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董希淼講“非接觸銀行構建”


3月12日晚八點,董希淼老師在中關村金融科技大講堂直播講課,題目是:“非接觸銀行”體系構建與對策建議。董老師強調“非接觸銀行”是一種服務、是時代大勢,對其概念做了溯源和辨析,提出一個較為系統的體系構建建議,富有啟示意義。課程分四個部分:新形勢(疫情倒逼非接觸銀行誕生);新實踐(有哪些具體實踐);新框架(體系構建);新建議(應採取哪些支持政策)。董老師是中關村互金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是業內一位大牛。現就此次課程的學習體會簡記如下。

1.從布萊特金到非接觸銀行。老師從溯源的角度,認為布萊特金是非接觸銀行理念的老祖宗、“爺爺的爺爺”。布萊特金有幾部暢銷書,講了銀行1.0、3.0、4.0。其中銀行3.0被譽為“銀行未來與銀行創新的聖經”,提出一個理念:未來銀行將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行為。銀行4.0提出:金融服務無處不在,就是不在銀行網點。強調“植入式銀行”將成為銀行4.0的基本形態。據老師講,布萊特金是美國一家網絡銀行的CEO。這老幾很了不起。從實踐看,最早的形態可能是直銷銀行,大約1989前後就有了,主要靠電話營銷(不能把直銷銀行理解為網絡銀行,不是從一個維度說事)。董老師自己的有些說法也很形象、有點意思,比如說磚頭銀行、鼠標銀行、指尖銀行的演變(渠道變化),比如說無人銀行最大的問題是無人(認為在物理網點著力違背趨勢,不會有客戶來)。這樣從大的時間軸、從大的邏輯做思考,有助於把複雜問題想明白些,不至於為一些表象和喧囂所惑。

2.關於“非接觸銀行”具體稱謂的辨析。董老師傾向於用“非接觸銀行”這個詞。是指非物理接觸。用“零接觸銀行”、“無接觸銀行”可能有些絕對了。銀保監會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提出(2020.2.16):提高線上金融服務效率,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務。總體看,用“非接觸”較為精準。有學員提問:非接觸銀行與金融科技是啥關係?老師講了區別和聯繫。我理解,二者一定是緊密聯繫的,但維度不同。按規範定義,金融科技是基於技術的、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創新),講新發展理念、創新理念,身處互聯網時代、科技第一生產力越來越重要的時代,不可能不講金融科技。非接觸銀行是一種服務模式,更多是經營渠道的範疇。二者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非接觸銀行可以視為金融科技的一個應用。

3.線上佈局是必須做的一件事。疫情對銀行影響有多大,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線上佈局、線上能力是否得到了真正提升。疫情對線上能力強的銀行,就是正影響。據2019數據統計,全國銀行業總體的業務離櫃率已超過89%。不轉型,當然就是等死。網商、微眾、新網自然是獲得一個重要的發展機會,像安徽亳州藥都農商行這樣的,也是有很優秀表現。對這個線上化的趨勢一定要敏銳,一定要真行動、快行動。

4.渠道演變的背後是管理。非接觸銀行,不是口頭說說、炒炒概念就行了,而是要系統考慮,把內功切實做好。目前的問題,是許多銀行在遠程辦公、協同辦公上存在太大缺失。我認為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是十分頑固的存在,不破之,好多事都做不成。所以,抓非接觸銀行建設,又演變為一個改進內管、優化管理,這樣一個日常性的、偷不了懶的問題。

5.制約非接觸服務的因素列舉。一是從技術上看,部分銀行數字化能力不足,特別是遠程協同辦公能力缺失,難以持續支撐非接觸服務。二是從業務上看,非接觸銀行服務主要集中在零售業務,批發業務等領域儘管採取了較多措施,但佔比仍然偏小。三是從制度上看,作為應急措施的信貸微信審批、遠程視頻認證等方式,與行內製度有所衝突,也不完全滿足監管合規要求。四是從風險上看,隨著非接觸服務範圍擴大,銀行的操作風險、網絡風險、安全風險,在加速異化。五是從文化上看,以線下網點、實體拜訪為主的營銷服務習慣,短時間內難以改變,非接觸服務在渠道整合、部門協同等方面面臨挑戰。

6.關於“3+3+3”非接觸銀行服務體系構建思路。從三個層面構建服務框架:業務層、運營層、平臺層。加快三項新技術深度運用:區塊鏈、物聯網、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探索三種新的業務方式:智能客服;家居銀行;供應鏈金融。

7.關於政策層面相關思考。一是遠程開戶問題。可穩健、有序放開。二是直銷銀行牌照。已有諸多實踐,可考慮在規範前提下加快發牌照。目前持牌的僅有百信銀行一家。我理解,持牌後有利於分類監管、精準監管。三是應鼓勵、引導傳統銀行加快線上業務發展。毫無疑問,線上能力,必將是未來銀行核心競爭力之一。

8.非接觸銀行與中小銀行核心競爭力。有學員問,發展非接觸銀行,原來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是否變了?沒有。非接觸,只是渠道的改變。科技能力、數據能力是最重要支撐。產品、服務,戰略、文化,管理、經營,還是根本、是內核,必須狠狠抓、不放鬆。中小銀行有無必要構建非接觸銀行體系?當然有必要。但需要與大行有區別,要基於自身的資源要素稟賦。大致可以有三個選擇:一是可成為大行生態中的一份子。甘於做綠葉。別人吃肉,咱喝點湯。比如做聯合貸。二是突出差異化,利用本地化優勢做深做精。比如亳州銀行的路子。三是加強與外部合作,在合作中培養自己的人才。大多數中小銀行應這樣考慮,比較務實。

9.疫情對銀行幾點啟示。通過聽課,我理解主要是這樣幾點:一是非接觸銀行服務會從疫情期特定需求演變為常態化需求,應放在戰略級高度來審視。因為時代在前進 ,技術進步了、可實現了,新生代、互聯網時代原住民們也越來越成為社會主流了,疫情也讓接受者、提供者都習慣了。按照“把這次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的要求,非接觸銀行服務,正是這樣一種新型金融消費、升級金融消費。二是要加大重大突發事件應對能力的建設。從戰略上、技術上、人力上都還準備不足。事實上,類似新冠疫情這樣的突發事件,正在日益成為常態,是必須應對的。三是數據能力急需打造。數據不在擁有,而在使用。在我看來,目前好多銀行總體上還處於坐擁金山、四處討飯的階段,數據資源的浪費較為嚴重,需引起重視。

(2020.3.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