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古漁渡遺址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白茆水庫

今東至縣香隅鎮明清時期為東流縣唐豐上鄉,設稠林磯,香口,湖西,鶴延衝,曹溪,港東,港西,青板,梅灣,湖東,蓮花洲共11保。香隅鎮,安徽省東至縣轄鎮,東至縣老四鎮之一,是皖江南岸西起點,西與江西省彭澤縣接壤,北與望江縣華陽鎮隔江相望。宋代香隅歸屬望江縣,設有稅場,宋末望江縣因戰亂將縣治遷到此地,元初又遷回舊治。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香口民居

作為古東流縣唐豐上鄉的香隅鎮歷史悠久,境內的棗林灣,又名神山頭,據考古發現,為新石器時代遺址,有石鏟、石斧、玉鐲、網墜、夾砂、紅陶笙等文物出土,現屬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這表明距今約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遠古祖先便已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唐初名相狄仁傑曾在此為官,惠政於民,後人立"相公廟"祀之。香口古鎮(古漁渡),宋末望江縣因戰亂將縣治遷到此地,一時間集市繁榮;官署民居依地而建,車水馬龍;港口千船萬帆。天災和兵亂使香口古鎮興而復衰。 1927年中國共產黨便在這裡開展革命活動,後來發展成為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49年4月22日清晨3時,秦基偉將軍率領的部隊,跨過長江,掃除香口至臨江二線國民黨守軍,把"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兩面鮮豔大旗插上香山、黃山頂峰,這兩面渡江戰旗,現陳列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

一,古漁渡(今香口)

南宋時期金兵南下,漁渡瞬間接納了為避兵亂南渡而來的官署,軍兵,商賈,平民;古望江縣治遷移此地隔江遙領江北屬地。魚行,米行,柴碳竹木集市貿易興起。官署民居沿江河較高臺地而建,街道曲折蜿蜒,建築風格雅俗簡繁共存。元初望江縣衙門遷回江北。明代時期在香口古鎮設巡檢司衙門。抗戰期間日寇“大阪”號輪橫行遊弋,解放戰爭期間英吉利的“益和”號輪在此停靠。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古漁渡

二,香山插上“打過長江去”,黃山插上“解放全中國”兩面紅旗。

香山號稱皖南第一峰,因酷似大象,又稱象山。山巔處有一崖窟滴泉,清澈見底,不枯不溢。泉旁香山寺,香雲庵建於宋元年間。文革期間香山寺,香雲庵毀於一旦。1949年4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三0團紅三連,一三一團三連突破長江天險,分別將“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插上兩山制高點,迎來了新中國的曙光。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香山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遠眺香山

三,香口溫泉。

溫泉位於香口張灣暖水湖田畈中,泉眼面積30平米,匯水面積43000平米。溫泉水是由300米以下的地熱泉沿結構斷裂縫隙上湧形成的礫砂泉,泉眼表層水溫為43攝氏度,每小時出水26噸,水溫均衡,水質良好富含鈣,鎂,硼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對於治療皮膚,風溼,腸胃等病均有療效,可作為飲料和洗浴養生之用。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溫泉原址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香口溫泉

四,相公廟與狄仁傑行館

唐天授中(公元690年)武則天將一代名相狄仁傑流放至古彭澤縣任邑令。狄仁傑寓居古建德縣雙港(今青山鄉境內),上奏朝廷免江州(今九江市)民租,惠及邑地百姓;後又在昭潭石榴源置五墩十二井。狄仁傑寓所演變成“狄梁公行館”,被尊為神邸,香隅畈則建起了“相公廟”四時祭祀。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古樹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古樹

五,棗林灣(又名神山頭)新石器時代遺址

境內的棗林灣(又名神山頭)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石鏟、石斧、玉鐲、網墜、夾砂、紅陶笙等距今約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物。佐證了堯南巡,舜“生於斯,漁於斯,耕於斯”的先天條件和當時原始社會環境。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棗林灣遺址

今香隅鎮皖贛省際公路貫穿全境,是通往黃山、廬山、九華山、小孤山和龍宮洞旅遊的必經之地。沿江高速、銅九鐵路,望東長江大橋穿境而過,建有長江碼頭兩座,年吞吐量40萬噸。建有革命烈士紀念塔;渡江戰役遺址區建有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七峰山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渡江紀念館

古唐豐上鄉的山山水水

望東長江大橋

源自海兵說東至,宋海兵先生主編東至縣《姜東村志》,《先進村志》,《江心村志》,《洪畈村志》等數十部東至縣村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