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毛遂自薦"之後則是"毛遂自刎"


"毛遂自薦"的典故幾乎婦孺皆知,但是"毛遂自刎"的故事知道的就比較少了。同是毛遂,自薦與自刎,前後時間相差不過一年,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可以說毛遂是成也"自薦"、敗也"自薦"。


知道嗎?


公元前260年,趙國與秦國爆發了長平之戰,兩個國家都堵上了國運。決戰前,秦國久攻不下,秦相範睢使離間計,趙孝成王聽信讒言、臨陣換帥,以趙括取代廉頗,結果趙國戰敗,40萬精銳之師悉數被白起坑殺,趙國舉國震慟、哀嚎遍野、元氣大傷。1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59年,秦國因趙國違約不割讓城池、反而與東方諸國合縱對付秦國,發兵20萬,圍攻趙國都城邯鄲,意圖一舉滅趙,但秦國前後幾次增兵、圍了17個月仍然不能攻破,其他國家都持觀望態度。


秦國攻破邯鄲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形勢十分危急,趙孝成王不得已,派國相平原君趙勝去楚國請求出兵解圍。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趙勝奉命出使楚國,他決定精心挑選20個門客一起前往。平原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養了幾千名門客,但是跳來跳去只挑中了19個人,還缺1個人。於是,毛遂站了出來,自我推薦,希望一同前往。但是平原君以毛遂呆了三年也沒見有什麼過人之處為由,委婉地勸他留下。毛遂說:我要是有機會的話,早就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於是毛遂隨同平原君一同前往楚國求援。


知道嗎?


到了楚國,平原君與楚王商談結盟出兵事宜,但是談了一整天也沒談出個結果,於是門外等候的門客們就慫恿毛遂前去幫一幫平原君,結果毛遂真的去了。在毛遂慷慨激昂的陳述以及不要命的威脅下,楚王終於妥協了,為了讓楚王不反悔,就歃血為盟。於是,楚王派春申君黃歇領兵十萬救趙,毛遂因此名聲大振。之後魏國也發兵十萬,魏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最終秦國吃了大敗仗,趙國取得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因此一役,秦國元氣大傷,不得不改變策略,導致中國統一進程晚了幾十年。


毛遂促成了楚國與趙國的"合縱抗秦"大計,挫敗了秦軍吞併趙國的企圖,贏得了平原君的特別賞識。一年後,即公元256年,燕國派大將慄腹攻打趙國。趙國派誰掛帥出征以破強敵呢?平原君就向趙王力薦毛遂,趙王也覺得非毛遂不能當此重任。於是,打算提拔毛遂掛帥統兵出征。毛遂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趕忙到趙王那裡請辭。他說:我不怕死,可是我能力有限,不能擔當重任。我可以身披鎧甲當個馬前卒,但是卻沒有當統帥的才能。我不去,那麼上可保趙國江山社稷,中可保你趙王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為國家罪人。趙王不解地問:你自薦時豪情萬丈,真乃大丈夫,脫穎而出;如今正該建功立業,怎麼扭捏如小女子呢?毛遂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騏驥一日千里,捕鼠不如蛇貓。逞三寸舌我當仁不讓,仗三尺劍實非我所能,豈敢以國之安危一試我之不才。"


知道嗎?


雖然毛遂費盡了口舌、句句在理,但是趙王卻不聽,"確認過眼神",認定了毛遂就是他要選的人。毛遂無奈之下,只好聽命就任,掛了帥印迎敵。儘管毛遂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但也無法禦敵取勝,結果趙軍被燕兵殺得一敗塗地。毛遂羞憤難當,避開眾人來到山林中,拔出寶劍自刎而死。毛遂用血淋淋的事實證明了他的預言,也給了趙王一個狠狠的耳光。


毛遂的成名源於"自薦",但是短短一年後自刎而死也是源於"自薦",真是成也自薦、敗也自薦!而平原君、趙孝成王在識人用人上也犯了致命性的錯誤,用血的代價告訴我們"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這個道理!


參考文獻:

李旭東,《"毛遂自刎"的聯想》

(圖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