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中國迫擊炮的發展歷程


在近代火炮史上,中國從1884年開始,就製造過山炮、前膛抬炮、劈山炮等火炮。

1923年中國仿製出具有現代意義上的迫擊炮,這種“滬式”82毫米迫擊炮根據英國斯托克斯式迫擊炮仿製而成,全炮重68千克,彈重3.8千克,最大射程2.8千米。

一戰後的1931年,南京金陵兵工廠正式生產出了仿研的中國造82毫米迫擊炮,時稱“二十年代式”迫擊炮。這是依照法國勃蘭特式81毫米迫擊炮的性能,對“滬式”82迫擊炮的改型。1932年,南京正式成立了迫擊炮廠,主產82毫米迫擊炮,1935年產量達到180門。

解放前中國迫擊炮的發展歷程

民國時期的“三十年代式”120毫米迫擊炮是當時的重型火器,全炮重296千克,彈重10.5千克,最大射程5千米,兼有平射與曲射的性能。1938年生產了710門,到1947年達到年產2000門的生產能力。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兵工廠還生產過50毫米、60毫米和15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

解放前中國迫擊炮的發展歷程

從1927年到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根本不具備製造槍炮的條件,中央蘇區紅軍的“官田兵工廠”只有極其簡單的生產工具,主要以修配為主。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時,用僅有的少量迫擊炮彈摧毀對岸敵人的碉堡保證了飛奪瀘定橋的成功,已成為了經典。迫擊炮跟紅軍結下了不解之緣。八路軍具有國防含義上的迫擊炮研製的起點始於1940年,八路軍正規部隊配裝自己生產的迫擊炮始於1941年。

史料記載,1938年9月,八路軍在山西省榆社縣韓莊村的一個大廟裡成立了總部修械所。1939年7月,總部修械所遷往山西省黎城縣水腰山的一個叫黃崖洞的山洞裡建廠,史稱“黃崖洞兵工廠”。1940年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先後視察了工廠。同年9月,彭副總司令親自給兵工廠下達生產任務:要求從10月份起生產小鋼炮(50擲彈筒),月產8門,裝備一個團;同時月產步槍500支;從11月份起試產50小鋼炮的炮彈。

50擲彈筒是一種適用於山區作戰的輕型簡易的迫擊炮,又稱“七一式”解放區造50毫米迫擊炮。1940年10月,總部將繳獲日軍的50鋼炮數門送交軍工部仿造。1941年1月3日,試製成功了第一門50鋼炮。全炮重2.7千克,其中炮筒重1.6千克,腳座板重1.1千克,口徑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管長260毫米,最大射程500米。當年底,兵工廠生產出50小鋼炮1090門,50炮彈31159發。這是八路軍當時唯一的一家小型火炮生產工廠。

1942年春,在反“掃蕩”中,八路軍繳獲了日軍5門82毫米迫擊炮,黃崖洞兵工廠對其進行修復後又重新投入戰場。不僅火炮修好後要重上戰場,新四軍的兵工廠由於不生產炮彈,連大量啞火的迫擊炮炮彈也只能是經修理後再次使用,其危險性可想而知,這在兵工史上絕無僅有。1942年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工局所屬的7家兵工廠,成批生產了迫擊炮彈和擲彈筒。1943年八路軍總部兵工廠試製成功了82毫米迫擊炮。1944年,八路軍兵工部調整工廠佈局,改編為九廠一所,次年底發展成為14家兵工廠,其中包括迫擊炮廠。在膠東老解放區的兵工廠還生產過100毫米迫擊炮,解放戰爭時期曾裝備於師屬炮兵。同一時期,東北的二道江兵工廠已能批量生產迫擊炮

彈,並創造性地設計出用60毫米迫擊炮發射宣傳單,每發炮彈能裝宣傳單300張,還研製出兩種口徑的照明彈,照明時間可達半分鐘,在解放軍下江南夜戰中發揮了作用。

1947年由八路軍根據地發展起來的兵工廠達到19家,其中的兵工第15廠主要生產82、120、150迫擊炮和彈坯。1948年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工業廳,所屬的7家兵工廠統一了產品規格,實行專業化生產,先後生產了120毫米迫擊炮133門,150毫米迫擊炮1門。在東北根據地,較好的工業基礎更是為迫擊炮彈的批量生產提供了戰勤保障。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的兵工廠為發展自己的迫擊炮和炮彈付出了沉重代價。1941年,黃崖洞兵工廠在反“掃蕩”保衛戰中與日軍激戰了8天8夜,八路軍戰士和軍工人員傷亡166人;抗戰時期,新四軍的火炮土專家“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吳運鐸為獲取迫擊炮彈的引爆藥被炸成“血人”,失去了左眼和左手,兵工廠廠長當場犧牲;中國的導彈專家劉正棟,於1947年在東北為林彪等首長演示60迫擊炮的炸點時失去了左臂,成為獨臂專家。可以說,建國前這一時期中國的迫擊炮就是在血與火的拼殺中發展起來的“紅色迫擊炮”。

從1938年到1949年,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火炮發展主要就是迫擊炮的研製發展。這一時期,迫擊炮研製發展的特點是,有什麼條件就造什麼炮,繳獲什麼口徑的炮就儘量配什麼彈。“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這種敵人“造”和自己造緊密交錯跟進,八路軍、解放軍不先進的武器裝備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作戰方式。這時期迫擊炮(彈)的發展,雖然沒有質的突破,但也沒有出現巨大的“代差”。存在的問題是規格品種太雜亂,不利於後期大兵團作戰,後勤保障極其困難。有專家統計,到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時,部隊的槍炮口徑有82種,型號規格有100種,各種彈藥有274種,還分別產自24個國家。在抗戰和解放戰爭的特殊歷史條件下,“萬國牌”裝備沒有也不可能實現“以我為主”。但通過獨立自主的努力,這一時期“國產”的迫擊炮(彈)品種已有50、60、82、100、120毫米的口徑規格,口徑基本齊全。

現在,在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迫擊炮研究所收藏的樣炮中,二戰期間繳獲、仿製的各國產迫擊炮五花八門,足以見證那段“戰場沒有國界”的迫擊炮發展過程。新中國成立後才結束了“萬國牌”迫擊炮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