫻熟把握,袁運甫對任何一種畫材都能迅速地駕馭起來。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黃山奇峰 1973年 紙本 水粉 54.5 × 79 cm

他是一個天生的畫家,對不同品性的畫筆與顏料都表現出迷戀。1991年,58歲的袁運甫又穿越崇山峻嶺飛到加德滿都。因為攜帶方便,這一次袁運甫嘗試用很新款的彩色水筆刻畫尼泊爾風情。時空交錯,筆下江山。袁運甫在一處新的奇特之地又一次煥發出寫生的激情,使我們想起傅抱石畫的布達拉宮和布加勒斯特。

除了科羅的藝術精神與工作作風的影子,袁運甫的繪畫裡還有美國畫家的那份蒼涼。比如愛德華·哈波(Edward Hopper)與維恩·提堡(Wayne Thiebaud),常常畫出現實世界的外表血肉之下的那種孤寂與隔膜。畫家不總是頭腦發狂的。在獨坐山坳與沙丘的時刻裡,袁運甫也覺得自己與那個神靈的世界更近了。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黃山松 1973年 紙本-水粉 54.5 × 79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黃山西海 1973年 紙本 水粉 54.5 × 158 cm

《山水相依》(1978,水粉)、《黃山》(1973,水粉)與《濤聲》(1977,水粉)在親切中透出空靈;而59歲時畫的《漁村人家》(1992,丙烯)又延續了40歲時的《南通光孝唐塔》(1973,水粉)和《上海南京路培光中學》(1973,水粉),在天海樓閣之下總透著熱烈鮮活的人類氣息。一幅水粉《青島》(1978),一幅彩墨《青島》(又名《碧海紅樓》,1979),材料心境雖異,但各有千秋。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江城南通 1973年 紙本 水粉 39.5 × 54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閔行(一) 1973年 紙本 水粉 39.5 × 54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閔行(二) 1973年 紙本 水粉 44 × 54 cm

在袁運甫眼裡,似乎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入畫的,這也是一個職業畫家的素質所在。看見上海的西式高樓他願意用很邏輯的不同灰色將建築的複雜局面留下來,他有一份超乎常人的耐性。見到藍海闊天的舒展通暢,袁運甫往往下筆大膽甚至留白,有時用遠方船隻畫出的一線白浪再加強一份畫面的帥氣。袁運甫繪畫的手段甚至是寧拙毋巧,但他的畫面中也從無拖滯之處,每每給人爽朗的感覺。他兩次到上海的魯迅故居寫生,色彩尤其高雅與協調,是使用對比色完成室內色彩造型的範例。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南通光孝唐塔 1973年 紙本 水粉 44 × 54 cm

沒有一個專業的畫家不曾遇到過棘手的寫生對象的取捨問題。袁運甫在《閔行(之一)》和《閔行(之二)》(1973,水粉)中彷彿故意向自己挑戰一回,因為別的畫家可能不會有興趣去處理這樣的居民樓房。在看似極為普遍的景物面前,袁運甫能去發現美並帶著一種職業的亢奮把畫畫完。在漫不經心的日常生活中不躁不急,悟得出這樣那樣的真理,這便是蘇格拉底式的愉快感。

早在北京白家莊東里時期,袁運甫家裡最愛掛的幾幅畫,尤其是《紹興魯迅路》和《彩陶神韻》,對不少後學在對油畫的理解上產生過深遠影響。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青島 1978年 紙本 水粉 54.5 × 55 cm

袁運甫喜愛所有木板留下的東西。他的線描功力一直與他對色彩的敏感並駕齊驅。他的勾線力透紙背而清雅有秩。無論是用毛筆或鋼筆都是傳統的師出有名與寫實繪畫傳移模寫要求的完美結合。舉凡他特別自信地使用線描勾勒的畫作,都透著靈秀與古韻,幫助觀畫的人完成一次對繪畫魅力的懷舊之旅。這在《蝴蝶花》(1996,彩墨)這樣的作品中尤其明顯。有意思的是,在觀看袁運甫不到30歲時畫的《琴手》和《大瑤山姑娘》時,我們能想到袁運生的雲南白描組畫;可見袁運生受乃兄影響之一斑。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琴手 1959年 速寫 54 × 46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大瑤山姑娘 1960年 速寫 46 × 54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榮城漁村 1977年 紙本 水粉 54.5 × 55 cm

袁運甫雖然在1979年以後被推上所謂壁畫運動的浪尖上,用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放在環境設計與公共藝術上,但他的事業核心一直是繪畫創作與美術教育。袁運甫的繪畫美學思想也是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後來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基地,經過一大批美術家長年共同實踐的結果。在弘揚華夏民族的藝術審美、開創有別於西方繪畫和傳統中國畫的新美學探索過程中,還有與袁運甫同代的一批同事。無疑地,袁運甫也善於從當代藝術工作者身上發現和學習。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山水相依 1978年 紙本 水粉 54.5 × 55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上海南京路培光中學 1973年 紙本 水粉 39.5 × 54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紹興魯迅路 1961年 布面 油畫 80 × 64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送客松 1973年 紙本 水粉 54 × 79 cm


對於袁運甫先生繪畫藝術的分析與解讀,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將袁運甫繪畫藝術的精神放到更準確的時代背景與時代前景中去理解,那樣就能從這個個案中梳理出對今後我們的藝術發展極具參照價值的一些有用的理論。一個畫家被定位在畫史之中與被定位在現實裡往往是不同的面貌。今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袁運甫的繪畫藝術自會有更大的氣象。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濤聲 1977年 紙本 水粉 54.5 × 55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憶鄉鄰 1994年 紙本 彩墨 93 × 188 cm

十八年前的一天,我與幾位同學一道隨老師登上南通開往上海的江輪。袁運甫自16歲那年第一次離開美麗的家鄉到外面看世界,之後不知又有多少次的回鄉與別鄉的旅途。他對生活細處的熱愛實在是最好地展現了畫家這個古老行當裡的人讚美自然與擁抱人生這一首要本性。袁先生性格低調但卻極為重情,相信他冷靜觀察的能力與豐富的感性內心將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視覺美宴。(2005年底寫於北京,發表於2006年第1期《清華美術》,2018年1月修訂)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憶鄉情 1994年 紙本 彩墨 93 × 188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漁村人家 1992年 木板 丙烯 60 × 90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魯迅故居(一) 1973年 紙本 水粉 39.5 × 54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魯迅故居(二) 1973年 紙本 水粉 54 × 39.5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古陶神韻 1962年 布面 油畫 52 ×72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馬棚 1973年 紙本 水粉 39.5 × 54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上海化工廠 1973年 紙本 水粉 54.5 × 79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蝴蝶花 1996年 紙本 彩墨 52.8 × 45 cm

學者之聲 | 倪軍:再讀袁運甫繪畫之美(節選)

黃山人字瀑 1973年 紙本 水粉 78 × 54 cm

1963年生於天津,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壁畫專業(1985-1989)和美國羅格斯大學藝術研究院,曾長期執教於新英格蘭地區多所藝術院校;創作之餘曾客座執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現客座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並任天津美院特聘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