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没有通货膨胀的概念为什么不拼命印钱?

邦尼桑


中华历史五千年,货币史其实也有五千年。中国古人拼命印过钱,而且深受其害。

中国古代的货币最早是经历了一个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的过程。最原始的时候,大家物物交换。后来发现不方便,就发明了货币,刚开始的时候用海贝作为货币。所以,咱们汉字里凡是跟钱有关系的东西,基本都带个贝字旁,汉字简化后很多就变了。

海贝钱


慢慢的,人们需要交换的东西越来越多,对海贝的需求越来越大,天然的海贝不够用了。怎么办?聪明的老祖宗在商朝时就发明了用铜来制作海贝当钱使,实在是牛的可以。从此以后,货币的进化开始了。

随着国家的不断兴起和变化,货币也在不断的转变中,终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他把当时天下所有的货币都统一成了一个标准的样子,还要求车同轨书同文,这就是始皇帝对于度量衡的统一,也就是第一次完成了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转变。但是一直到清朝结束,中华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基本是以金属为主要货币的,如金,银和铜钱。所以经济学里常常讲:货币天然是金银。

秦朝铜钱


至于纸币,中国最早在宋朝时候就出现了,它的名字叫“交子”。作为朝廷少铜的一种补充。

宋朝交子


而纸币大规模的应用是在元朝。刚开始的时候,元朝朝廷对于纸币原钞本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也严格的控制了发行量。可是没有坚持的太久,元朝的管理就变得腐败,经济状况开始变坏。朝廷于是拼命的印钱,然后就更加的腐败,经济变得更坏。元朝作为大一统王朝时间最短,灭亡的最快,滥发货币应该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元朝纸币


所以说古人没有通货膨胀的概念是不准确的。中国古人早在元朝就拼命的印过钱。而且他们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拼命增发货币一定会导致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进而带来无法控制的社会震荡。


任十三读史


怎么没有呢?

纸币就被玩坏了,最后无奈改回金属。

北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铜钱铁钱携带不方便,区别于唐代汇款凭证的飞钱,交子作为不记名不挂失的纸质货币正式出现。

随后北宋中央政权接管,发行交钞。

后面,金元政权也大肆发行,搞得没有金属保证金,所谓宝钞迅速成为废纸,百姓自发恢复铜钱旧钱流通。明代早期也一样,就干脆给官员发粮食作为俸禄。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之后,白银正式成为了法定货币,旧钞完全作废了。钱庄票行同时发行银票作为补充货币,但明清时期的银票已倒退到商业机构发行的金属兑换券,和北宋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一样性质。

票行银票:

清代晚期才出现真正的国家纸币:

铜钱钞票:


四川達州


通货膨胀,顾名思义,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原因呢,一国市场上流通货币供大于求,就是太多了。

什么叫做古人没有通货膨胀的概念?

司马迁提出稳定粮价、抑制其他物价

《货殖传》中提到,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他认为粮食要平价出售,并平抑调整其他物价,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才是治国之道。

抑制货价,本就是防范通货膨胀的一种手段。粮食价格的稳定,对于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古代来说,没有比它更有效的经济手段了。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粮价飞涨,也会刺激其他货物跟着一起上涨。你想,粮价涨了,每人每天吃同样的粮食,付出的钱币多了,那么工人就要求涨工资,否则吃不饱,老板怎么办?商品的人工成本涨了,那就只能提高商品价格来挽回损失。如此恶性循环,不日,市场上需要的货币便会供小于求,国家被迫多发行钱币。

反之,商品、粮食产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拼命增发货币,只能引起物价飞涨,然后恶性循环,国家继续投放更多的货币。所以,古代政府稳定粮价,和不增发货币一个道理,就是为了遏制通货膨胀。

管仲提出控制发行货币,缩小贫富差距

如果说司马迁的《货殖传》主要倾向于个人的生财之道,那么古代经济学家管仲就会告诉如何用经济手段来治理国家。

一、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

管仲认为,国君能够管控粮食,掌握货币,依靠国家之有余来控制民间的不足,人民就都会甘心依附于君主。

从这里看出,粮食和货币都是古代国君治理国家的重要的手段。

二、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

治国需懂得轻重之术,能够调剂民利,通过管控经济来实现国家大治。什么叫做调剂民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控制贫富差距。

管仲认为,一个万乘之国如果出现了拥有万金身家的大商人,说明国家财富大量流失,国家没钱,臣子和将士当然不会效忠。这时,如果国君不出面干预,那么大商人便会依托其雄厚的资本,操纵市场,谋取厚利,如此,贫富差距便会更加悬殊,老百姓吃不饱就可能起事。

这种现象恰好是国君最不愿意看到的,人有钱了则驱使不动,人太穷了则不能守法。

回到司马迁所提到的粮食和货币,我们再来看看古代国君是如何管理的?

且君引錣量用,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并藏也。
  • 从粮食来看,一个国家有多少农田,多少百姓,多少上缴国家,多少留着自用,国君都是统计过的。然而,有些百姓却仍旧挨饿,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大商人的囤积居奇。

  • 从货币来看,一个国家有多少人,每人需要多少货币,这些也都是计算好的。然而,仍然有很多没钱的穷人,也是因为财富集中到一些大商人手中了。

如果一个国君不能调节财富,缩小贫富差距,而是埋头在那里无休止地铸造货币,造成有钱人奴役穷人,怎么能称得上治国有道呢?

据此可知,管仲认为乱发货币无益于治国,只有通过调节贫富差距来实现国家大治。

长期滥发货币会造成国家金融体系崩溃

纸币没什么价值可言,然而古代的货币多为金、银和铜等贵金属,并非取之不竭,考虑其产量和储量,控制货币的数量势在必行。

造纸术出现后,有些政府开始以纸币替代,例如,宋朝的交子,元朝的中统交钞等。纸币本身毫无价值,如果国家滥发纸币,就相当于割老百姓的羊毛。打个比方,老百姓辛辛苦苦赚下来一点积蓄,随着纸币的增发而严重贬值,购买力大不如从前。

《宋史·食货志》载,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年)“界率赠造,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乏用,用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

事实上,北宋年间,赵宋政府也的确采用增发交子甚至是频繁更改纸币的手段,攫取百姓的财富,最终导致通货膨胀,金融体系崩溃。

例如,宋哲宗绍圣年间,为了满足陕西军情之需,多发的一次交子量竟会超过一界总量的数倍,甚至导致成都地区交子的缺乏,又要增造。

货币其实是一个国家的国家信用,政府滥用信用,导致交子成为其敛财的工具。如果货币持续贬值,那么其国家信用也会随之土崩瓦解,后果是什么不言而喻。

结语:

谁说古人不懂得通货膨胀?司马迁和管仲早就深入研究过了。

  • 司马迁认为通过稳定粮价、抑制其他商品的价格来治国。
  • 管仲则认为乱发货币无益于治国,只有通过调节贫富差距来实现国家大治。


参考资料:《史记》、《管子》、《宋史》

读春秋思无忌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白

通货膨胀并不是概念,而是数量的计算公式。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交通和信息都是非常闭塞的,但是钱币信息却不闭塞,在那个时候对钱的认知,就已经很清晰,没有钱的话,没得吃,也不能娶媳妇。

虽然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市面上到底流通着多少钱,但是社会的上层是有预知的,他们察觉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一些,就会把售卖的物品进行涨价,涨价后,老百姓就需要更多的钱维持从前的生活,于是开始挑工作,只有工资高才会招到人,而资本家的用人成本高了,就只能再次提高售卖物品的价格,这样周而复始循环着,就在无形中改变着货币的价值。

如果其中某个环节断裂了,比如,用人单位的工资很低,而物价却非常高昂,老百姓入不敷出,就会发生动乱,继而毁灭一个朝代。

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始终超发货币的朝代,都不会长久,比如国民党时期,100块在早上还可以买一袋子面,到晚上就只能买一包火柴。

另一个角度看,超发货币,是政府和资本家,对普通民众的一种剥削。


执念蝶恋花


古代虽然没有通货膨胀的概念,但却经常发生通货膨胀,古代也经常拼命印钱(更换币额)。到元朝以后,也经常发生银贵钱贱,铜钱大幅度贬值的事情。

一、王莽改革五铢钱

▲五铢钱

西汉末期,五铢钱流通混乱,民间私自铸币与私自改币得不到禁止。

五铢钱原本定重五铢,是西汉的法定货币。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民间逐渐开始私自铸造五铢钱,导致五铢钱的供应量远大于需求,通货膨胀严重。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为了整顿货币混乱的问题,废除五铢钱,实行新的币制。结果新实行的币制更加混乱,大额的钱币被铸造出来,而当时社会由于动荡,根本生产不了足额的产品,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越发严重。

二、隋朝私自铸币

▲隋炀帝

大业年间,五铢钱制度几乎名存实亡,权臣与豪强私自铸币情况极其严重,钱币重量直线下降。

原来,每一千枚铜钱重约2斤,到大业年间,每一千枚铜钱重量只剩下一斤左右。后来,更有甚者,用铁皮做造型就成了铜钱,这种铜钱极其轻薄,风力大一点,能把铜钱刮走。

市面上劣币泛滥,民间物价上涨,经济崩溃。民脂民膏就被这种被私人铸造的伪劣的铜钱搜刮殆尽。

三、交子的泛滥

▲交子

北宋年间,因对西夏用兵,益州发行大额交子,价值60万贯,后来又发行价值188万贯的交子。北宋朝廷下令,新发行的大额交子和原来发行的足额交子可以同时使用。

这引起交子的恶性贬值。

北宋后期由于用兵频繁,发行大额交子的频率也越发频繁,以至于后来,交子贬值率高达75%,几乎变成一张废纸。

四、因白银存量引发的铜钱贬值

▲白银

古代的税收分为实物和货币。特别是元朝以后,国家很多税收都折合成白银然后收取。民间流通铜钱,而朝廷收取白银,百姓就需要把手中的铜钱换成白银才能缴税。

而由于铜钱发行和白银存量的问题,常常会引起国家法定的兑换率根本无法落实到民间。

康熙朝后期,朝廷法定康熙通宝兑换白银的比率是1000:1。而由于当时中国白银储量降低和民间铸币的兴盛,以及康熙通宝中含铜比例的降低,致使民间缴税时铜钱兑换白银的比例几乎翻倍。

铜钱的购买力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严重。

古代确实没有通货膨胀这个专业的术语,但是通货膨胀却几乎历朝各代都有发生。大额货币也常有发行,铜钱的私自铸造也屡禁不止。


风陵流度


可以说,“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现象,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也都是存在的。这里,我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简单加以论述。


一、通货膨胀的形成

在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由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纸币与黄金的关系彻底脱钩,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不再去衡量流通中的每一块钱所对应的黄金储备的比例。所以,由于没有黄金的约束,纸币的发行完全是各国的“国家信用背书”,如果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衡量,而毫无根据的开启“印钞机”,就会像津巴布韦元一样,因为恶行通货膨胀而导致国家信用货币迅速瓦解。

但是在古代以金银铜为基础的金属货币年代,类似的通货膨胀也是存在的,这主要是根据金银铜的产量有很大关系,如果在一定时期内,金银铜的产量居高不下,生产金银铜铸币的成本降低,那么同样会造成古代社会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调节

当今社会,对于通货膨胀的调节有许多种手段,而负责调节通货膨胀的,在世界各国都有设立国家级的“中央银行”来制定方针政策,而调节美元流通的“美联储”却是个“私人银行”联合体。

那么,在古代,是谁在调节通货膨胀呢?其实,古代的朝廷,虽然没有“中央银行”这个特殊机构,但是却存在朝廷指定的“铸币厂”,而铸币厂在历朝历代,都是开足了马力负责“印钱”的,但是因为金银铜本身就具有价值,作为货币的一般等价物存在。所以,如果官府的铸币厂发行的钱币多了,货币贬值了,通货膨胀了,那么人们就会把这些“不值钱”的金银铜融掉,来打造金银铜首饰进行贩卖。如此一来,经济活动中的钱少了,自然出现通货紧缩,铸币又会回归到正常价值。所以,对于古代社会的通货膨胀,是靠“市场经济”自然调节的。


三、古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在古代社会,最耳熟能详的通货膨胀,就是纸币的出现,以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来说,最初的纸币(银票),是为了方便流程,减轻流通中携带笨重的金银铜的负担,但是到中后期,往往是朝廷虚假发行纸币(银票)而导致市场上纸币泛滥,导致通货膨胀,而此时,朝廷既没有调节纸币(银票)的机构,纸币(银票)也没有其他“价值”,所以会迅速瓦解社会经济。在宋元明清各朝代,都出现过朝廷通过滥伐纸币(银票)制造恶行通货膨胀来搜刮民脂民膏的事件。


综上所述,可以见得,通货膨胀的概念,在商品贸易中自古有之,只是在对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方面的调节中,古今并不相同。


草竹道人


任何时代,统治阶级都有拼命印钱的冲动。古代不同的时期实行不同的金属本位制,增发货币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断减少主要金属在铸币时的含量。

汉代实行铜本位制,汉武帝曾发行皮币,标价四十万,要求诸侯朝贡时必须用皮币荐璧,诸侯不得已只能向朝廷购买皮币。


王莽篡汉后,不断发行新币,钱币铸造的越来越精美,币值也越来越大,最终铸造出“一刀平五千”的金错刀,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金错刀因为铸造精美,在后世甚至成为定情信物,“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后代普遍实行白银本位或银铜双本位,货币能否增发主要看贵金属产量。


怀念夏天


古代没有通货膨胀这个名词(是现代发明的词语),但作为统治者的帝王肯定有通货膨胀的概念,作为统治者他们肯定懂得大量发行货币的后果,货币贬值,经济混乱。

再说古代也是用金银作为货币,其本身就有商品价值,不是想扩大发行就能发行的,也得有足够的金子银子啊!而银票也是根据一定份额发行的,不可能会胡乱大肆发行,除非战乱饥荒什么的。


重温历史老照片故事


古代货币主要是金属货币,宋朝出现了纸质货币“交子”,贵金属因为本身价值很高,在古代作为硬通货直接流通,古人交易时也是看货币成色重量的,朝廷就算想大量铸造发行,也要有金银材料才可以,大量发行铜币如果与经济实力脱钩会造成物价贬值,统治者不到穷途末路也不会这样做的,意义不大,反而加速统治灭亡,那我们就来说说民间纸质钱票造假难度及可行度。

银票无人造假的原因,伪造了也没实际用处,更可能带了牢狱之灾:

1、朝廷控制印刷材料

  古代印刷材料并不是普通的人就能造出来的,朝廷统一制作印刷材料,只有官府的人才能够有购买纸张的资质,而且纸张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普通人很难买到这样的纸,即使能够买到这样的纸,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2、银票在市面是不流通的

  刚开始出来的银票使用者并不是所有的百姓,只是一些商家为了方便生意上的来往,普通百姓用不上。

  在进行交换银票的时候,需要有一些值钱的东西作为抵押,才可以获得相应的银票,而一些陌生的商家需要到钱庄确认,因此银票在使用时,很容易就能查出上家的人。

  3、严刑酷法,打击假币

  古代伪造假币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只要被逮到就是死,因为经济是一个朝代能否繁荣的标志,若经济紊乱,市场秩序就会混乱不堪,最严重的是会牵扯到军事。

  在古代的每张银票上都写有“伪造者处死”字样,这是一种很威严的震慑,这种字样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4、更新周期短

  古代银票不像现在的纸币,很多年才会出新的版本的纸币,古代为了防止心怀叵测之人造假,朝廷对银票的管控强度特别大,将银票的发行周期定的特别短,隔三差五就会有新的银票出来,造假之人无法在短时间内造出新的纸币。

  5、银票图案复杂难懂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图案设计技术,但是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强的。银票上不仅仅只有一些很简单的图,而是在图的上面盖上相关机构的专用章,位置都有特别规定。

  除此之外,加用了很多的套印,让造假之人无处下手。银票的图案也是非常独特的,没有一定技术的人压根没法临摹。

  6、验钞机构的逐渐壮大

  以前并没有现代的验钞机鉴别银票的真伪,但是古代的人专门成立一个验银票的机构,可以人工检测银票的真假。

  有些专业验钞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银票的真假,验钞机构的出现,为整个朝廷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阻止了假银票的出现,也给了造假之人重重的一击,同时也减少了商人们之间存在的矛盾,对稳固商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综上可以看出在古代,钱币也不是可以随便印刷和铸造的。





满山红遍


印钞机在古代没有,古代人也不使用钞票,古代用有价值的东西做钱币,比如铜扳,铜本身就有价值,银元宝,银也有价值,古代人的诚信体制还是值得表扬的,银票不等于钞票,钞票,银楼钱庄都是小型的个人企业是不敢多印银票的,因为大都没有抗风险抗挤提的能力,银票印多了不能兑换现银,就会倒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