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園林審美觀在"詩中有畫"的輞川別業中體現

導語:著名的文人園林——輞川別業是由王維設計並主張建成的,這是我國第一個自然山水與文化結合的新型園林模式,開啟了中國自然山水園向文人園的轉型且對後世文人園有著巨大影響。

我國曆史上的唐朝有著"盛唐"的美譽,不僅在政治經濟的繁榮上頗受後世讚譽,對於文化的貢獻也是十分突出,"唐詩"就是盛唐留香百世的傳承經典之一。

據記載,唐朝三歲小兒都能隨口吟誦幾首唐詩,唐詩在我國文學史上也與宋詞、元曲並稱為學生時代古文學必修的三大巨頭。唐詩在我國文學史上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而且雜糅著傳統酒文化和茶文化的詠酒詩和詠茶詩,以其獨特的美與魅向後人展示著唐朝時任的豪情壯志和風雅情趣。

唐朝盛產唐詩,自然也盛產詩人,唐朝每個興盛與沒落的時期都會出現許多時代特徵抒發自己感情的大詩人。生活於唐中期的王維便是一位家喻戶曉擁有豐碩成就的人的大詩人,更是一位書、畫、樂和園林等全方位發展皆優秀的才子。他的詩歌為人吟誦、他的畫作為人模仿、他的音樂為人流傳、他的園林為人遊賞、他的故事為人傳唱。

王維的園林審美觀在

王維

輞川別業的建立

輞川穀是一條從輞峪河東北方向一直延伸至西南向的長約三十華里峽谷,峽谷東西兩側是高低起伏的綿延山脈,"輞川"也是因為此般山巒環抱、谿谷輻輳形似車輪而得名。開元十六年,王維出資購買了唐初期詩人宋之問修建的一處規模可觀佔地合理的別墅——藍田山莊,一方面此處安寧平靜的環境符合他對隱居歸園生活環境的幻想,一方面方便他侍奉常年奉佛修行的母親。

王維在宋之問的輞川山莊的基礎上用心修改建造了"輞川別業",別出心裁地因地制宜同時融入詩歌繪畫之美,以美景造美景,將輞川山谷的林泉之美,秀麗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輞川別業也因風格迥異的文化風和集居住、遊玩、觀賞為一體的多功能性成為中國園林史上山水風景園林的代表之作。

王維的園林審美觀在

輞峪河

輞川別業的景觀

王維不僅對自然界中的聲音、色彩非常敏感,還對生活和景觀的觀察細緻,他用心體驗自然美的內涵,並且在描繪上進行了審美的選擇和過濾。如今的輞川別業除了王維栽種的銀杏樹,其他早已蕩然無存,後人多從古人的畫卷,詞賦和書籍中窺得幾分當時的輞川別業獨有的秀麗之美。據王維所著的《輞川集》和郭忠恕臨摹的輞川圖中可對輞川別業的整體景觀構造做出構想和推敲。

入口的孟城坳衰柳映城,山巒環抱,入目所及皆是古城古衰柳,古木古建築。隨後登上處於坳背的華子崗,山巒重重疊疊,林木鬱鬱蔥蔥,眼前一片秋色連山,遠處飛鳥與天山一線漸遠。越過山崗的背嶺湖旁是臨溪而修建的文杏館,置身竹林青翠中,看近處積雲樑棟,望遠處連山蒼茫。

王維的園林審美觀在

郭忠恕臨摹的輞川圖

沿溪便可先達位於漫天遍野的茱萸叢中的木蘭柴,曲徑通幽,不消片刻便可走到自然景緻祥和的鹿柴。空山深林,眼前是披霞而來的飛鳥,遠處是斂收殘照的秋山,不時傳來人們竊竊的低語。泛舟於欹湖之上,一賞"空闊湖水廣"和"青山卷白雲"。王維為欣賞湖光山色,在湖中心建有臨湖亭,近處當軒對酒,遠處芙蓉滿池。

湖岸上種植著排排而立的柳樹,又名"柳浪",近處柳樹成浪,遠處浪連水蕩。接著便是眼前白鷺踏波,遠處秋雨籠石灘的欒家瀨。眼前是汩汩清泉,遠處是碧水連天。離水後一直南行,穿過山下的南宅,便是白石灘,眼前少女浣紗石灘畔,遠處水連綠蒲蔓延遠。沿山溪上行,獨坐竹海連天,明月相照的竹裡館。

除此之外還有辛夷花花團錦簇,青山時明時暗的辛夷塢之景;漆樹成林,山水連天的漆園樹景色;被青山環繞,滿園椒樹的椒園樽。輞川別業的景觀可謂是層次分明,置身其中,身心舒暢。

王維的園林審美觀在

郭忠恕臨摹的輞川圖

輞川別業體現的詩文美

王維在山水詩和山水畫方面的造詣極高,包括山川水木在內的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在他的眼中都有感情,也同人一樣擁有喜怒哀樂。王維通過詩與畫來描繪他心中的山水,通過賦予事物自身和事物的喜怒來表達深意。王維這種物色皆帶情的手法,營造了豐富的感情空間,使其作品帶著耐人尋味的玄妙。

王維的《輞川集》是一組由二十首五言絕句組成的山水田園詩,以景點為詩題,以遊覽路線為詩與詩之間的聯結,景點賦詩即為輞川集。《輞川集》涵蓋王維對輞川別業的二十個景點的描繪。雖然輞川別業隨著歷史發展現已不存,唯有那狹敞高低的山川仍屹立於歷史的長河。

《輞川集》既是王維對自然景物的讚美,對愛好自然和暢遊自然感情的表達,也是對自身的感慨和內心的矛盾的抒發。一方面描繪了和諧寧靜,色彩鮮明卻又靜謐,一派世外桃源之景;一方面抒發了遠離官場迴歸自然之樂,但又因為遭受排擠而無奈隱逸的惆悵複雜心情。

王維的園林審美觀在

《輞川集》拓本

王維的建築思想在輞川別業的體現

蘇軾曾以"詩中有畫"讚美王維的輞川別業。王維飽讀詩書的,善詩文,善繪畫,善琵琶,善書法等。多才多藝的王維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之中還有園林,園林之中書畫兼存的融合觀念用於建造輞川別業,打造了意境和內涵兼具的園林景觀。輞川別業所體現的"詩畫融合"的文人山水園新模式影響了之後文人園的興起和發展。

輞川別業位於山水豐富的地理位置上,加之王維重視山水的美,因地制宜設景佈景,依據在地理地形的特點,建有岡、嶺、沜、泉、瀨、灘、湖、溪等。同時精心種植培育文杏、木蘭、花椒、茱萸、柳樹等,用來修飾園林。這種景色宜人的園林,非常適合文人聚會,或詠詩繪畫、或吟嘯彈琴。

輞川別業到長安只需要一天車程,良好的經濟狀況和優良的生活條件使王維在做忙於朝事期間,也可以享受歸隱於田園的林泉之樂。從古至今,文人為逃避或者對抗政治的陰暗常常隱居,陶淵明就是一個例子:歸隱南山,養菊為樂。而王維的輞川別業則調和了入仕與歸隱之間的矛盾,公餘閒暇可以回輞川休息,仕途不順可以歸輞川隱逸,可以說輞川別業是王維為自己量身定製的調劑身心的心靈之園。

歷史上最早的園林是為了種植、牧漁等生產活動的而建造的,經過歷史的積澱和發展,莊園經濟也在不斷的發展。王維也順應時勢地開拓了輞川別業的經濟價值,除了在園林中種植大片松柏槐竹和花果樹木,設有漆園、椒園、茱萸沜等賞玩休息的亭臺樓閣之外,還發展了湖灘河岸等漁業,更是建設了麋鹿的養殖地,此等圈養之物更加凸顯出輞川別業具有很好的經濟產出能力。

王維的園林審美觀在

輞川別業的亭臺樓閣

王維的山水詩

山水詩既蘊含著景物,也隱含著思想抒發著感情。王維的山水詩通過對自然的描繪,來表達他對園林的獨特審美觀。詩人是一個對外在事物的變化有著敏感反應的群體,正是多愁善感才能寫出雖是抒發自己感情卻能引起讀者共鳴的詩詞。王維作為一個以詩而聞名的詩作家,也不例外地對自然及外在事物反應敏感。

盛唐地域廣袤遼闊,地大物博,政治穩定,這為王維漫遊山川湖溪林地等自然美景提供了優良的條件,使得他可以在山水之中感悟人生。因此王維的許多詩歌直接抒發了他對大自然的喜愛,或是藉助自然景物來抒發自己在朝堂被排擠的鬱郁情感。王維喜歡自然的和諧,渴望恬淡嫻雅、清新自然的農的生活。因此在他的山水詩中多出現農家景象:"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傍晚,歸來的浣紗女們邊唱歌邊行走於竹林中;蓮葉搖動,是漁人們開始入河捕魚。

王維是我國山水園林從寫實走向寫意的代表人物,也是文人畫的重要推動者,他還發明瞭潑墨山水的畫法。

王維僅僅是為了抒發和表達他的個人情感作畫而不是為了生活和盈利,所以他堅信意境是感情的寄託。因此王維更注重營造意境,通過深遠的意境而表達思想感情,意境是感情。

王維的園林審美觀在

王維的詩意畫

王維的山水畫

王維獨創了潑墨法來繪製山水畫。王維通過潑墨筆法渲染山水林木,並用場景的事物來描繪他所想要表達和嚮往的清新幽靜之意境。

王維的園林審美觀從對景物的佈置和建構方法上表現出來。王維喜愛自然,沉醉於自然山水的美景之中陶冶情操,所以他十分注重主次和畫面淡雅和諧。

王維的佈景之法在於先鋪水,次設路,再繪群山,因山勢而或嵌僧舍,或藏樓閣;因水形而或安村舍,或泛漁船;再結合山水或橋樑、或釣艇、或平地樓臺、或密林寺觀;後點綴瀑布、雲帆、遠岫、霧靄等來豐富意象,後調整收筆完成,置此構景也就結束。王維以山水為主體,于山水的開合之間置自然小景;林木為輔佐,於林木疏密之間設人工建築;在用其他或自然或人工的意象來豐滿。

王維的園林審美觀在

王維的山水畫

王維博採眾長的思想

王維早期依照儒學思想生活處事。十五歲入京,遊走於皇親貴胄之間,憑藉過人的才華在上流社會混的風生水起,一曲《鬱輪袍》受到公主的盛讚,開啟了入仕之路。彼時的王維才華橫溢,政治仕途光明,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詩作裡滿滿偉大抱負和期望期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三十五歲的王維結識了張九齡,受其政治才能影響,重燃積極求仕的熱血之心。

開元二十四年,李林甫為相後,政權逐漸黑暗。此時的王維與李林甫的關係若即若離,之後的楊國忠更是使朝堂腐敗不堪。但王維依舊沒有離開官場,而是開始了亦官亦隱的方式,遊走於仕途政治和隱居山林之間。王維的一生都在踐行者儒家的思想和精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盛唐時期到達了極盛狀態的佛教也對王維影響頗大。王維也算是出生於"禮佛之家",王維祖籍蒲州是一個崇佛者眾多的地方,是佛教昌盛的一個地區,還曾出現過一位著名的佛教人物——普寂。因為王維的母親便師從普寂,所以王維及其弟弟們同普寂及其弟子關係密切,常有往來。

因黃獅子案被逐出濟州對滿懷激情入仕的王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王維此後著作的《竹裡館》中表現出滿滿的沮喪和消沉。因此王維因朝局政治、家庭影響和自身遭遇等因素下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佛教中的一員。王維也從以儒家思想"入世"轉向以崇佛逃避而"出仕"。

王維的園林審美觀在

竹裡館畫作

結語:

王維的一生幾乎貫穿了盛世唐朝。幼年時的亂政在王維心裡埋下了入仕的種子,李隆基掌握政權,經濟初穩的發好時期,十五歲的王維積極奔向仕途。隨後順利升任為太樂丞,但不久就被黃獅子案牽連貶官,其後仕途起起伏伏,直至五十六歲安史之亂被任偽職,之後在其弟的救助下繼續為官直至終年。王維出身於書香世家,家庭教育良好,從最開始接受中國傳統的儒學思想,到之後的政場跌宕起伏使他為尋求解脫而偏於無為曠達的道教,晚年時期因其母親向佛唸佛,他自小耳濡目染,同時安史之亂的發生更使他嚮往自然的恬淡與寧靜,於是佛教思想貫穿於王維的晚年生活。

參考文獻:

《王維新考論》

《王維山水詩研究》

《中國古典園林史》

《中國造園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