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山书法 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王树山书法 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王树山书法原文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王树山书法 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卜算子令”“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正体。另有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等变体。

王树山书法 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的身世

李之仪是北宋的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他早年师从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后来又在定州跟随了苏轼,拜在苏轼门下。苏轼和李之仪亦师亦友,在苏门弟子中,李之仪的文采不算是很高的,比黄庭坚比秦观都差,但他写的这首词,让苏门中人纷纷唱和,这首词非常精彩,可谓千古绝句,写出了人世间最美、最痛的爱情。

王树山书法 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写作背景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原来是宋神宗时枢密院的编修官,后来因为直言上谏让皇帝不高兴)被贬到太平州去当府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她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59岁的李之仪携18岁的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波涛翻滚,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爱情词。

王树山书法 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词意浅释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王树山书法 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王树山书法 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脱口而出。“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消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王树山书法 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王树山书法 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薛砺若《宋词通论》:李之仪的词,很隽美俏丽,另具一个独特的风调。他的《卜算子》,写得极质朴精美,宛如《子夜歌》与《古诗十九首》的真挚。

王树山书法 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诗后的故事

李杨的爱情生活可以用古歌谣里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来形容,59岁的李之仪与18岁的杨姝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日子,生下一儿一女。几年之后,李之仪遇赦复官,却又因得罪权贵故友,一切烟消云散,儿子的官位丢了,杨姝还被杖刑。李之仪病逝后,杨姝还很年轻,她遵其遗愿,将其安葬在当涂藏云山脚,与前妻胡淑修葬在一起。杨姝后来的境遇,她的子女们在仕途上没有发展,她自己过得也很孤独。他们的爱情就是古版的“爷孙恋”,李之仪年岁大,阅历丰富,多年经验十分懂得如何俘获少女的心,一首词让杨姝决心嫁他为妻足以见得,同时也说明了杨姝是多么的幼稚单纯;自己妻子尸骨未寒,他续娶杨姝,说是为了慰藉自己内心的痛苦,实则是为了解脱自己内心的空虚。李之仪在妻子胡淑修未去世之前还曾恋过自己所谓的营妓知己蔡九,多情未必不可,只是随意蹉跎了别人的青春就不对了。爱情中的两个人年龄有差距确实能够互补,但是差距过大时便会增添烦恼,一时的新鲜终究抵不过相互厮守,常常久久。

王树山书法 内容源自网络 请书友鉴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