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種家庭,很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這幾天,朋友總在和我吐槽家裡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明明讓她把玩具收拾好,就是不聽。

說好了只看一集動畫片就睡覺,答應得好好的,結果要關電視時開始各種耍賴,最後是又哭又鬧。

出門前說好不買冰淇淋,結果一到了超市就開始各種放飛自我,一副不買我就不走的架勢。


面對孩子怎麼說都不聽的行為,家長真的會分分鐘氣得要暴走。

像朋友這種,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給他們立規矩的父母很多。

然而規矩是有,就是不起作用。

結果就變成了父母一邊苦惱,一邊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其實,孩子的每一面都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

孩子越來越不守規矩,那是因為父母親手把規矩打破了。

大多不守規矩的孩子,都來自這幾種家庭。

這幾種家庭,很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父母不遵守規矩的家庭

近日,一個視頻讓人看了後怕不已。

一個兩歲孩子,被父親抱著,自己操控著方向盤開車上路了。


視頻中可以看出,路上車輛不少,就在這輛車的正前方不遠就有一輛白色轎車,兩車車距十分接近。

然而,這位父親絲毫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有多危險,在車輛行駛歪了的時候,還時不時調整一下車的方向。


車內的母親更是錄下視頻發到朋友圈,炫耀稱“鹽城最小的駕駛員”。


這幾種家庭,很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索性,沒有釀出大禍。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抱怨遇到的熊孩子,其實都是因為孩子對規則意識的漠視。

世界上總是先有熊父母,才有熊孩子。

像這樣一邊教孩子守規矩,一邊破壞規矩的父母屢見不鮮。

明明知道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一著急趕時間就帶著孩子抄近路不肯走斑馬線。

公園裡寫著禁止滑冰,偏偏視若無物,帶著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孩子不見得在聽父母做什麼,但是他們一定會把父母的言行看在眼裡。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更為具體的概念——映射

簡單來說,就是人來到這世界時,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是誰,是什麼樣子,會有什麼反應,這就需要父母作為一面鏡子映出他自己。

而最終一個孩子呈現出的樣子,其實都來自他所看到的父母的一言一行。

如果父母規則意識本身就不強,對孩子來說,是最負面的榜樣。

一對不守規則的父母,是養不出一個懂規矩的孩子的。

這幾種家庭,很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總是對孩子妥協的家庭

生活裡,總是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鬧著要玩具。家長拒絕了幾次後,孩子就開始哭鬧。

結果,為了停止孩子的吵鬧,家長往往以妥協就範。

孩子其實很聰明,他們懂得“操控”大人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在《超級育兒師》中,有個叫李默睿的8歲男孩讓人印象深刻。

小小年紀的他情緒化嚴重,非常暴躁,甚至會對媽媽暴力相向。

育兒師蘭海看到媽媽身上的淤青,詢問下才得知是孩子生氣時咬傷的。


這幾種家庭,很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而李默睿與媽媽平時的相處,經常是這樣的場景:


媽媽說:“再玩5分鐘!”

李默睿說:“25分鐘。”

媽媽說:“25分鐘太多了,10分鐘!”

李默睿說:“不,25分鐘!”

媽媽說:“不行不行!”

這樣的拉鋸戰經常持續半天卻毫無意義,最終還是以李媽媽的妥協告終。

父母在孩子面前,雖然總是下定決心絕不遷就孩子。

然而,一碰到孩子哭鬧、耍賴,就開始心軟、妥協。

堅持的原則都成了浮雲。總覺得孩子還小,一次兩次沒有關係。

然而,如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所說:

“孩子3歲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滿地打滾;


可當他15歲時,他可能會自殘、自殺和你爭吵;


但當他20歲時,可能會怨恨你,甚至攻擊你。”

在給孩子立規矩之初,他們的哭鬧其實很正常。


如果碰到他們開始耍賴就妥協,那麼孩子對你立下的規矩根本沒有畏懼感,相反會鑽各種空子讓父母點頭。

長久下去,孩子就會懂了什麼是父母的“軟肋”。每次想達到什麼目的,他們就會繼續朝這方面“努力”。

我們都不喜歡動不動就撒潑耍賴的熊孩子,然而,這樣的孩子往往也是父母親手培養出來的。

想要孩子懂規矩,在孩子犯規之初,父母就應該“溫和而堅定”地執行規則。

這幾種家庭,很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家庭規則不一致的家庭

經常能聽到身邊的爸媽聊天的時候,問對方:你在家唱“紅臉”還是“白臉”?

我們從父母那一代接受到的教育是,家裡一定要有一個紅臉和一個白臉。

如果都唱紅臉,那麼孩子會被嚴厲管教壓得透不過氣,而父母都唱白臉時,孩子又會被縱容難以管教。

在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裡,郭曉東曾說過,妻子程莉莎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很嚴苛。兒子吃塊巧克力,都得先徵求媽媽的同意,看到兒子央求的眼神,他感到特心疼。

所以,每次他就揹著程曉莎給兒子巧克力,還囑咐兒子不要告訴媽媽。


這幾種家庭,很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然而父母對待規矩執行的立場不一致,就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困惑。聽爸爸的?還是聽媽媽的?

經過幾次下來,他們就會知道在爸爸那裡行不通就去找媽媽,或者媽媽那裡行不通就去找爸爸。

總之,誰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去找誰。

一面是媽媽辛苦立規矩,一面是爸爸帶著孩子壞規矩。

這種爸媽互相拆臺式的教育,讓家裡辛苦訂下的規矩形同虛設。

聰明的父母其實懂得“結盟”

著名乒乓球運動員福原愛的父母一開始在她打乒乓球初期,也有過爭執。

爸爸覺得媽媽的指導方法不正確,媽媽覺得自己打過乒乓球更懂。

夫妻倆爭執不下,導致訓練方法總是改變,沒有一個長期的規劃,結果福原愛越打越差。

好在夫妻經過溝通,最終定下來由媽媽主要負責指導,之後,福原愛的乒乓之路才越來越順暢。

父母總是唱反調,孩子一開始會不知所措,漸漸地,他們會形成一套自己的應對方式。在爸爸面前一個樣,在媽媽面前又是一個樣子。

小小的孩子,就成了一個“兩面派”

從小學會表裡不一的孩子,會把真正的自己隱藏起來,長大後難以與人建立真實親密的關係,也不敢自信地表現自己。

這幾種家庭,很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喜歡規則。

2歲以後的孩子,就開始進入秩序敏感期。


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規則讓他們感到安全,並會產生一種對他自己環境裡的所有事情都能控制的快樂。

因為對孩子來說,規則意味著安全,而不是束縛。

所以,父母沒必要擔心過分地強調規矩給孩子帶來壓力,傷害親子關係。相反,應該確認的是父母對於原則的立場一致。

需要嚴的時候嚴得起來,需要慈的時候能真正有慈。

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也才最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這幾種家庭,很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規矩對於孩子來說,不是約束,而是父母對於他們的一種保護。

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規矩,不活潑叫做呆板。

一個從小不守規矩的孩子,如果長大後成為一個不遵守社會規則的大人,到頭來為此買單的還是父母自己。

左手是愛,右手是規矩。最怕我們以為這是一道單選題。

無條件愛著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讓孩子遵守基本的規則,你的孩子將來才能有原則。


這幾種家庭,很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