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愿您的激情和影响一灯长明;您是承前启后的先知般的人物。

——倪军

我16岁离开天津到了北京,因为和袁加同班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故而能够经常得到袁运甫先生的指教和栽培。袁先生影响了我至今的生命历程。

1985年夏天,我同时被中央美院和中央工艺美院录取,是袁先生力主让我到他门下继续学习艺术,从而我可以贴近他的日常,研习艺术与磨炼人生;紧密地与他相随四年后他又很理解地允许我远赴美国读研,进而见识西方世界的文化及历史。

算起来我追随袁先生有38年之久,真是除了父亲之外,他也是父亲。只要世界还在,艺术就有意义。我们此生有幸受教于袁运甫先生,当学习他的勇敢精神,让天下生灵尽量活在美感里、活在一种讲究的视觉生命里。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1978年袁运甫带学生在山东地区进行“色彩写生”教学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1988年袁运甫与英国结构主义画家 彼得·思超德(Peter Stroud)、 倪军在光华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楼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2002年袁运甫夫妇在地坛公园神马圈和学生李东升、倪军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袁运甫先生在创作中

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倪军

袁运甫从思想轨迹上找到了心灵的出口,这个传统是张光宇从上海带来的乡土加海派,还有庞薰琹、吴冠中的地中海之风;这个阶段的袁运甫还念念不忘他跟随过一年的董希文。那一年里,他常常与几位同学到董希文家里,大师写生的万般风情都印在了袁运甫脑海中。

很多人可能未曾注意过,董希文曾在越南研习油画,他的色彩是法式南亚的。袁运甫沿着张光宇庞薰琹的脉络锤炼出自己的中国式造型、从庞薰琹、董希文那里得着欧式颜料的丰富色彩宝库。他把前辈画家的优处都掌握在手并在以后很自如地运用着。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新安江水电站 1962年 纸本 水粉 54 × 39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长江出海口 1973年 纸本 水粉 39 × 55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出海前(一) 1978年 纸本 水粉 54.5 × 55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出海前(二) 1978年 纸本 水粉 54 × 53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岸礁巨浪 1978年 纸本 水粉 54.5 × 55 cm

袁运甫的绘画不旧不新(时髦)、不土不洋;然又是亦古亦今,现代感中见民族精神。他一直苦苦探寻的能够再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现代绘画样式在他自己的绘画生涯中已然露出头角;这在今天“民族复振”的时代呼唤中尤其具有特别的意义。

袁运甫没有留法留苏的经历,这使得他在吸收西方绘画营养的同时自然地保持了距离。他没有用题字与诗文去扰乱画面,理智地与越来越不够专业的人文墨戏分道扬镳。与范宽在《溪山行旅》上所做的一样,袁运甫只适度地使用了签名。对于中国古代绘画的非凡传统,袁运甫的心仪向往超过我们的想象。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袁运甫靠着超常的体魄与耐力或登高望远或小院近观,以罕有的勤奋精神画出了几千幅绘画。在中国美术馆圆厅的后廊看过这批几十年累计下来的代表作之后,我发现中国也有个自己的科罗。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井 1972年 纸本 水粉 44 × 54.5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苏北运河一角 1973年 纸本 水粉 44 × 54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港口 1973年 纸本 水粉 54.5 × 79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胶东落凤渔村 1977年 纸本 水粉 54.5 × 55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碧海红楼 1979年 纸本 彩墨 103 × 104 cm

与科罗笔下的阿尔卑斯山村和意大利竞技场一样,袁运甫的绘画大多以质朴与纯真取胜;加上上等的绝妙技法,每一幅写生或根据写生加工而成的作品都有如一只牧歌或奏鸣曲,散发着心潮的蓬勃与涌动。

在绘画的形式语言上,袁运甫不但深入研读过王希孟、赵伯驹的超级宽银幕,还特别注意了袁江、袁耀在界画上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用轻快的扫笔涂抹出烟幕和浪花的同时,画家还注意把高塔画得挺拔,把渔船的结构画出结实的弧度。依仗对收与放的娴熟把握,袁运甫对任何一种画材都能迅速地驾驭起来。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黄山奇峰 1973年 纸本 水粉 54.5 × 79 cm

他是一个天生的画家,对不同品性的画笔与颜料都表现出迷恋。1991年,58岁的袁运甫又穿越崇山峻岭飞到加德满都。因为携带方便,这一次袁运甫尝试用很新款的彩色水笔刻画尼泊尔风情。时空交错,笔下江山。袁运甫在一处新的奇特之地又一次焕发出写生的激情,使我们想起傅抱石画的布达拉宫和布加勒斯特。

除了科罗的艺术精神与工作作风的影子,袁运甫的绘画里还有美国画家的那份苍凉。比如爱德华·哈波(Edward Hopper)与维恩·提堡(Wayne Thiebaud),常常画出现实世界的外表血肉之下的那种孤寂与隔膜。画家不总是头脑发狂的。在独坐山坳与沙丘的时刻里,袁运甫也觉得自己与那个神灵的世界更近了。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黄山松 1973年 纸本-水粉 54.5 × 79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黄山西海 1973年 纸本 水粉 54.5 × 158 cm

《山水相依》(1978,水粉)、《黄山》(1973,水粉)与《涛声》(1977,水粉)在亲切中透出空灵;而59岁时画的《渔村人家》(1992,丙烯)又延续了40岁时的《南通光孝唐塔》(1973,水粉)和《上海南京路培光中学》(1973,水粉),在天海楼阁之下总透着热烈鲜活的人类气息。一幅水粉《青岛》(1978),一幅彩墨《青岛》(又名《碧海红楼》,1979),材料心境虽异,但各有千秋。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江城南通 1973年 纸本 水粉 39.5 × 54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闵行(一) 1973年 纸本 水粉 39.5 × 54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闵行(二) 1973年 纸本 水粉 44 × 54 cm

在袁运甫眼里,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入画的,这也是一个职业画家的素质所在。看见上海的西式高楼他愿意用很逻辑的不同灰色将建筑的复杂局面留下来,他有一份超乎常人的耐性。见到蓝海阔天的舒展通畅,袁运甫往往下笔大胆甚至留白,有时用远方船只画出的一线白浪再加强一份画面的帅气。袁运甫绘画的手段甚至是宁拙毋巧,但他的画面中也从无拖滞之处,每每给人爽朗的感觉。他两次到上海的鲁迅故居写生,色彩尤其高雅与协调,是使用对比色完成室内色彩造型的范例。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南通光孝唐塔 1973年 纸本 水粉 44 × 54 cm

没有一个专业的画家不曾遇到过棘手的写生对象的取舍问题。袁运甫在《闵行(之一)》和《闵行(之二)》(1973,水粉)中仿佛故意向自己挑战一回,因为别的画家可能不会有兴趣去处理这样的居民楼房。在看似极为普遍的景物面前,袁运甫能去发现美并带着一种职业的亢奋把画画完。在漫不经心的日常生活中不躁不急,悟得出这样那样的真理,这便是苏格拉底式的愉快感。

早在北京白家庄东里时期,袁运甫家里最爱挂的几幅画,尤其是《绍兴鲁迅路》和《彩陶神韵》,对不少后学在对油画的理解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青岛 1978年 纸本 水粉 54.5 × 55 cm

袁运甫喜爱所有木板留下的东西。他的线描功力一直与他对色彩的敏感并驾齐驱。他的勾线力透纸背而清雅有秩。无论是用毛笔或钢笔都是传统的师出有名与写实绘画传移模写要求的完美结合。举凡他特别自信地使用线描勾勒的画作,都透着灵秀与古韵,帮助观画的人完成一次对绘画魅力的怀旧之旅。这在《蝴蝶花》(1996,彩墨)这样的作品中尤其明显。有意思的是,在观看袁运甫不到30岁时画的《琴手》和《大瑶山姑娘》时,我们能想到袁运生的云南白描组画;可见袁运生受乃兄影响之一斑。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琴手 1959年 速写 54 × 46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大瑶山姑娘 1960年 速写 46 × 54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荣城渔村 1977年 纸本 水粉 54.5 × 55 cm

袁运甫虽然在1979年以后被推上所谓壁画运动的浪尖上,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环境设计与公共艺术上,但他的事业核心一直是绘画创作与美术教育。袁运甫的绘画美学思想也是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后来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基地,经过一大批美术家长年共同实践的结果。在弘扬华夏民族的艺术审美、开创有别于西方绘画和传统中国画的新美学探索过程中,还有与袁运甫同代的一批同事。无疑地,袁运甫也善于从当代艺术工作者身上发现和学习。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山水相依 1978年 纸本 水粉 54.5 × 55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上海南京路培光中学 1973年 纸本 水粉 39.5 × 54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绍兴鲁迅路 1961年 布面 油画 80 × 64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送客松 1973年 纸本 水粉 54 × 79 cm


对于袁运甫先生绘画艺术的分析与解读,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将袁运甫绘画艺术的精神放到更准确的时代背景与时代前景中去理解,那样就能从这个个案中梳理出对今后我们的艺术发展极具参照价值的一些有用的理论。一个画家被定位在画史之中与被定位在现实里往往是不同的面貌。今后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袁运甫的绘画艺术自会有更大的气象。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涛声 1977年 纸本 水粉 54.5 × 55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忆乡邻 1994年 纸本 彩墨 93 × 188 cm

十八年前的一天,我与几位同学一道随老师登上南通开往上海的江轮。袁运甫自16岁那年第一次离开美丽的家乡到外面看世界,之后不知又有多少次的回乡与别乡的旅途。他对生活细处的热爱实在是最好地展现了画家这个古老行当里的人赞美自然与拥抱人生这一首要本性。袁先生性格低调但却极为重情,相信他冷静观察的能力与丰富的感性内心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视觉美宴。(2005年底写于北京,发表于2006年第1期《清华美术》,2018年1月修订)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忆乡情 1994年 纸本 彩墨 93 × 188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渔村人家 1992年 木板 丙烯 60 × 90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鲁迅故居(一) 1973年 纸本 水粉 39.5 × 54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鲁迅故居(二) 1973年 纸本 水粉 54 × 39.5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古陶神韵 1962年 布面 油画 52 ×72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马棚 1973年 纸本 水粉 39.5 × 54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上海化工厂 1973年 纸本 水粉 54.5 × 79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蝴蝶花 1996年 纸本 彩墨 52.8 × 45 cm

学者之声 | 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节选)

黄山人字瀑 1973年 纸本 水粉 78 × 54 cm

1963年生于天津,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1985-1989)和美国罗格斯大学艺术研究院,曾长期执教于新英格兰地区多所艺术院校;创作之余曾客座执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客座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并任天津美院特聘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