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地方都把职称评审下放到学校,这样会不会限制教师的流动?

大虾谈教育


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方到学校,对教师的流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2018年开始,高校所有教师技术职称(包括正高、副高和中级)对所有学校(含公办、民办本科、专科)下放了评审权。也就是说老师的职称评定不用再报到省教育厅统一评审。而目前各省都出台了指导性标准,然后要求学校评审结果报教育厅复核、备案。对教师流动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一、因各校制定的职称评定标准不尽相同,导致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不同,所以从低标准的学校往高标准学校流动时会让高标准学校教师感觉到不公平,形成阻力。

二、以前又教育厅统一评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各校原则上必须认可已经评定的职称。评审权下方后,流入方有自己的标准,有自己的解释权和决定权。

三、在教师流动时往往以接收方的标准来认定职称,二由于各校标准不同,可能会使得老师需要重新满足接收方的标准,重新进行职称申报,重新进行学术和科研成果的提供。

四、以前由于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高校职称评定要求高,使得北方很多教师在职称到手后去南方高校工作,现在职称评审权下方,意味着南方高校的缺口减少,也会对教师流动造成影响。


老夏谈教师发展


有影响。首先,很多学校在职称评审中的积分项中,是有校龄积分的,不利于新调入的老师(不知道大家对于校龄积分是如何看待的,但我认为不妥,是山头主义)。其次,在职称评审中的民主评议环节也不利于新流入的老师(因此,县管校聘的改革影响职称评审)。


天眼001


有影响,教师职评的下放有利于学校对老师的管理,部分教师为了评职称一般不会随意调动,因为新调动到新的学校他职评的时候肯定比起学校的老教师不占优。



凡泥付


个人觉得有好有坏。好的方面,可以让学校每个老师充分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会充分调动老师在学校范围内的竞争,提升学校活力;坏的一方面,由于职称的评定在学校,所以会导致学校老师不去参加优质课,课题等研究,因为只需要在学校比,大家都不去弄,也可能导致教师混吃等死,学校缺乏教科研氛围。


只想得到自己该得的


职称评审下放到学校,这说法不完全。应当是中初级职称评审权下放。高级职称还是有上级专门的职称评审委按照程序进行。

职称评审与教师流动不存在限制问题,某种程度说,正是为了促进教师流动——从热门学校流向相对较弱的学校。

教师流动,是健康社会的常态。所谓限制,要不得。真正有能力的教师,是职称就可以限制的吗?


语文兵法


会的,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

1.评审下放前的流动数据。2012-2015年,教师离职率分别为7.3%、6.9%、8.5%、7.8%。

2.评审下放后的流动数据。2016-2019年,离职率分别为7.2%、6.7%、6.2%、5.8%。

3.数据对比。下放前基本在7.5%左右,下放后数据一直在下降,并且趋势明显。

所以,对于人员流动的限制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奇葩辅导员


我们江苏省涟水县评上也不一定聘,还搞什么单位岗位设置,我56岁有着36年教龄的乡村老教师2018年评的高级县人社局以学校无高级岗位不给聘任,好政策在这儿挂空挡。


用户67137659270


这主要看区域了,就我们这个地方而言一点影响也没有,因为本来决定权就在学校。基本上校长让谁晋级,谁就会被推荐上,在达到晋级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制度可以千变万化。想调动的人基本以年轻人居多,35以后再想调动的毕竟是少数。而年轻人在单位没有7年以上,论资排辈很难晋级,所以该走的一定会早点调动。所以说,这个所谓的政策对留住人的作用一点不大。举个简单例子:农村教师补助一个月300,一个文明学校教师补一个月600,但农村学校没一个能创上文明学校,硬件设施根本无法达标,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调动呢?最关键的是,现在农村教师似乎成了没水平的代名词,没办法下,优质生源都流失了……人本质上不就是为了个名和利?在农村既得不到利也收不到名,为什么不走呢?


苍山夜读


不会影响。职称评定资格和条件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制定,职审权利下放,学校只是有了执行权。只要老师硬件齐全,材料充分,在那个学校都一样,不会影响职称的评审。

职称评审权下放,有可能评聘脱节,评不上愁,评上聘不上愁。


指尖画流年


流动不会,但是一些需要评职称的老师在流动时会有顾虑。因为每个学校所拥有的晋升职数都不一样。比如说甲学校有1个职数,但是有10个人要评,乙学校有1个职数,但是目前无人需要评,如果你迫切需要评职称,你会去哪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