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貧一富兩個家庭,哪個家庭的父母會讓孩子過得更好?哪個家庭更不願意讓孩子吃苦?
按理來說,這個問題本不該有其他任何答案,富的家庭,怎麼會比窮的家庭更願意讓孩子吃苦?
然而,就在當今社會,這一迷惑行為從未消失過,越是貧窮的家庭,卻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磨鍊當成吃苦,越捨不得讓孩子“吃苦”。
富二代們用蘋果手機,衣食無憂,可窮二代們卻也手持最新最貴的電子設備,穿衣必名牌,吃飯必高檔。
在中國,有太多的父母不顧不顧家庭資源的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儘管這樣的生活條件,與他們的經濟條件並不匹配。
越是不富裕的家庭,卻越是容易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擔心孩子被別人比下去、自卑,因此分外嬌慣寵溺孩子,父母再累也不捨得孩子吃一點苦。
表面上看,家長這樣做能夠讓孩子們生活得更好,把更多心思用在學習上,可事實上,被嬌慣的孩子極少有成材者。
如今的社會,並非“寒門難出貴子”,而是窮人富養了太多敗家子。
當談到團隊建設時,一位HR朋友萬分感慨,“以前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責任心,富二代玩心重不可靠,現在這印象卻完全反過來了!”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
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這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窮人家的父母,往往有一種虧欠感,越是家境不好就越想補償孩子,自己心理上倒是得到滿足了,卻未曾發覺孩子被自己養成了什麼樣——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寅吃卯糧……
不曾吃苦的孩子,很難產生改變命運的鬥志,反而容易變得好吃懶做、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只顧享樂,毫無責任感與擔當。
林青霞人生最抑鬱的時候,聖嚴法師送給她8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這8字方針,同樣適用於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為人父母真正的成長,是能夠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反思貧窮的成因。
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
關愛下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但這種關愛,不能也不該變成失當的溺愛,走向極端的“呵護”,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無異於一味毒藥。
祝願孩子們都能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閱讀更多 育兒房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