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備三顧茅廬的背後,是諸葛亮不遺餘力的“毛遂自薦”

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拋開演義,從史籍文章中可以看到劉備確實三請諸葛亮出山。在陳壽所寫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凡三往,乃見”,這裡確實提到劉備求見的了諸葛亮三次,在第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出師表》裡諸葛亮也明確表達:“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裡更是直接體現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君主風度。

可是,歷史的真相併非如此。沒有諸葛亮的毛遂自薦,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三顧茅廬”。

在劉備三顧茅廬的背後,是諸葛亮不遺餘力的“毛遂自薦”

三顧茅廬

首先需要說明諸葛亮時時都在為出山為官做準備,並非一心隱居於田野,不問世事。《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管仲和樂毅都是輔佐賢君,為其君主打下一片基業。諸葛亮既然與管仲,樂毅相比,自然是想覓得明君,出仕造就一番功績的。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當然不能坐等人來。諸葛亮分析局勢,對比了當世的幾位群雄,認為時機到了,選定了劉備,開始計劃如何向劉備毛遂自薦。

在劉備三請諸葛亮之前,諸葛亮在隆中躬耕十年,未出任做官,也就無任何政績或軍事才能讓劉備知曉。此時的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還只是一個在野的小人物。史書中記載劉備第一次聽說諸葛亮的才名,是通過司馬徽。《襄陽記》中司馬徽與劉備交談中提到了伏龍,鳳雛,也就是諸葛孔明和龐士元。但這只是引起了劉備的好奇,不足以讓劉備下定決心去請諸葛亮出山。

第二次是通過劉備很器重的徐庶。當時劉備駐紮在新野(今南陽),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這裡徐庶把諸葛亮比喻為沉睡的臥龍,有大才能,卻還未有機會施展。劉備本想直接讓徐庶引薦,但是徐庶說諸葛亮此人只能您屈尊去拜訪他,召上門來,太委屈他了。徐庶為何如此大力誇讚諸葛亮呢?徐庶與諸葛亮的關係非同一般,從《隆中對》中“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可以看出諸葛亮與徐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如果諸葛亮從未向徐庶示意自己想要投向劉備出仕,作為其好友的徐庶,自然也就不會向劉備如此力薦諸葛亮了。與徐庶的一番對話後,劉備決定去拜見諸葛孔明。

在劉備三顧茅廬的背後,是諸葛亮不遺餘力的“毛遂自薦”

唐國強版諸葛亮

當然,諸葛亮除了宣傳自己的才學謀略,也深知當時劉備雖然求賢若渴,但是能人異士那麼多,如何讓劉備看中自己呢?那就是諸葛亮自身的人脈關係。

劉備當時的境遇並不好。雖然說劉備是漢景帝之子劉勝的後代,但是到劉備這裡,家族的榮光早已不復存在。這就導致了劉備在群雄追逐,軍閥四起的亂世中,想要分得一杯羹非常艱難。劉備自黃巾起義後,小立戰功,但是始終沒有一塊自己的根據地,手下的兵士,相比於其他諸侯,更是少的可憐。無地少兵的劉備屢屢受挫,建安六年,劉備與曹操一戰以失敗告終。不得已,劉備投靠了當時盤踞在荊州的劉表。但劉表此人多疑,雖然把劉備奉為座上賓,但是始終對劉備戒心十足。在兵強馬壯的劉表手下,劉備只能小心翼翼,可以說此時的劉備已然是案板上的魚肉,隨時都會丟掉小命。

在劉備三顧茅廬的背後,是諸葛亮不遺餘力的“毛遂自薦”

於和偉版劉備

諸葛亮也分析出了劉備的艱難境遇,所以知道劉備非常需要人脈的支持。諸葛亮本身就有深厚的人脈關係。首先是諸葛亮的家世。諸葛亮並非草根出身,而是出生在一個豪門士族。諸葛亮父母亡故後,便由其叔父諸葛玄照料。諸葛玄與劉表等人的關係十分密切,諸葛亮的兩個姐姐都嫁入了荊州一帶的世家大族,當時講究門當戶對,由此可以看出諸葛家族在荊州當地社會地位很高。

其次是諸葛亮在當地士族中的影響力。在諸葛玄死後,諸葛亮靠著叔父留下的人脈,在荊州這十年間,廣交善緣,諸葛亮成為了當地士族文人中的重要一員。如果劉備能把諸葛亮納入麾下,除了諸葛家族的支持,當地一些士族集團多少也會受諸葛亮的影響,轉而支持劉備。所以諸葛亮在毛遂自薦的過程中,讓徐庶在推薦自己才學的同時,也讓劉備知曉了他強大的關係網絡。

在劉備三顧茅廬的背後,是諸葛亮不遺餘力的“毛遂自薦”

陸毅版諸葛亮

諸葛亮的毛遂自薦不止於此。在劉備一顧草廬的途中,諸葛亮安排了農民唱山歌,山歌的內容當然是宣傳他才華出眾,進一步告訴劉備,我諸葛亮的名聲很響,快來找我。但是等劉備到了,卻不見他。之後又安排自己的好友崔州平與劉備,關羽,張飛意外相遇,劉備再次從他人口中聽到諸葛亮的才學美名,讓已經有些心灰意冷的劉備決定再次來拜訪諸葛亮。

在二顧茅廬中,諸葛亮特意讓劉備撞見黃承彥來找自己。黃承彥是諸葛亮的岳父,更是河南當地非常有聲望的名士。劉備心裡非常清楚,一位名士手裡雖然沒有軍權,但是卻掌握著在士族文人中的話語權。第二次,劉備依舊沒有見到諸葛亮,可是黃承彥讓劉備親眼看到諸葛亮的人脈關係,更是堅定了劉備得到諸葛亮的決心。

三顧茅廬,劉備終於見到了他人口中的諸葛亮。到這一步,才是諸葛亮真正的毛遂自薦。諸葛亮在前期為自己鋪路,吊足了劉備的胃口。此時見到真人,諸葛亮必須要讓劉備吃下一顆定心丸,認定自己可以助他成就大業。

在劉備三顧茅廬的背後,是諸葛亮不遺餘力的“毛遂自薦”

諸葛亮與劉備草廬相見

劉備說自己想要伸張大義,但無奈自己智謀有限,於是造成了今日的困局。求問諸葛亮有什麼辦法幫助自己完成大業。諸葛亮先是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非正道,但曹操兵力上已經擁有百萬之眾,現在不能與他正面交鋒。孫權佔據江東時日已久,民心所向,手下亦有能臣良將,可以與他結為外援。諸葛亮用幾句話,表明了自己是站在劉備這一陣營,認可了劉備的正統地位。

接下來諸葛亮分析形勢:“荊州和益州這兩個地方非常重要,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益州地勢險要,物產豐富。如果佔據這兩個地方,守住要塞,安撫好西部的少數民族,與孫權交好,勵精圖治,做出表率。等到天下形式有變,就可以派人從荊州出發攻向宛,洛兩地。而您就可以從益州出發,到秦川,百姓在聽說了您治下有方,善待臣民,一定會夾道歡迎您的到來。這樣做,復興漢室就有望了。”

諸葛亮的這一番話,讓劉備確信諸葛亮有大才,奉為座上賓,以禮待之。而諸葛亮的籌備已久的”毛遂自薦“也劃下完美的句號。

在劉備三顧茅廬的背後,是諸葛亮不遺餘力的“毛遂自薦”

諸葛亮與少主劉禪

諸葛亮的毛遂自薦無疑是成功的。如果諸葛亮不向劉備主動,多次推薦自己,在那麼多已經展現真實才學的士族文人中,劉備也很難注意到一個名氣不響的諸葛亮。無論是諸葛亮想辦法讓自己知名於世,還是劉備想要借力於諸葛亮,二人在相處中已經不單單是君臣關係。二人在並肩作戰,一起完成興復漢室大業中,已經成為了密不可分的摯友。在劉備臨走前,託孤於諸葛亮,更是對諸葛亮的信任。諸葛亮也不負劉備所託,以法治國,以情教化,為劉禪治理出一片百姓和樂,國富民強的蜀漢。在諸葛亮走後,劉禪也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一個“忠”字,是劉備,劉禪父子對諸葛亮的最高評價。

END:

悄悄說一句,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當然別忘了關注“小畫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